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软件为王

公司

2014-05-08 12:24

最近一家在深圳的朋友向我抱怨,“我觉得现在许多小年轻喜欢硬件创业,只是因为他们连编程都不懂。” 这句话比较偏激,容易引起反感,但至少他观察到的,属于硬件创业现象中的一部分。

在投资界,顶级的投资人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和另一名顶级投资人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针对未来的创业有着相似,但不太一样的想法。前者称 “软件吞噬世界”,后者称 “硬件复兴”。马克的观点着重解答 “产业变化的动力” 问题,认为软件最终会影响其它行业的变化;而保罗则认为,硬件创业的难度要比过去低得多,因此出现一大批跟硬件相关的创业项目,他主要是预言未来出现的现象。

经过 2013 年的喧嚣,到现在成为炙手可热的词汇,硬件创业看上去不再是难以启齿的事情。在国内,至少有两个团队声称获得千万美元的投资。在深圳,除了一批创业者外,还有一批原本就做代工、工业设计的公司聚集在一起,思考着如何利用 “硬件复兴” 的机会,实现公司定位、业务体系的转型。

但是,当他们在嘲笑互联网出身的创业团队时,可能没有思考过,“软硬结合” 当中,软件其实是更加重要的部分。

最近纽约时报的 Nick Bilton 电话采访《The Mobile Mind Shift》的联合作者 Ms. Ask 关于可穿戴设备领域发展的观点:

这些可穿戴设备可能不够实用,人们会把它们搁在一边,如果这些设备搭配没有一个好的服务层面。可穿戴设备走在细钢丝上,一方面它们要足够隐形,这样人们才会一直戴着它,一方面它们还要足够实用,这样我们才能与之结合。

Nick Bilton 赞同这个观点,而且还进一步举出 MyFitnessPal 和 RunKeeper 作为例子,它们已经通过应用与服务,帮助人们实现健身以及跑步的目标。而且,在可穿戴设备卖出去之前,它们已经获得了一批用户群体的支持。

不论硬件还是软件,我们都可以视为提供服务的方法。硬件是可接触的实体,因此决定着用户接触时的第一印象;而软件作为服务,则决定着用户对产品的长期评价——但最终在口碑的影响之下,用户会选择服务更加优秀的一方。

对于创业者和传统代工出身的人来说,硬件优势固然让你得以快速切入硬件创业领域,然而若没有做好软件与服务方面的准备,仓促地让产品上线,结果只会遭来用户的批评,以及信心方面的动摇。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