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ifanr·NExT】秋季沙龙总结:硬件已准备好,交互和服务在路上

公司

2014-11-10 18:30

现在新的交互手段层出不穷:基于声音的、基于手势 or 体感的、基于眼睛运动的、基于脑波的。它们都有可能成为未来主要的交互手段之一,甚至可能解决智能硬件上的交互难题。

说白了,现在的智能硬件还难以为人们所接受,相当多人认为是产品本身的易用性不高,而人机交互就是解决人与机器之间的沟通问题的。在活动之前,负责活动的汪浩曾提供演讲的方向参考文档,十分形象地归纳了智能硬件交互上现存的问题:

  1. 如何让机器更懂你?很多智能硬件的创意都戳中了人们的痛点,而如何让这些设备进一步弄懂人类的需求,成为人们的又一关注重点:传感器、命令输出方式;
  2. 性能 = 精准。设备的精准性,是水壶内的 98.5 度,也是城市中两点间的最短距离,面对用户千奇百怪的需求,该如何实现?
  3. 所谓 “牵一发而动全身”。未来,设备间的联通及整合会更频繁更广泛。

人工智能是未来,人肉智能是现在?

关于如何让机器更懂你,其实过程分为两部分:第一、要让机器听懂你说的话,或者你的意思;第二、机器要反馈正确的信息。关于第一点,如果让机器知道人的指令内容是什么,那么最近几年发展飞快的语音识别技术足以满足普通的使用。不管 Siri、科大讯飞还是出门问问,中文的语音识别精度已经很高。但是,如果让机器反馈正确的信息呢?这就关乎另外一个问题:自然语义的理解。

实际上由于人类语言交流的复杂性,现在尚无一部机器可以完全理解人说的话。但出门问问主打本地生活服务,已经先天地为语言设置了语境,让机器可以从单一角度出发来理解人的语音指令,这能减低不少的工作量。自然语义理解,其实是人工智能一种应用。

关于人工智能最高程度的展现,可以看到电影《Her》,一个寂寞的男子甚至可以和人工智能开始谈起了恋爱——这个人工智能甚至已经高级到可以理解人类微妙的情感,以及预先知道人类的心理需求,而自动帮助人作出更优的行动安排(电影当中人工智能悄悄地将男主角的诗集整理,并寄去他所仰慕的作家手里,还获得积极的反馈)。

不过,现实当中人工智能呢?机智云的黄灼三次创业,第二次创业时就曾经打算开发搜索引擎,他认为,“我觉得人工智能只是现在辅助型的东西。我也尝试用它来做过很多事情,但基本上会出现不靠谱的状况。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将和搜索引擎一致,以数据采集为重点。……我觉得人跟人之间的互动是很微妙的,要一个机器去做,很难。但我觉得像《Her》这样的电影,中国可以实现,为什么?我们可以远程扮演这个角色,变成人肉智能。”

设计师挠头,小尺寸屏幕的交互怎么做?

洛可可设计总监连谈起公司几年前与一家加拿大公司的合作——这家公司打算开发智能手表,因为当时 Google 还没发布 Android Wear,因此这款手表里面搭载的是一个全功能的 Android 操作系统。在合作过程当中连振和团队发现,手表的屏幕太小,对交互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太没办法用了。”

现在的智能手表基本带有触摸屏,也就是说,一般智能手表是要人双手使用的。连振就对这种交互感到不解,因为他觉得这样等于降低了操作的效率。从他们帮助了众多客户设计智能产品的角度出发,他认为,“实际上,操控体验交互里面为什么强调极简就是因为效率,因为人需要高效的工具帮自己做更多的事情,这个高效的话,实际上才是目前产品真正核心的一个价值。……但是(智能手表)操控方式,可能不需要用一只手摸另外一只手的手腕,这样的话两只手都绑在一块上了。”

他觉得,未来智能手表应当降低触控的方式,而更多强调语音识别或体感识别的价值,比如在三维环境当中建立一个座标系,挥动手表就能触动其它的设备等等。

李志飞已经佩戴 Moto 360 一个多月,因此现场他也分享自己使用智能手表的经验:“智能手表对我来说还是一个很有用的东西。……在不方便掏出手机的场景下,它能够帮我快速处理一些信息,比如回复一下邮件之类,而且操作上非常简单,接到邮件通知之后,只要向右滑一下,就可以快速回复邮件,也可以通过语音来回复。”

不过,如果是第一次接触 Moto 360 的时候,可能需要适应一下它的使用方式。比如说,在第一次 Moto 360 的时候,不自觉就会扭动它的表冠,但结果发现它其实是不能扭动的,只能按下。换言之,Android Wear 其实挑战了用户传统使用手表的经验,这或许会让科技圈以外的人更难理解这项产品。

交互不是智能硬件难以普及的原因

现场观众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为什么技术已经允许的情况下,智能硬件还不普及?”

锋时互动的张硕从用户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作出了非常精彩的回答——

“拿咱们着智能手环举一个例子,现在很多的智能手环可以检测我们的心跳,检测我们健康,你去京东或者哪一个 B2C 的电商那么多的智能手环,我们的传统很快做出来,但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讲,实际上是通过买一个硬件产品来买一个服务,他是想买一个医疗服务。比如说有一天心率不正常的时候,(可穿戴设备)可以提醒我去去医院就诊,提醒我的吃什么样的药。所以真正做智能手环的我认为不该是一个电子起家的创业公司来做,而是一个医疗机构,它背后可以通过智能手环这个硬件,将医疗服务推送到这里。这是我认为最大的环节。所以也就是说,我觉得你认为发展慢,现在全都是产品出来了但是没有服务,没有服务,用户就不会去买它。”

张硕还提到另外一个有意思的观点:

“我觉得在未来,(智能硬件与相关服务)可能会像手机的制造商和运营商一样分开。做硬件的团队,专注于做产品,做硬件,做服务的团队专注于做服务,现在创业公司我做出一个硬件来,我要马上融资,组织第二批人马去做服务,服务做完了,我要做客服,做售后,整个生态全都靠小公司几十个人做,这是不现实的。”

陈钢认为,智能硬件现在面向的市场是 “非刚需类市场”,因而有它的特殊性。“我感觉非刚需类市场,都是需要教育和培训的。如果是刚需市场,比如卖米饭、卖房屋,购买这种东西消费者是不需要被教育的,他们自身有这种需要。那现在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瓶颈,我个人认为在于将一个非刚需市场转变成一个刚需市场。”

硬件创业有什么模式?

另外一个现场观众也提到非常有意思的问题,“Nest 开始推动免费硬件,那么怎么看待智能硬件免费的事情?”

我个人是认为,Google 正在推动 Nest,让它的产品成为智能家居的入口级硬件产品,而如果要达到这个目标,“免费” 是最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的。Google 的模式,其实是流量在各个服务当中的流转,如果能够占领线下入口,不光能够帮助 Google 哺育更多服务,也能够帮助它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生活——毕竟它是最有可能发展出完美人工智能的公司。

机智云黄灼则补充了 Nest 的商业模式其实也是 “羊毛出在猪身上”。“Nest 在美国跟电力公司合作,通过自动调整温度,从而减轻忙时的电力最高负载,节约了电力公司的成本。所以,电力公司愿意给钱给 Nest。所以未来可以预见,硬件可以通过服务赚到比硬件更多的钱。”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