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pchat:加密永胜

公司

2012-12-31 13:35

Snapchat 与 Facebook 大战一场,前者拒绝后者收购,后者则以极快的速度 “复制” 了一份出来。如今 Snapchat 的排名不降反升,“啪” 一声甩了 Facebook 响亮的一巴掌。

用户通常用脚投票给他们需要的、喜欢的东西。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喜欢 Snapchat 呢?

如果你回顾 Facebook 的历史,用户数量增长以外,伴随着的,是接连不断的隐私泄露的问题。去年 11 月,AllThingsD 的 Liz Gannes 就仔细地数过,Mark Zuckerberg 在 Facebook 的官方博客上,一共发布了 25 篇文章,其中有 7 到 8 篇跟隐私问题有关。

而三天前,Mark 的姐姐 Randi 的私密照被转帖到 Twitter 上,遭到网友嘲讽 “看到没有,你弟弟就是这样对待我们的隐私的。” 这句话让我想起 Arstechnica 的一篇报道,一名用户三年前向 Facebook 提交删除照片的请求,但三年之后,该照片依然存在。

一个用户天天在上面分享隐私的网站,一个不断承诺保护用户隐私的网站,一个总是泄露用户隐私的网站——不是人们不喜欢 Poke,而是难以对 Facebook 产生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导致了另外一个现象:研究 Facebook 隐私设置的 “教程” 在网络上十分流行。

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 Jeff Hancock 说,“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数字时代、这个网络时代,我们都会留下痕迹。” 他很兴奋的认为,这是社会学家最幸福的时代,因为现在有许多资料可以研究。

但在我看来,这也是一个可悲的时代,当自己的踪迹要不断被人看到,一个人的行为也逐渐脱离了自我的初衷,而是被公众裹胁。所以,网络上出现了许多虚伪的照片。设计类博客作者伊莱恩·米勒就抱怨,“现在的人像疯了一样造作,人们举手投足都感觉像是有人在围观一般。连他们的家也成了表演的一部分。”

“你所说的一切,都将称为呈堂证供。”Kevin Kelly 在《失控》里写道,“所谓网络,就是一个以分布式方式存在的东西,没有控制中心,也没有边界。没有边界,如何保护?”

互联网已经拉近每个人的距离,让身处中国的我们能够跨过太平洋,关注美国大选的问题。无远弗届。而博客、微博等网络服务的出现,则解放了我们个人记录的能力,让 “公民记者” 诞生。也让 “我今天吃了个哈根达斯”,“我去了海洋公园” 等等喃喃细语充斥着网络。

我们 “记录” 的能力已经过度解放。互联网加速了信息的流动,带来了数之不尽的信息碎片。然后,出现了 “大数据” 这种利用我们的数据,来进行针对性业务的商业模式。

人是一种矛盾的动物。我们需要别人关注,我们需要与别人交流,但也需要保持一个 “自我”,一个私人领地,存放自己的心灵与灵魂。

我们不想天天都生活在针孔摄像机之下,我们不想成为陈冠希、璩美凤等被侵犯了隐私的公众人物。于是,我们需要一个更具备隐秘性的交流、分享渠道。Snapchat 的急速发展,显示了这方面巨大的需求。应用仅仅上线半年,用户每天上传照片的数量就达到 5000 万张。

麦克·卢汉曾总结媒介的发展规律,“许多技术都会发生逆转,当它们被推向很远的一点时,它们的特征就会发生逆转。” 像 Snapchat 这类应用的出现,不是偶然。愈来愈开放透明的互联网,其对立面加密技术,也会被更多人需求着。

“互联网说,‘连接。密码则相反,说 ‘断开’。”

 

题图来自 ilord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