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开放的暂时胜利,IFTTT 成功融资 3900 万美元

公司

2014-08-29 10:35

2011 年,IFTTT 刚上线的时候,它的想法让我十分激动——原因很简单,它让一个没有开发能力的人,也能够充分利用到网络服务中的开放接口,让自己的数据实现跨界、自由的流通。

用户可以在 IFTTT 创建属于自己的 “Recipe”,也可以利用别人创建好的 “Recipe”,将自己喜欢的网络服务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加上一定的条件判断。比如说,每天 8 点让咖啡机准时煮咖啡的同时 Yo 一下自己,自动发一条 Tweet。

说实话,我喜爱 IFTTT 的原因是,它降低了数字工具的使用门槛,让我在使用有各种限制的数字工具时,更加具备自信。

尽管也有很多人喜欢 IFTTT,但对于它的未来,不少人抱着怀疑的态度。回顾 3 年前文章下的评论,一名读者这么写

我原本以为 IFTTT 能在上线后的一月内搞到风投,结果却令人大跌眼睛。

这种局面的形成我分析是因为 IFTTT 没有一个清晰的(乃至是模糊的)盈利模式,用户一旦登录后设置好种种条件后一般就不用再登录网站了(我就是, 相信你也是),而如果 IFTTT 随意的在跳板后端推送广告的话也是不太可取的(例如你用邮件发了一条推,IFTTT 却利用权限发了一条广告推),所以才有了 “有创意,没投资” 的局面。

我很清楚的记得 IFTTT 出来的时候 twitter 上 讨论的有多热闹, 然而, 现在却鲜有只言片语再提到它, 虽然可能大家都用着——或许 IFTTT 离死不远了。

我过去的一个判断,那就是:“服务越多,像 IFTTT 这样的粘合各类服务的连接器就越有价值。” 因为现在,使用网络服务、手机应用,都会觉得它们过于封闭,结果造成网络服务的碎片化——尽管倡导开放,但现实是互联网上太多封闭花园,目的在于让人进去之后就出不来。但是,人们总不可能被一个网络服务所困住。——所以,数字服务越分裂,人们就越渴求 IFTTT。

但让人悲伤的是,使用价值往往不等于商业价值,除非是非常精品的软件,好到足以让人自愿付费购买,或者是成为行业里人人必用的工具,否则也难过生存的那一关。以上这名读者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爱之深,责之切。

不过,3 年过去了,IFTTT 依然屹立不倒,而且还扩大了自己的服务范围,从成为粘合网络服务的粘合剂,变成粘合应用与应用之间的粘合剂,后来又成为物联网设备的粘合剂。也在展现了自己连接物理设备的能力之后,2012 年 12 月它终于迎来 A 轮融资,从明星投资基金 Andreessen Horowitz 拿到 700 万美元的资金。

现在,这家看上去有些小众、商业价值不大的服务,再次进行一轮融资,这一次它成功地从 Norwest Venture Partners、Andreessen Horowitz 等投资基金拿到 3900 万美元的资金,可以让他们在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之下,继续向前发展。

就目前而言,IFTTT 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自己的连接能力上。如果你关注它的官方博客,会发现许多新鲜、红火的网络服务、手机应用,在 IFTTT 上已经有人创建好对应的 “脚本”,方便大家使用。比如说 Yo、比如说 Android Wear、比如说 Jawbone,比如说 Pebble,等等。

GigaOM 的 Stacey Higginbotham 自承是 IFTTT 的 Fans,他认为,未来 IFTTT 拥有足够大量的用户之后,就可以让人去付费使用上面的 “Recipe”,或是让品牌赞助,推出针对性的 “Recipe”。

相信很多人和 Stacey 一样,不希望看到 IFTTT 最终因为商业上的不成功而消失,那么对于这样开放性的服务,还会有怎样的商业模式?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至于国内,让人十分遗憾的是,国内所谓的 “开放” 其实都打了折扣,当年类似 “IFTTT” 那样的国内服务 “有啊”、“如果云” 之类,全都抵不过时间与成本,昙花一现般地消失在历史长河,成为国内互联网现状的一个悲哀注脚。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