互联网巨头终极战场:得开发者得天下

新创

2018-06-12 18:12

本文授权转自公众号” 甲子光年”(ID:jazzyear),作者为火柴 Q。

1983 年,一批开发者受邀到加州蒙特利(Monterey)参加苹果开发者大会,这是本周二刚开幕的第 25 届 WWDC(苹果世界开发者大会)的原点。

当年,开发者们有幸见证了刚诞生的 Lisa 电脑。“One more thing” 则是,年轻不羁的乔布斯第一次对外展示了那则一年后即将轰动全美、引起巨大争议的广告 “1984”。

▲ Macintosh 广告 “1984”,也有人认为乔布斯是在 1984 年的一场股东会上第一次对外展示这则广告,并发表了指责 IBM 的演讲,来源:腾讯视频

广告中,一群面如死灰,动作整齐的人正在聆听屏幕上一个硕大头像的演讲:“我们思想上的统一,比世界上任何军队都强大……” 与此同时,一个穿背心和运动短裤,戴随身听的年轻女孩抡着锤子拼命奔跑,直到最后把大锤砸向了巨幕。

这一意象来自奥威尔的小说《1984》。广告最后,苹果告诉所有人:你会知道,为什么 1984 年不会变成《1984》(And you’ll see why 1984 won’t be like “1984”)。广告里的硕大头像讽刺的是 IBM 的垄断和专制。

有意思的是,就在今年 WWDC 的前一天,传出微软 75 亿美元收购 GitHub 的新闻,一时激起吐槽无数。

开发者不满的对象不仅限于微软。他们不想看到独立运营的代码存储和托管平台 GitHub 被任何大公司收购——谷歌、甲骨文,每一个假设都引起揶揄,就连昔日打破 1984 铁幕的苹果也进入了当年被自己讽刺的 “IBM 们” 的阵营。

在开发者活跃的 CSDN 和知乎等社区,关于微软的段子是这样的:“大家以后将使用 Github 家庭版,Github 社区版,Github 专业版,Github 企业版,普通程序员建议订阅使用付费软件 Github365。” 关于苹果的也好不到哪儿去:“要是被苹果收购,估计所有开发者都要有 Mac 才能访问,移除代码还得要 Apple ID”。

6 月 4 日,GitHub 的竞品 GitLab 迎来迁入高峰。开发者们用脚投票,用行为来表达对微软未来操控 GitHub、盗取用户代码数据的可能性的担忧。

▲ GitHub 收购消息发布后,GitLab 迎来迁移高峰。

无论是苹果,还是微软,都面临着同样的无奈事实:

开发者地位正越来越重要;
开发者正在远离大公司;
而大公司却恰恰需要开发者。

这一次,开发者不再是拓荒时期的牛仔、嬉皮士和独行侠。连结、协作、以及有如粮食般的海量数据是开发者重塑世界时不可或缺的工具。个人、组织和整个社会都面临一个共同议题:如何适应正在成形并崛起的 “开发者文化” 和开发者共同体?

我们未来将生活在怎样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技术和增长为核心之一的新文化范式,是更像那个抡铁锤的女孩儿,还是那个发表演讲的头像。

时代宠儿

要说明现在开发人员有多受重视,只需看看规模逐年扩大,曝光度和关注度逐年提高的各类 “开发者大会”。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公司内部的 “工程师”,各类大会中被称呼为开发者的群体,更多指外部开发者。

根据 GitLab 发布的《2018 全球开发者报告》估算,全球开发者数量在 2100 万左右,大多数供职于硬件、服务以及 SaaS 等行业的中小型企业中,且其中 21% 的人 “不上班”,而是与团队远程协作。

在中国,已有 70 万个人开发者接入 GitHub 社区。他们 “埋伏” 在北京中关村、西二旗、杭州西溪、深圳南山或任何你意想不到的角落。

开发者已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力量,是互联网大公司生态得以运转的重要力量。

所以在今年的 WWDC 上,苹果 CEO 库克开场就对 6000 多名开发者讲:

“欢迎回家,开发者们!”

