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中国缘——微软亚洲研究院走访记

公司

2011-12-08 19:59

上午我们受邀参加了一个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举办的 Bill Buxton 大师的内部讲座。Bill Buxton 2005 年加入微软,专注于自然用户界面(NUI)研究,2008 年获取美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协会(ACM SIGCHI)终身成就奖,2009 年成为 ACM 院士。

由于演讲的对象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实习成员(硕士或博士),所以演讲内容比较宏观,谈的是未来一些趋势。具体到产品,有人提问 Siri 在人机交互方面的表现,他只是侧面回答 “iPhone 能做到的,Windows Phone 也能做到”。

演讲结束后我们在微软的食堂用便餐,然后走访了他们的办公区。

微软食堂的名字很有特色,中餐厅叫 “云+端”,西餐厅叫 “Bing + Go”。名字是微软亚太研发集团(ARD)主席张亚勤亲自取的,直接反映了 ARD 四大主要研究方向:云服务,个人智能终端,Bing 搜索和移动互联领域。中、西餐厅在微软大厦 1 号楼二层,西餐一份套餐的价格是 38 元,包含沙拉、意面、咖啡等;中餐的价格也不贵,据说 10 个人的消费水平也才 300 多元。三楼是普通员工食堂,经过补贴,价格在 10 多元;员工用完餐后需要将餐盘收回,像大学食堂一样管理。中午在西餐厅我们碰巧遇到张亚勤的一个投资人午餐会,一张长条桌与大厅只有一墙之隔,我们看到了薛蛮子、俞敏洪的身影。

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于 1998 年,晚于微软研究院 1991 年的成立时间,目前在北京大约有 200 多名研究员。2005 年成立了微软亚太研发集团(ARD),下辖研究院、工程院、互联网工程院、亚洲硬件中心、战略投资部等部门。

今年 4 月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从知春路希格玛大厦迁出,入驻中关村。我们站在北边的 2 号楼 14 层,临窗可以看到新浪所在地理想国际大厦(正北)和腾讯所在地第三极大厦(西北)。由于天气通透,今天远眺能看到颐和园的佛香阁,再远处的西山也尽收眼底。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办公区是北边 2 号楼的 12-14 层,除了 15 层的机房外,基本上可以算顶层。我们参观的 14 层,分南北办公区,北区是微软正式员工的办公场所,南区是实习成员进行研究的场所,工位比较密集。微软的工作人员介绍,微软亚洲研究院现在有 200 多名实习生(与正式员工数量差不多),主要是来自高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他们的导师多为微软研究员。

我们上次参加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成立仪式的时候,拿到一本《微软聚变》的宣传册,里面介绍到中国团队在 Kinect 开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次我们得到研究院人员的证实。“当时微软要做一个游戏产品,总部问各大研究院有没有相关技术储备。恰好中国团队在这方面已经作了丰富的技术储备,于是就深度参与到了 Kinect 产品的开发过程中。” 当我提出与产品团队进一步交流时,微软工作人员介绍 “整体的产品团队在雷德蒙总部,中国团队贡献的更多是核心技术”。

与微软亚洲研究院一起办公的,还有微软亚洲工程院和前不久刚成立的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北区的 2 号楼三层的活动中心,是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共享的娱乐场所,里面有图书馆(上图)、瑜珈室、乒乓球室、桌球室,甚至还有禅室(据说人迹罕至)。里面的更衣室能在运动出汗后可直接洗澡。

参观的最后一站,是 14 层的饮料区。饮料是免费的,有红茶、酸奶、健怡可乐等等。相比之下,三层活动中心的零食是收费的,但是平价,没有比市价更贵。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热爱设备,对数据敏感,崇尚新闻专业主义。致力于90度栏目建设。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