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家后视镜开箱玩:语音控制解放了我的双手丨验货

评测

2018-06-29 15:11

继今年 3 月小米发布小米米家智能后视镜后,最近,小米在智能出行领域再次带来了一款新品——小米米家后视镜行车记录仪。

实际上,相比之前的小米智能后视镜,这款产品可以看作是前者的「青春版」,在保留智能后视镜最核心的行车记录仪功能的同时,也提供了更为亲民的价格。毕竟目前很多有着行车记录仪需求的用户,其实并不需要用上像 AI 语音助手之类的新功能,实用和实惠才是线下是市场的走量之道。那么下面,我们不妨通过图文上手,来简单体验下这款米家新品。

「同出一脉」的米家设计

米家后视镜行车记录仪的包装以简约风格为主,正面为后视镜亮屏的产品渲染图,在侧边对主打的几个核心功能进行了简单的叙述。

配件部分,除了米家后视镜行车记录仪本体以外,还配备了一个 USB 单口车充头,和一根车充电源线。

车充头通过点烟器处取电,输出功率为 5V2A ,兼容主流车充头也不是问题。电源线的长度足以应对车内布线。

外观方面,米家后视镜行车记录仪与米家智能后视镜的设计均同出一门。屏幕大小应该是最容易区分两者的一个直观因素,米家后视镜行车记录仪在镜面下,隐藏了一块 5 英寸的 IPS 屏幕。

屏幕分辨率参数虽然没有标示,但分辨率还算是可以的,至少能达到「看得清前车车牌号」的水平。靠近看会看到屏幕有轻微的颗粒感,但 5 英寸的屏幕大小在同类产品当中算是个不错的配置,更可况是全贴合可隐藏式设计呢。

在出厂镜面的保护贴上,米家后视镜行车记录仪的按键和接口都做了简单的标示。顶部放置了一个「Reset」的重置细孔、一个 Micro-USB 充电口,一个 MicroSD 卡插槽以及连接后置摄像头的 AV/IN 接口。

底部则放置了五颗实体按键,正中央的为电源键,电源图标内还有背光指示灯。另外四枚按钮在主页面中充当快捷键使用,而在应用菜单当中则变成功能键使用。

功能键的交互相对比较简单,在屏幕底部会有对应的按钮功能指示。

背面部分可以看到两根固定绑带以及右侧的摄像头,摄像头上方还有一个扬声器开孔。米家后视镜行车记录仪的安装方式与同类产品相似,通过固定绑带绑定在原厂后视镜上,连接车充线,调整好镜头位置即可。

索尼 IMX 323 传感器,表现如何?

米家后视镜行车记录仪采用了索尼 IMX323 图像传感器,支持 F1.8 的大光圈以及 160° 的广角视野,在低亮度时能保证较高的进光量,提升暗部的细节表现;同时配备了 6 组玻璃镜片和单片 9 层镀膜,可抑制杂散光和反射光。

镜组部分采用了可活动设计,位于角落部分的摄像头不会被原厂的后视镜所遮挡,用户可以直接调整镜头位置。

话不多说,我们直接通过样张和视频看看它的表现如何。

记录仪拍摄样张展示:

视频画面截图:

日间场景录制视频:

夜间场景视频:

▲ 视频截图再进行放大,车牌仍然清晰可见

得益于 IMX 323 这枚传感器,在核心功能——「行车记录」方面,米家这款产品做得也能让人满意,光线充足的日间场景自然无需多说,而在城市道路的夜间行驶场景下,前方的车牌号还是相对清晰,这一点对于驾驶员来说至关重要。

「紧急视频」功能可以录制一段时间的视频并隔离保存。经过爱范儿的实测,除了经过语音命令和点击实体按钮触发以外,米家后视镜行车记录仪会通过内置的加速度传感器,在车辆出现异常震动时自动触发紧急视频的录制。

画龙点睛的语音控制功能

支持语音操作是米家后视镜行车记录仪的最大亮点。虽然相比起米家智能后视镜的小爱同学 AI 智能语音助手来说,这个语音操作的表现要逊色不少,但是它的指向性功能非常 “粗暴直接”,用习惯之后也感到非常顺手。

米家后视镜行车记录仪仅提供了四个语音命令:

  • 我要拍照 – 即刻拍照
  • 我要录像 – 即刻开始紧急视频录制
  • 打开屏幕 – 点亮屏幕
  • 关闭屏幕 – 隐藏屏幕

在开车的过程中,我们对于这个后视镜行车记录仪的需求,基本已限于以上四个功能,语音操控在行驶时无疑是最具效率最安全的一种方式。简单直观地说出语音指令,虽说并算不上是「智能」,但通过实测,后视镜对语音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都表现不错。

即使是在与车内其他人聊天的时候,驾驶员不经意地喊出语音命令,米家后视镜行车记录仪都能够准确地给予反馈。

一些小功能

除了硬件根本的后视镜和行车记录仪外,米家后视镜行车记录仪也具备了 WiFi 热点功能。我们可以通过米家 APP 来连接到这个行车记录仪,查看实时录像和管理内置相册。

需要注意的是,连接了 APP 后,设备端将无法进行安检和语音操作,通过 APP 查看相册内容时,行车记录也将暂停。

在保证了行车记录仪的基础功能过后,小米在一些细节处理上总是要做得更好一些,譬如更扎实的做工,更大更清晰的屏幕,以及用过了就 “回不去” 的语音操控等等。在实现这些功能的背后,往往可以看出这条「生态链」的优势所在。

当然啦,生产链和生态链都只是产品面世的前提之一,这款产品的体验和 399 元的定价最终能否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最后都得让消费者说了算。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