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zmodo:五个手机操作系统的根本差异

公司

2009-03-20 11:51

By Adrian Covert | Logout 译,转载请注明 ifanr.com 引用链接

过去的几年里智能手机进步了许多,大部分功能也趋于同化。但如果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根据用户需求的不同,某一款手机则比另一款更好。

大多数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平台都支持触摸屏或键盘,支持网页浏览和应用程序,能看照片、打游戏、听音乐或者看电影。在基本功能上很多手机的表现都差不多,但这些智能手机又各有不同。下面的图片揭示了这一点。

OSChart

 iPhone

Apple 一直努力保证 iPhone 的高用户满意度以及减少用户的不便之处。它承认 iPhone 将某些智能手机功能剔除在外,特别是那些对 UI 来说并不复杂,也不需要大量电力消耗的功能。结果就是 iPhone 的界面过于平凡 (偶尔会出问题,但也比有些手机好一点),让用户有更多诉求。iPhone3.0 点到了用户的痛处——如缺少推送通知和复制粘贴功能以及搜索。但目前还是没有视频录制、Flash 浏览器支持和真正的多任务后台。

Windows Mobile

Windows Mobile 很好地迎合了商务人士的需求,能够支持安全的电子邮件、和公司计算机系统协同工作、可以使用所有微软产品生态系统的商业软件。用 Windows Mobile 手机能处理几乎所有事务,这一点很好。但由于很多厂商都在生产 Windows Mobile 手机,质量保证各不相同,UI 和用户体验无法媲美其他平台,所以这一操作系统对那些想要从智能手机中得到乐趣的人来说并不合适。

主要的抱怨围绕着屏幕,它不支持适于手指操作的电容触屏以及多点触摸。使用手指操作时 WinMo 给人的感觉很笨重,以至于用户不得不使用恼人且容易丢失的手写笔。

官方对不支持电容屏所做的解释令人费解。下面是 Windows Mobile 产品消费者体验经理 Prithvi Raj 给我们的解释:

目前我们专注于电阻屏是因为我们希望确保整个手机使用体验全程保证最高质量,包括 Excel 和 Word 等不同的应用程序。但我们也在提升我们的软件以让电阻屏在 “手势支持”、“物理引擎” 之类的特定情况下得到类似电容屏的效果,你可以在 Windows Mobile 6.5 手机的新界面上见到。

嗯,至少他们明确了需要更好的手势支持,需要模拟电容屏的能力。不过我们倒希望他们省去这些工作直接升级到电容屏。

Android

Android 是编程爱好者的梦想。由于该系统完全开源,你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修改。这意味着任何手机特性在 Android 上都有可能得到第三方实现——甚至是官方不支持的多点触摸。缺点:哪怕是 Google/HTC/T-Mobile 官方发布的 G1 所用系统界面设计给人感觉都有点支离破碎,感觉就像是自己在用四个不同的系统。此外,尽管系统免费但目前只有一款手机,还丑得可怕。主意:你可以读读 Ginaat Lifehacker 的这篇《Android 与 iPhone 详细对比》。

BlackBerry

和 Windows Mobile 一样,RIM 的 Blackberry 同样是商用取向手机,但有着更流畅的。相对直观且结构良好的应用,它还提供了最好的电子邮件服务器,让用户在邮件发送后立即收到。加上系统仅运行在 BlackBerry 自己的机器上,可以说系统绝大多数时候运行流畅。尽管他们倾尽全力通过优秀的 4.6 版系统以及不那么优秀的 BlackBerry Storm 触屏版增加娱乐色彩,但 BlackBerry 仍是很专一的手机,主要为超强的邮件而服务。注意:Blackberry 被判为不支持全局搜索的理由是它不能搜索文件或程序。

WebOS and the Palm Pre

搭载全新的 web OS 的 Palm Pre 显然是 iPhone 最接近的对手,有着 iPhone 简单和美的禅,兼具 Android 和 WinMo 系统的后台处理能力。你可以同时运行多个程序,而且像浏览相片一样进行的程序切换。Pre 把这些系统的优点全都吸收过来,真棒。而且 Pre 把互联网功能整合到它的 UI 界面各个部分(搜索,联系人等),你有时甚至会忘记你在使用互闻网。如果说 iphone 是定位于普通消费者的,WinMO 是定位于行政人士的,Android 定位程序开发人员的,黑莓是定位于信息控的,那 web OS 就可能是为那些玩社交媒体和 Web 2.0 的玩家准备的。让我们试目以待吧。

还有其他的差异吗?这个比较显然只是关注到主要的方面,如果你想分享你的观点,跟贴评论吧。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关注电子阅读、任何有趣的设备、IC 以及“历史的草稿”,相信移动设备与互联网的结合正促成近百年来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