相信他是真心的,因为数据不会骗人——苹果 App Store 十周年,200 多万个应用,收入累计突破 1000 亿美元,平均每个应用带来收入 5 万美元(苹果与开发者 3-7 分账),每周 5 亿访问量——这背后是来自 77 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 2200 万开发者的支持。

这次 WWDC 也是近年来最 “软” 的一次。苹果没有展示任何硬件产品,第一天的开幕式全部围绕 iOS、macOS、watchOS、tvOS 四大操作系统展开,并公布了包括 AR 开发工具 ARKit 2.0 和机器学习训练平台 Create ML 在内的一系列针对开发者的新动向。

其目的再明显不过:突出开发者的位置,以吸引更多人才充实苹果生态。

微软 “苦追”GitHub 也是出于相同的考虑。

作为面向开源和私有软件的代码托管平台,目前 GitHub 服务 150 多万家机构,汇集了 2800 多万名个人开发者,托管了 8500 多万个代码库。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符合开发者 “调性” 的活跃社区,开发者们热爱在这里交流、分享、协作甚至养成了没事猫在这儿的习惯,以至于 GitHub 被戏称为全球最大同性交友社区 “GayHub”。

GitHub 在 2015 年的最后一轮估值是 20 亿美元,而现在的收购价是 75 亿美元,翻了 3 倍还不止。GitHub 的巨大价值就在于它能让微软更好地与千万数量级的开发者接触。

公布收购消息后,微软 CEO 纳德拉第一时间转发 Twitter,并写道:“Microsoft + GitHub = Empowering Developers(微软 + GitHub = 赋能开发者)。”

▲ 纳德拉在收购消息公布后发布的 Twitter

在苹果的 WWDC、微软的 Build 大会、谷歌的 I/O 大会、Facebook 的 F8 大会等由大公司发动的纷繁开发者大会之外,各类开放的开发平台也在凸显公司对开发者的重视。

2015 年之后,随着人工智能(主要是机器学习)商业化的兴起,这一领域的竞争尤为激烈,这进一步增强了开发者的力量。

美国科技公司是开发平台这一潮流的引领者。

谷歌开源了深度学习框架 TensorFlow,微软推出了 CNTK,Facebook 推出了 FastText,亚马逊把 MXNet 作为官方深度学习平台,IBM 推出了 SystemML,学界、第三方、开源届也诞生了 Theano、Caffe、Apache Spark 等工具。

中国科技公司虽慢人一步,目前也都已布局开放机器学习平台。百度在 2016 年开源了深度学习系统 PaddlePaddle,接着腾讯在 2017 年开放了分布式计算平台 Angel1.0。

在语音领域,最被媒体和消费者津津乐道的是 BAT 全面进入 “智能音箱” 战局,但更值得注意的其实是 “智能音箱” 背后的语音开发平台的竞争——百度的 DuerOS、阿里的 AliGene、腾讯的 “云小微”、科大讯飞的 “讯飞开放平台”…… 此外,百度还有 Apollo 自动驾驶平台。

在这个阶段,大公司都明白且践行着 “生态>产品” 的策略,而生态的关键就是 “人气”——人和人、人和组织发生高频的、重要的交互,并形成依存关系的地方才有生态。

葛优有句话说得很对:21 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而现阶段,贡献产值和增长最快的人才类型之一正是 “开发者”。

得开发者得天下。互联网公司的终极角力,就是 “吸引开发者” 的竞赛。

市场表现也证实了这个逻辑。

WWDC 开幕当天,苹果股价一度上涨至 193.42 美元,收于 191.83 美元,市值达到 9428 亿美元,再创近年新高。苹果有望成为美股历史上第一个市值突破万亿美元的公司。

