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ne 路意:我怎么看移动互联网的内容 | Mindstore

MindTalk

2016-03-07 17:36

如果希望参与到 MindStore 栏目报道,或者有相关项目推荐,请点击我们网站顶栏 “寻求报道” 按钮填写相关资料。初创团队的产品如若想获得 MindStore 栏目的采访,请将产品提交到 MindStore.io

满地的智能手机和更快更强的移动网络让阅读这件事改变了很多,尤其是在如何利用碎片时间这件事上,技术已经为我们创造了充足的可能性。同时这也是用户入门最低、需求最为广泛的移动服务。

与阅读同时不断进步的还有另外一项服务——创作,而且对象已经从传统的职业编辑完全的转变到了每一个人。

已经上线 2 年多,横跨多平台的 Zine 就一直被人称作 “移动时代的编辑器”。作为应用圈里独树一帜的存在,Zine 同时提供了创作、排版阅览功能。上线两年以来,他们在不依靠运营的情况下已经实现了累积 120 万的下载量,同时还拥有 20 万月活跃用户。

去年 11 月,我们也专门在 iSeed 栏目中进行了 Zine 的报道 《6 人团队 2 年发展,不靠运营不靠风投的 Zine 是如何活下来的?》

上周,我们再次请到了 Zine 创始人路意做客 MindTalk 线场,这次分享的过程中除了 Zine 这款应用本身,我们还邀请路意特别谈了一下他对于移动互联网内容发展的看法。

移动互联网的内容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真的很大。

路意顿了顿,最终决定从互联网的特性开始归纳。

  • 规模化
  • 边际成本低
  • Any Time、Any Where、Any Device、Any Content

根据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去年 7 月给出的报告,中国目前网民总数量 6.68 亿,并且其中手机网民数量达 5.94 亿。在移动化趋势愈发明显的前提下,内容本身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直接的体现之一:你回家之后父母不一定会玩电脑,但一定会玩手机。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普及,智能手机已经取代电脑成为了最主要的联网设备,这也让移动互联网的终端数量越来越多,影响的人群越来越广。

zine1

同时移动设备也成为了社交的主要平台,各种内容通过这个社交网络进行传播。正如路意所说:

只要你的内容足够好,还会获得主动转载,传播成本甚至接近于零。

除此之外,一部分软件还选择了直接使用微信、微博的授权登陆,即便没有前者,也会有分享到主流社交软件的选项。这样一来,就大大的加快了内容传播的速度。

第三点就是内容阅读方式的改变,包括地点、时间等等,这些阅读方式的改变反过来使内容进一步改变。

为了说明上面这几点,路意还举了几个例子。比如传统媒体出身的一条、逻辑思维,他们都选择聚焦在特定的垂直市场上,并且建立自己的品牌。路意直接指出了其中的关键:

他们已经不再把内容当作他们收入的主要方式,而是把内容作为他们获得规模化用户的一种方式。

通过很低的创作成本、传播成本获得大量用户。之后,新的商业模式也应运而生,比如说通过各种服务、商品、培训、活动。这一点对于创业者来说也很重要,哪怕你再草根也好,也能通过这种渠道来获得自己规模化的用户,从而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来打造其他的商业模式。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 UGC(用户产生内容)的兴起,不管是图片还是短视频,甚至是文章,现在的门槛远比以前低。但这个门槛的降低并不直接等同于质量的降低,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会更多新的内容创作者出现。

移动时代的编辑器

zine2

如果我们将目光重新放到 Zine 身上,不难看出其受欢迎的原因:切入点非常清晰。

人们越来越多使用移动设备,但是移动设备上的写作体验并不好,在普通输入的基础上,Zine 还专门找来了科大讯飞,借助对方强大的语音识别技术来拓展自己用户的年龄层。

正如路意提到的一样,Zine 也是对人群的一种细分,而细分出来的是一群既有创作意愿,同时又要求比较高的用户。他的设想也很简单,通过线下活动连接属性相同的人群,成为他们的线上独立出版社,比如可以合集出书等。

这个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的过程,也是 Zine 证明自己价值同时获得收益的过程。

在每天与昨日都有大变化的互联网世界,新产品、新团队以及新模式层出不穷。他们中的一些虽然发展时间不长,却带来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想法、新突破。本期 MindStore 热点专访采访对象是:Zine。

本文是 MindStore 采访第 65 篇。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