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张图,告诉你刷爆朋友圈的 “分答” 是怎么回事儿

产品

2016-06-02 18:55

哪怕只看热度,这也是一次成功的试验。

5 月 15 号,分答,一款回答内容只有 1 分钟付费语音问答产品,静悄悄地上线了。制作者是之前打造过 “知识技能共享平台”——“在行” 的团队。

在没经过任何大规模推广动作帮助的前提下,分答开始在朋友圈中大面积传播开来,产品的热度就像火箭一样快速上升。

而发生这一切的原因在于一个新功能——偷听:B 对 A 提问,同时付出酬劳;而 C 能够听 A 给出的回答,但每次需要给出 1 块钱,然后 A 和 B 对半分。

fenda5

很快,分答就从 IT 圈的大牛、网红的朋友圈中扩散出去,很多之前活跃在豆瓣、知乎等平台上的很多 “知识分享者” 也纷纷选择了加入,同时出现的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分享者:罗振宇、佟大为、汪峰、蒋方舟、张泉灵、Dr 魏等等等。

但真正让分答瞬间 “爆燃” 还是另外一个人的加入——王思聪,这个在百度搜索中拥有超过 6200 万条搜索结果的超级 “网红” 人物。

通过回答 32 个问题,这位亚洲首富的独子就在分答上获得了超过 22 万元的回报,而他总共所花费的时间满打满算还不足一小时。而向很多王思聪提问的人同样赚的盆满钵满。

其中最火的一条问题 “请问作为亚洲首富的儿子,您的人生还有什么买不起的?”,被偷听了 19594 次,提问者净赚了超过 6000 元。

王思聪回答单个问题的酬金早已提至 4999 元,难免让我萌生一个想法:“假如我给王思聪提一个问题,会有超过 9998 个人偷听,能给我带来额外的收益么?

不来虚的,直接将知识和金钱挂钩

分答火了之后,最热门的问题随之变成了 “为什么分答能火?”。在看过数个文字版答案之后,我觉得还是不够清晰,于是就有了以下这张图:

fenda1a

这一系列的关系中,每个角色在社区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一环扣一环:

  • 回答者:回答自己愿意回答的问题,获得 90% 问题酬金以及所有偷听者每人 0.5 元偷听费;
  • 提问者:提出问题,付出问题酬金,获得所有偷听者每人 0.5 元偷听费;
  • 偷听者:听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每次给出 1 元偷听费;
  • 分答:从提问者的酬金当中收取 10%。

也许你还觉得复杂,没关系,我们来一次彻底地拆解,请看下面 2 张剖析图:

fenda2

fenda3a

前 3 张图看下来,“分答” 这款知识问答产品的主要亮点可以分成 3 个:

  1. 在传统知识问答过程中添加了一个 “偷听者” 的角色;
  2. 利用实际的经济回报产生了让 “偷听者” 自我向 “提问者” 升级的动力;
  3. 钱的流转实际上是一个金钱向最高层的 “回答者” 汇聚的过程。

之前的其他知识社区,内部角色略有不同——回答者、提问者、路人。结果提问者少,回答问题的人更少,剩下的人都只是过来看答案,而且什么价值都不用付出。

同样是问答类产品,此前知乎的愚人节玩笑 “值乎” 做法是 “强行” 要求路人以 “提问者” 的角色对 “回答者” 的劳动给出酬劳,虽然每个问题的代价同样不是很高(1、2、5、10 元)。

从我的体验来看,值乎上进行了 “提问-回答-查看” 3 步之后,就缺乏下一步了。

fenda9a

偷听,八卦,是人的好奇心理。

“分答” 与之前问答类产品不同的是,引入了 “偷听” 的机制。以极低的价格(1 元)去听一个网红名人的回答,显然诱惑满满。

在众多偷听者听取了答案之后,“分答” 的 “提问分润机制” 进一步诱惑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就形成了一个 “提问-回答-偷听-我也要提问” 的正向循环。结果是,“分答” 长期霸占朋友圈,爆红之后,还走红。