巨头诚意

开发者成为 “新英雄”,是因为科技日益成为 “新宗教”。

近几年,人类迎来互联网之后的新一轮 “技术爆炸期”,技术红利解锁了新的商业想象。

全球的研发投入都在增长。根据欧盟 2017 年发布的《行业研发投入计分表》(The 2017 EU Industrial R&D Investment Scoreboard),在研发投入占世界前 90% 的 2500 家公司中,研发投入相较前一年总计增加 5.8%,已是连续第 6 年快速增长。

其中 ICT(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领域是中美研发投入最大的行业,ICT 占中国总研发投入的 44.1%,美国的相应数字是 49.2%。

中国在全球研发投入上的占比近十年持续上升至 18.8%,但相比于经济总量仍然较小。

▲ 样本来自从 2007 年至 2016 年间,可获取公开数据的 1697 家公司

在上一次互联网泡沫前后,也有一个开发者的 “黄金时代”。但那时,开发者的价值并不像现在这样被广泛认知,传统行业的许多巨头尚未深刻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彼时,开发者更多是靠自身的力量边缘突破,“逆袭上位”。于是有了车库里诞生的苹果,有了宿舍里冒出来的 Facebook。

而现在,一个重要的转变是,巨人们在向开发者争相 “送上肩膀”。究其原因,是因为今日的巨人本就是上一个时期凭借技术崛起的老一代 “新贵”,他们深深受益于开发者这个角色本身,正如草莽出身的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心里想的是 “安得猛士守四方”。

开发者地位上升的另一层原因是,我们已走到互联网红利末期,市场重新进入新一代技术开荒期,新商业机会的技术门槛徒增:云计算、大数据、AI、区块链…… 无一不需要大量开发者来贡献力量。

所以微软对 GitHub 的需要是毋庸置疑的。

在 2014 年成为微软 CEO 后,纳德拉先后将战略调整为 “移动为先云为先” 及发展 “智能云和智能边缘计算”——而开发者用哪家的底层代码和开发环境,就意味着更有可能接入哪家的后续服务。

微软收购 GitHub,重要原因之一是 “为云服务引流”——微软需要这样一个对开发者有吸引力的社区。GitHub 将归属于微软的 “云计算与人工智能平台” 部门,以期和微软的云服务 Azure 产生协同效应。

另一方面,开发者自身也在寻求更大规模、更灵活的协作,和更好用的工具与环境。

如今,技术的复杂度早已超过车库 “孤胆英雄” 的能力范围。王小波一边写《黄金时代》,一边编中文编辑器和输入法的 90 年代传奇难再复制。强强联手的 “复仇者联盟”,或者 “斯巴达 300 勇士” 才足以承担一些复杂的开发。另一方面,已有的架构、系统、产品也需要历次迭代、升级,这涉及到不同时期的程序员如何合作的问题。

“全世界开发者正在团结起来”,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共同体,他们的交流正越来越多,他们的影响正越过技术范畴,渗透进商业世界甚至是流行文化。

于是,对大公司来说,“如何吸引开发者”,成为了最最重要的战略命题。

开发者文化底色

作为 “共同体” 的开发者,共享部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他们对何为正确、何为荣耀、何为 “牛逼”、何为无耻有一些共通的看法。

要吸引、打动开发者,必须对这些共通看法有分析和了解。

GitHub 被收购之后引起的吐槽和反弹,让人们看到了这一文化中的几个关键词:开放、开源和反垄断。

GitLab 的《2018 全球开发者报告》证实了 2018 年将继续是 “开源” 的一年。在总共 5200 多名受访开发者中,超过 92% 的人同意开源工具对开发创新至关重要,接近 50% 的人表示他们使用的绝大部分工具都是开源的。

对开放和反垄断的推崇,要追溯到目前成为开发者文化主流的 “美国开发者” 的根源:70 年代的硅谷。

早期的极客其实深受 60 年代发源于硅谷附近旧金山的嬉皮士文化的影响。嬉皮士文化中对政府、大机构的不信任,对自由、开放的推崇和强烈的反战情绪,刚好契合并推动了电脑从军方、政府的巨型机向家用 PC,从专用、封闭架构向标准、开放架构的转变。

