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不忘初心的大学生建立的公众号为什么值得学习? | MindStore

MindTalk

2016-04-06 17:15

如果希望参与到 MindStore 栏目报道,或者有相关项目推荐,请点击我们网站顶栏 “寻求报道” 按钮填写相关资料。初创团队的产品如若想获得 MindStore 栏目的采访,请将产品提交到 MindStore.io

想开公众号的人很多,但可以做到很高人气的公众号却不多。最近,MindStore 的 MindTalk 线场邀请了 WhatYouNeed,一个在大学生群体当中拥有极高人气的微信公众号。

我们身边碰见的大学生,只要提到它,都是同一个反应,“对啊,我听说过。/我是他们粉丝。” 每天晚上 12 点推送,有时甚至会推迟,但很多大学生会选择继续等待,哪怕是最后没有推送,第二天也不会生气,真爱程度可见一斑。

而做到这点的 WhatYouNeed,去年 11 月还关闭了旧的公众号进行了重建,仅用 3 个月时间,重新让公众号恢复过去的水平。如今,对于它来说,爆款阅读量几十万微信头条,可能已是常态。

而打造出 WhatYouNeed 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一群大学生。

What + You + Need

logo2

如果只看名字,第一次看到 WhatYouNeed 的你也许并没有什么感觉,比起 “冷笑话精选”、“英国那些事” 这样的名字,三个英文组成的 WhatYouNeed 真的没啥感觉。

这个名字其实来源于其创始人 &主编陈裕明当初建立公众号时的考量:

What 代表的是我们要提供的内容;You 代表的是我们要和人产生真正接触的一个互动;最后 need 是我们核心,就是我们一定要找到大家生活上一个需求。

作为 WhatYouNeed 的灵魂所在,这三点核心源自陈裕明当初对于大学生受众的内容市场分析、以及需求解读。

我本身就是一个大学生,所以我非常清楚,作为一个学生生活的单调和无聊,其实这种生活状态是需要内容来填充的。

111

WhatYouNeed 创始人 &主编陈裕明

与强烈需求形成对比的是,生活类的校园媒体只提供功能,没有人情味;组织类的内容参差不齐,内容上还会受到老师的干扰;商业类的就更不用说了,基本都直奔商业化的目标。最终发现基本找不到一个让人 “很想看” 的微信公众号。

最终陈裕明给出了自己的需求分析结果,普通学生在校内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主要有四个方向的需求:

第一是生活上的需求,第二是商品上的需求,第三是活动上的需求,然后第四就是话题上的需求,也是我们重点提供内容的部分。

最终形成了 WhatYouNeed 现在的样子:一个非常人性化的平台,从生活入手与大学生进行对话,用很文艺的角度去写一些相关的新闻。

从起步到发展,都要贴近用户

wyn1

WhatYouNeed 在贴近用户这件事上比绝大多数公众号做的都好,包括最初的起步。WhatYouNeed 的第一篇推送并不是文章而是活动。500 字的文案加上参加就送的 2000 只荧光棒组织的一次荧光夜跑活动,让他们的推送瞬间获得了 4000 次的阅读量以及从 0 到 400 的粉丝数量,但随后正式推送的第一篇文章效果更佳:

“当时暨南大学在建设新校区,朋友圈里面都在讨论这件事,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校内的媒体去写。于是我们几个创始人决定去那边采风,经过一番周折,我们最终写出了《暨南大学番禺新校区:你是第一代 “拓荒牛” 吗?》。” 陈裕明在 MindTalk 线场的分享中说到。

正是这样一篇文章,第二天就成为 WhatYouNeed 第一篇阅读量过万的推文,也让陈裕明和团队其他成员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媒体的传播能力。这种 “被人围观” 的感觉让他们感觉十分有趣,让最初并没有具体目标的他们一直坚持公众号至今。

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就想着在毕业之前呢,我在做一件好玩的事情,就能够对得起我大学生活,然后我就可以放心去念研究生,或者说去工作了。

但是很快 WhatYouNeed 尝试在一篇题为《【编辑记事】谁说我们醉了》的文章吸引更多同学的注意,并且引入一些新鲜血液。结果真的有好几个人找上门来,其中包括了 WhatYouNeed 现在的副主编。

wyn2

之后 WhatYouNeed 终于建立了自己的编辑部,开始了每天更新文章的新阶段,开始出品一些《学校附近最难吃的外卖》这样比较有趣的题材。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成功策划了影响力最广的一次活动——100 杯咖啡,和你赌未来。这个活动针对的是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因为当时大家都比较冷漠,所以他们设置了一个如果你喝了这杯咖啡也要请下一个人来喝的环节。

为了保障传播性,他们还设置了最少 666 人参与才举行的限制,优秀的 idea 使得看过的用户都积极转发。结果在粉丝只有 1600 人的前提下,他们的推送总共获得了 8 万以上的阅读量。并且在这次活动之后,粉丝直接跃升到了 6000 人。

WhatYouNeed 曾多次举办活动,但与其他很多公众号不同,陈裕明对于活动的价值有着不同的理解:

这些活动大部分都不能吸引很多的粉丝,外人看来也许只是我们在策划营销,想涨粉。但我们自己对于每一个活动都非常激动,因为它们是一定能够影响很多人的,所以我们就坚持了下来。

有理想,就去试,有的东西不靠学

0

之前曾有腾讯的内部人士说过,现在每天增加的公众号数量在 8 万个左右。这也间接带火了各种关于微信公众号的书籍和课程,很多人也将像 WhatYouNeed 这样比较成功的公众号作为学习对象。但陈裕明在 MindTalk 线场中却公开表示:

我们分享给你们的东西就是团队之间不应该学习,不应该将精力放在具体方法的学习上。因为每个团队都有不同的方向,不同方向就应该应用不同的办法。

成长的关键也不在于具体起一个怎样的标题、不在于具体的去做一个什么样的排版,而是在于你做的方向,是不是你们团队真正能够把它去做好的一个方向。

这一点在 WhatYouNeed 自身的其中一点体现就在于内部的采编制度,为了能够给出最好的内容,WhatYouNeed 每周都会开两场采编会,每个编辑都要事先准备两个选题。最终根据其他同事的反馈来选出进一步深入执行的选题。

然后编辑就会有一周的时间进行创作,创作完成之后直接交给由主编带领的一个 “审稿团”。从有趣、深度、感动 3 个维度出发进行打分,在任何一个维度达到 A 就能够作为推送,如果三个方向都只有一般水平就必须进行重新评估。

在标题、内容、图片、音乐,甚至是 WhatYouNeed 每篇结尾的 “最后再说几句” 这些细节上陈裕明都上花费了很多时间,经常会出现晚上 12 点推送延迟的现象,但随之换来的却是越来越多用户愿意熬夜等推送到 1 点多才睡,二次传播的效果甚至比之前更好。

归根到底,WhatYouNeed 始终专注一件事:死抠内容质量。

在 MindTalk 现场的分享中,陈裕明也表达了对于未来的展望:

我最初的目标,现在其实已经做到了。也有很多人问我们未来能够走到什么程度、走到多远,暂时还有答案。我们还在不断的做尝试,包括和出版社签约,出版杂志。推出电台节目等等。

我还是希望能够做一家符合人性的,让每个员工都很开心的公司,然后我们大家可以一起走下去。

在每天与昨日都有大变化的互联网世界,新产品、新团队以及新模式层出不穷。他们中的一些虽然发展时间不长,却带来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想法、新突破。本期 MindStore 热点专访采访对象是:WhatYouNeed。

本文是 MindStore 采访第 73 篇。

wzdb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