“分答” 的走红,也有一些前置性的条件,比如语音回答方式与微信使用习惯类似,最大程度减少学习成本;采用微信作为入口,依托微信庞大的社交网络等等。这些点可以参考《狗熊有话说》主编大狗熊给爱范儿的投稿

让知识进入价值时代?

fenda7

我们强调创新,然而忽略大部分的创新其实来自微创新。有偿知识问答不是第一次出现,然而 “分答” 完善了产品的逻辑,引入 “偷听” 机制,让知识的分享门槛大幅度降低,同时帮助自己进一步传播。

这半个月 “分答” 产品团队没闲着,果壳网 CEO  姬十三的助理吴云飞对爱范儿说:

一天 2-3 版的迭代。包括产品展示的持续优化,收听关注功能的上线,客户端上线(独立入口价值)、工具化插件(罗辑思维为代表)、Android 版的上线等等。虽然开发团队人数不方便公布,但的确是加班加点。同时也对能够见证一个有价值又创新的产品的崛起感到很兴奋。

在之前数款 “现象级应用” 的铺垫之下,很多人对 “分答” 能够生存多长时间同样保有疑问,吴云飞给出的回答是:

大多数人低估了知识交易的价值,我们并不是火了就会死的东西。

躺在钱上:既是引爆点,也是隐患

让钱渗透到知识传播的整个环节,是 “分答” 的引爆点,但同样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 “隐患”。在 “分答” 的社区中,难免出现了很多 “搏眼球”、“没节操”,是不是 “回答者” 在自问自答我们无法肯定,但这些内容已经跟分享知识本身有所背离。

又比如传播的最广的国民老公的 “分答”,不少提问实际上都有娱乐化的趋势。

fenda6

但是我并不认为知识传播的过程必须板着脸,就像思聪的好几个回复甚至还包含了他自己的人生观和独到看法,同样具有价值。只是也许回答的内容不如他名气本身的价值大。

于是,现在摆在 “分答” 团队面前的最大问题悄然变成了:如何制定规则,防止用户在利益的驱使下越过边界,这些都要通过大量的运营和管理来实现。

“分答” 只是一步棋,绝不是全部

fenda8

之前在很多关于很多 “分答” 产品的报道中都提到了 “1 分钟语音回答” 这个设定,认为信息量不够的同时,限制了产品往更深度去发展。当被问到是否后续会考虑加长回答时间的时候,吴云飞给出的答案出乎意料:

没有一种方式能够解决所有问题,所以我们有三个层次的解决方案。

首先是线下见面、解决比较中与复杂问题的 “在行”;第二个是在行内那个叫做 “吱” 的产品,这款语音通话产品能够解决一些稍微轻量级的问题;而只有 60 秒语音的分答则更适合回答一个 “Yes or No” 的问题,阐述一个观点以及为一个大的问题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

那么未来我们是否可能见到 “在行” 和 “分答” 会融为一体呢?吴云飞表示,“产品是否融合还要看日后的发展,只能说敬请关注。”

目前 “分答” 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正像去年 “在行” 上线之后里出现的一大批仿品一样,追赶者应该已经开始行动了,传统的知识社区如知乎、以及拥有大量社交资源的微博都具有潜力,那么 “在行” 打算怎么去面对这种竞争呢?吴云飞说:

就像我们最近开始支持微信公众号的入口一样,我们会以一种合作的心态去进行不同平台的拓展,当然不管怎么说我们已经树立了第一个成功进入这块市场的形象。

大狗熊在采访中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我非常喜欢分答,但是如果知乎推出同类型的产品,我也会考虑使用。”

最后引用一下目前 “在行” 的核心思路:

知识、人是有价值的。

题图来自 Pinterest
插图来自 分答官网XojaneEnergyandgoldZsedu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