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 Group:从桌面到移动,抛开设想很重要

公司

2012-11-12 19:01

用 Mac 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以 “Omni” 为开头的软件,它们都被设计得 “简约而不简单”。在 iPad 兴起之后,Omni Group 紧紧抓住应用移动化的浪潮,马上为旗下的应用推出 iPad 版,The Next Web 采访了公司 CEO Ken Case,以及用户体验总监 Bill Van Hecke,讲述公司从桌面软件公司变为移动应用公司中的感受,以及一些经验。

创立于 1989 年 Omni Group 一开始就选择了 NeXT 平台。从商业角度来说,投入到一个前景不甚明朗,外界评论一般的操作系统平台中去,不能称得上是明智的决定,甚至有点惊世骇俗。但 Case 有自己的理由,“我们不因为一个平台是最成功的,或者它是最能够赚取金钱的而选择投入。我们选择一个平台,是因为它能够打造最棒的产品。考虑每个人创造价值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打算让那段时间变得有价值。因此我们想把时间花费在最有效率的平台。”

很快,由于 NeXT 被苹果收购,Omni Group 遭遇第一次转换平台的问题。后来,iPad 出现了,公司再一次面对转换平台的问题——实际上如果算上苹果更换处理器支持也是一个很大的转换的话,公司已经换了三次平台。对于 Omni Group 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变化,甚至将变化视为机遇了。

公司用户体验总监 Bill Van Hecke 说,“我们很早就认识到,我们不仅仅需要从零开始重新构思所有应用的用户体验,我们还需要拥有一个机会从零开始重新构思所有应用的用户体验。” 因此 iPad 版 OmniFocus、OmniOutliner、OmniGraffle 等 iPad 版应用,不是公司被动顺应潮流的无奈之举,而是主动寻求突破的机会——在重新设计应用的 iPad 版时,反而激励了他们回到 Mac 版的软件上,力图对它进行改进,让它变得更好。

不过,为 iOS 平台设计全新的应用还是为团队带来了挑战。比如说,在地铁上,很多人一只手扶着扶手,一只手拿着设备,这时候怎样才能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Van Hecke 说,“我们马上开始考虑平台里面又酷又有想象力的手势——然后钻了进去,直到我们意识到原来只有几种用户在最常见的情景下最常用的手势是可依赖的。”

“我认为,我们当时将关于用户如何使用软件的设想都抛诸脑后,是很重要的。” 当应用的使用环境从桌面电脑转移到笔记本电脑,设计师依然不必考虑用户到底在哪里使用软件。但当应用与平板电脑搭配起来,那就没有其它选择,只能从设计观上重新考虑应用的设计问题。

由于新用户的增加,Van Hecke 与团队不得不考虑用户习惯问题:不能假设所有用户都熟悉软件的模板,快捷键,以及过去 Mac 用户的使用方式。“我们想保证,即便你之前没有接触过 Mac 版的 OmniFocus ,你也能够通过 iPhone、iPad 版的把事情搞定。”

自开始设计 iPad 版,公司的设计师开始变得兴奋,并采用面向功能设计的方法画出线框图。在一个星期之内,他们拿出了第一波登录 iPad 应用的早期原型图,分别是 Omni Graph Sketcher 和 OmniGraffle。为了开发出高质量的产品,他们不断碰头,交流想法。不同的团队,个人之件也常常聚在一起,讨论现有的或是将来的设备设计。这种开会方式被 Van Hecke 称为 “corss-functional”。因此,当 iPhone 5 发布时,Omni Group 已经作好了准备。

员工努力,老板也努力。在 iPad 发布之时,Case 推掉所有的约会,“我对他们说,作为 CEO 的 Ken 已经走去度假,而作为工程师的 Ken 开始替他在办公室里工作。” 他与公司其他的工程师一起,夜以继日地工作。在那段时间,他每周工作超过 80 个小时,平时他的工作时间是 60 到 70 小时。

对于新一代开发者,Van Hecke 有几点建议——

“成为很棒的图像设计师以及成为符合真正标准的开发者有很大的差别。你可以成为一个牛逼的图像设计师,然后设计出世界上最优雅、真实的界面,但却搞不清楚如何去使用它。另一方面,你可以将一些代码扔到 Xcode 的 Storyboard 上,这其中没有绝对的区别。你要明确地从好评的应用重吸收点东西——好比 Tweetbot。我想那些家伙(Topbots)不同方面都做得很好,应用的外观独立、脱颖而出,拥有自己用户的体验,而且表现得就像是一个人们熟悉的东西。”

 

题图来自 Flickr 的 IsThatKid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