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被冻成吉娃娃,竟然是智能家居惹的祸

公司

2016-01-15 16:29

还记得那个漂亮的智能恒温器 Nest 吗?就是那个贴在墙上圆圆的,可以自动学习我们对空调设定温度的习惯,从而代替人来调温度的智能家居产品。纽约时报记者尼克·比尔顿讲了一个他与 Nest 之间发生的悲伤故事

Nest 恒温器对我来说已经死了。上周,我曾大爱的智能恒温器被一个神奇的软件 bug 耗尽了电池,半夜把我们家变成了冰窖。尽管睡前我设置 70 华氏度(21 摄氏度),凌晨 4 点,妻子和我被婴儿的哭声吵醒,孩子的房间里温度只有 64 华氏度(18 摄氏度)。

笔者注:美国暖气房的温度与我们的手机上看的室外气温感受很不同(或许是因为干燥很多)。个人体验中,暖气下的 70 华氏可以穿单衣盖薄被,而无暖气的 64 华氏要穿上大外套。

maxresdefault

或许事故率不算太高,对 Nest 来说只是一次小意外。但对在冬夜断暖的人来说,冻成了狗之后就不会再相信控制温度的 “智能 XX” 了,因为 “狗” 是不需要智能家居的。而考虑到社交网络的传播速度,被冻碎一地的信任也是难以修补的。

孩子被冻哭之后,比尔顿一番调查下发现类似事件发生的不算少。其他的天涯沦落人在官方论坛和社交网络一直在进行轰炸:

醒来看到一个死掉的 Nest 和非常冷的房子。当你有个婴儿,这非常不好!

我的也挂了。没电了?我在旅游啊。打过电话给 Nest。已知问题。没有解决方案。#nest#fail

当然对 Nest 抗议的不全是被冻成狗的,也有被热成热狗的。2014 年 BI 一篇报道中写道

前 3 个星期我爱死它了。总之没什么问题。然后,问题来了。恒温器开始发疯,即使在我将温度设定在 60 华氏度左右,温度还是会蹿到 70 华氏度以上。(最后该作者将暖气锅炉关了)

Nest 表示 bug 事件中 99.5% 的受影响用户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连文初故事主人公也说:“公平地说,公司的技术支持一直在尽全力帮助受影响的用户。” 只不过,修复不是一件很轻松的活,完成设备的重启需要 9 步说不上方便的操作,操作指南大概有这篇文章这么长,反正我是不敢给妈妈用的。

关于断暖气冻成狗的场景,我大学时恰好在美国经历过一次。那是一座老旧的独栋乡村木屋(隔热/隔冷效果奇差无比),房间由管道暖气+壁挂式煤气火炉联合供暖,在外边零下 10 摄氏度的时候,里边大概能保持 15 摄氏度。在那年最冷的一天,我与几个室友发现肉身恐怕扛不过那晚,便去别人家借住,走时为了省燃气费没忘关掉了壁炉。

第二天回来,几根水管都冻裂了,马桶的蓄水池冻裂了,整个房子已不再适宜居住,过几天收到了房东寄来的维修账单。我想说的是,智能家居看上去是一个萌萌的概念,其实容错率非常非常低。冬天被冻醒、夏天被热醒,说不上史诗级的失败,但足够摧毁人们对这项科技的信心。更不必说冻裂水管带来的几百美元维修费用。

不知道智能界有没有意识到一点,他们的功能可靠性应该向交通工具的安全性看齐,尤其在智能控制方面,全部依赖 app 是非常 “危险” 的。至少应该有个紧急备用方案是不?

比如说,飞机在自动飞行失效后人工可以介入,但 Nest 的几个故事里似乎人们对失控情况都没有什么办法,除了拿着手机发闹骚。我在使用某品牌智能空气净化器时也是如此。为了追求极简设计,这台空净只有一个按钮,大多操作需要通过 app 进行。结果后来它长了脾气宣示了自己的主权,我只能控制开关,而风速、紫外线等等全都由它自己说了算。遂弃之。

在 “智能化控制” 方面,我的空净与 Nest 很像,为了工业设计牺牲实体的备用按键,在故障出现时不是什么好事。当然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在产品发布会上,简单流畅的工业设计是亮眼的,而实体按钮是落伍的。

没错,我们要给新技术一定的时间发展成熟,但或许我是个保守派。对于智能家居我始终认为,假如一款智能设备的故障率高于非智能同类,解决故障的难度又高于非智能同类,那它还没有准备好接管人们的家庭。在冻成吉娃娃时,“没电不赖我”、“有 bug 对不起” 的解释实在无法让我满意。

题图:dragontimechihuahuastyle 插图:Youtube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还有什么比无趣更可怕?网友说:无知。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