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个性化阅读的另一维度

公司

2013-07-18 14:37

“个性化阅读” 已经有许多种方案,比如说让我们选择话题,选择文章来源,以及根据我们和朋友分享文章的类型、次数,然后通过关键字的分析,找到我们的阅读口味,再提供相关的内容。

以上的 “个性化阅读” 方案,是从内容角度出发看问题所得到的;有没有从其它角度出发而得出的不同解决方案呢?比如说,会不会有应用根据我在不同的阅读环境之下,提供不同的内容呢?又或者,根据我的需要,提供不同长度的文章呢?

虽然因为微博这种短消息的机制存在,网络上的文字越来越短,人们也越来越没耐心阅读长篇大论。不过,微博上 #长文分享#、#长微博# 等标签的存在, 以及网络上专门分享长文阅读的网站,都表明也不是所有人都无时不刻都喜欢 “短、平、快” 的信息分发方式。

其实,我们的需求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有时候觉得累了就看短消息,快速过一遍;有时候觉得需要充电,所以想看深度的文章,了解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这要求阅读产品拥有足够的弹性。

我最近在寻找这样的解决方案的时候,发现其实阅读场景的问题,可以转换为阅读时间的问题。比如说,早上起来,一般看新闻居多,所以这个时候我会扫短消息;而到了晚上,时间比较充裕,则可能会看一两篇比较长的报道,沉淀一下。

所以,根据我们的需求,我们可能需要 5 分钟、20 分钟或 60 分钟的不同阅读时间,而阅读应用所要做的,就是根据文章字数来判定它所需要的阅读时间,然后进行分类。爱范儿授权多看刊发的《ifanrLife》,就用将文章内容分为不同阅读时间的档次。

而在阅读应用中,我发现 iPad 阅读应用 Byliners 也采用了这种方式为内容分类,在应用的主界面上方,有一个确定 “阅读时间” 的滑条,分为三种档次:5 到 10 分钟、11 到 20 分钟、20 分钟以上。应用采用了卡片式布局,不同的卡片上还分别标出阅读所需的时间。

byliner-app-e1374062685260

根据阅读时间的长短来挑选阅读的内容,以前似乎没有这样的模式——不过当我们在选书的时候,书的厚薄其实也是我们评价的标准之一。一般总得问几个问题:“这本书看完要花多长的时间?要花太长时间的,我是否以后的都看不完?” 因此,“阅读时间” 作为一种分类标准,并非不存在,只不过以前并没有显性化而已。

随着 “个性化阅读” 越来越提倡,阅读应用也变得 “十项全能”,到时候,人们会不会讨厌太多可选项的产品呢?这时候,应该如何把握产品的 “简洁” 与 “强大” 之间的平衡呢?

 

题图来自 businessinsider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