苹果的另一位史蒂夫,发明了苹果 1 和苹果 2 的史蒂夫 · 沃兹尼亚克就认为自己除了没吸毒基本就是嬉皮士。

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这对搭档做的第一个产品 “蓝盒子” 也颇具嬉皮士色彩,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电话公司系统漏洞盗打长途电话的小玩意儿。他们甚至给身在梵蒂冈的教皇保罗六世打去了电话,自称是尼克松总统的代表基辛格。

GitHub 被微软收购引起不满,是因为微软一度是这种 “开放” 价值观的对立面。

微软的 “黑历史” 在于,在其鼎盛期,奉行 “一山不容二虎” 的垄断策略。比如他们曾直接在广告中对比自己和开源系统 Linux,称基于 Linux 的免费方案虽然部署起来便宜,但维护却需要巨大成本。

这种对小公司、开发者不友好的姿态,在时代变化后,直接导致业务失败。其实在 GitHub 诞生两年前,微软就曾于 2004 年推出自己的开源平台 CodePlex,谷歌于同年推出了 Google Code,但它们都竞争不过中立、独立的 GitHub 平台。2015 年,谷歌关闭了 Google Code,2017 年微软也宣布开始关闭 CodePlex。

在有些领域,“远离大公司” 本身就是需求。大公司需要适应这种新文化,在其中找到微妙的平衡感。

但目前巨头林立的情况说明,早期开发人员的浪漫想象,并无法完全改变坚硬的商业逻辑,当资本参与游戏之后,能形成垄断的领域为何不追求垄断?

所以现在来看,“开发者文化” 里更具实质影响力的一个特质是他们对 “学习” 和 “进步” 的无限渴望。这种想法更契合逐利的商业规则,因而也更容易被接受和放大。

作为一个开发者,停止学习就是死亡。“学习和成长” 的成就感已深入骨髓成为一种情感反应,攀登高峰和攻克难题本就令人兴奋和愉悦。

这种追求进步的想法,对经济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开发者成了那群不断创造新蛋糕,不断创造 “阿尔法” 的人。

从智能手机到平板电脑到商业平台,到包括游戏、AR、VR、AI、云计算、万物互联在内的所有事情,各种新概念纷至沓来。这背后都有开发者夜以继日的热情和努力。

反过来,这又让商业保持了对技术的依赖性,让解决方案始终在更新换代,从而继续维持着开发者整体的 “黄金时代”。

这便是开发者时代到来的特征:永远的技术迭代,永远的不可替代。

如何 “讨好” 开发者

所有人都想成为开发者。

在今年的 WWDC 上,库克说:“我们相信编程是一项关键技能,世界上每所学校都应该教授这项技能。”

在哈佛大学,数年来最火的大课,不是文史哲、也不是 “幸福课”,而是 CS50(Computer Science 50),其上课地点在能容纳 1166 席的环形剧场、哈佛最大的讲堂桑德斯剧院。

▲ CS50 的课堂

2017 年秋季,CS50 再次蝉联最受欢迎的课程。

▲ 2017 年秋季哈佛课程注册排名:第二名 EC10 是经济学课程,第三名 STAT110 是概率学课程。

包括美国、英国、芬兰等的 22 个国家和地区已在 K12 教育阶段全面或部分引入计算机、编程课程。2017 年以来,浙江、北京和山东,陆续将编程语言 Python 纳入高中课程和高考内容。

所有公司都想变成科技公司。

头号课题就是,如何 “讨好” 开发者——不是用钱、用待遇,而是真正让开发者 “心动”。换句话说,比的是谁能有意识、有战略地对外、对内都树立一套符合开发者意识的文化形象。

第一,品牌即战略。树立 “对开发者友好” 的形象已陆续成为各家公司的战略重点,而且不要试图作秀——开发者很容易分辨 “不真诚的表演”。

谷歌的开发者大会叫 I/O,意思是 Innovation in the Open,开放中创新,谷歌多年来成功维持了这套形象。虽然谷歌也有黑历史:比如收购了很多新锐小公司、小团队,但之后并未好好发展;比如在 AI 领域发了不少论文,但外部团队却很难复现。但谷歌就是口碑较好,以至被戏称为 “谷人希”——“谷歌,人类的希望”。微软则尝到了之前不开放精神的恶果,在收购 GitHub 后遭遇 “用脚投票”。

纳德拉继任鲍尔默执掌微软后,微软全面转向开放,并积极地形成 “对开发者友好” 的形象。

从 2014 年开始,微软在 GitHub 大量公布开源代码,其中包括微软. NET 等核心代码;2014 年 10 月,微软还开源了编程基础工具 “.NET” 框架。之后,微软陆续开源了 Chakra JavaScript 引擎、Visual Studio 的 MSBuild 编译引擎、面向深度学习的 Computational 网络工具套件、打造跨平台应用的 Xamarin……

2015 年,微软已成为 GitHub 上公开代码最多的组织,以 16419 个开源项目超过了 Facebook(15682)、Docker(14059)、Angular(12841)和谷歌(12140)。

在实际业务层面,这种形象转变已让微软得到了好处。

2014 年 11 月. NET Core 迁移到 GitHub 上之后,3 个月内,就有超过 1089 个. NET Core 项目分支(fork)和超过 250 个 pull 请求,为这个项目贡献的外部开发者数量已超过了内部开发者。

GitHub 联合创始人克里斯 · 万斯特拉斯会选择微软,正是看到了他们对开放社区支持的决心。他把宣布被收购信息的官方博客文章命名为《GitHub 的光明未来》,他说:“10 年前 GitHub 第一次发布时,我根本不会想到这样的标题。那时微软是一家完全不同的公司。开源和商业,就像油和水一样无法融合。” 但现在,他相信微软也同意 GitHub 的理念:“下一个十年的软件开发,将完全围绕开发者。”

第二,创造学习乐园。开发者是一群厌恶重复,对新东西兴奋,对认知停滞焦虑的人。科技公司必须满足开发者 “学习、突破、成长” 的需求。

一种手段是 “先擒王”,吸引技术大牛,这是为什么不管在公司内还是创业领域,技术大牛都身价倍增的原因。因为开发者习惯 “挑同事”,优秀的人总想和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共事,以天天享受 “三人行必有我师” 的快感。

对学习需求最旺盛的、刚入行的开发者来说,甚至愿意少点钱,换一个和大牛亲密接触的机会,所以部分小型的初创公司可以吸引到一些最聪明的年轻人。

更长期见效的方式是在内部创造良好的学习、分享环境,比如现在许多国内大公司,如阿里、腾讯都在组织内部黑客马拉松,让开发者从日常工作中暂时抽身,带着完全自主的趣味、兴趣,解决最想解决的问题。

One More Thing

不过极力讨好优秀开发者的巨头,可能正扮演着罗马人的角色,招徕日耳曼人做雇佣兵,但却反因日耳曼人而分崩离析。

GitLab 的调查显示,远程办公的开发者团队相比每天去坐班的开发者团队更高效、更快乐、更满意。

公司服务了开发者,但最后,这些崇尚自由、在家办公、开源的开发者却可能创造出不需要公司的新协作方式。

者本身也会遇到边界。技术,尤其是对技术进步的无限渴望,需要一套钳制手段和反思精神来平衡。这也健康的 “开发者文化” 的必备部分。

连接恶作剧和梵蒂冈的蓝盒子让当时 15 岁的乔布斯意识到,仅用一块电路板就可以控制数十亿美元的基础设施。

技术即权力——只是当时,这种权力看起来无伤大雅而且很酷。

但权力就是权力,它始终需要一个铁笼,这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重保护。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