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苹果推出了 Android 10.0

公司

2016-06-15 06:30

也许,在不少 Android 迷、或是讨厌苹果的朋友心里,在看完 WWDC 2016 之后,心里就只有一句:

你看,苹果又在抄袭了!

回想在 WWDC 2011 开发者大会上,当苹果推出了 Reading List(阅读列表)的功能时,现场的 Instapaper 的创始人 Marco Arment 禁不住在 Twitter 骂粗话开始,WWDC 一直被冠以 “世界开发者哭泣大会”(World Wide Developer Crying)、“世界直接拷贝大会”(World Wide Direct Copy)等骂名,然后就是果粉与果黑的口水大战。

作为一个果粉,我并不会跟大家说苹果没抄袭,反正 “不抄不是乔布斯”,反正这个年头在科技网站不说苹果坏话,就自然会有留言说什么 “舐舔苹果” 之类的说话。不过,苹果这次最大的抄袭点,其实只有一个:

抄袭了 Android 的 “开放性”

纠结于 “开放” 与 “安全”

当然,变得 “开放” 不能算抄袭,不过,Android 一直高举 “开放” 的大旗,而苹果一直都被视为封闭性系统的典型代表,很多人都会因为苹果变得开放而感到诧异。很多人都不会忘记,当年乔布斯在开放第三方应用时有多纠结:

2007 年初,iPhone 刚刚推出时,没有外部开发人员开发的应用程序,乔布斯最初也拒绝向外部开发人员开放。他不想让外人为 iPhone 创建应用程序,因为这样可能会把 iPhone 搞得乱七八糟,感染病毒,或者破坏其完整性。

apples-app-store-is-an-ancient-and-outdated-mess--heres-what-has-to-change

无疑,iOS 的封闭性与苹果一贯以来的控制欲也有莫大的关系,但某程度上也与苹果顾虑到系统的安全和用户的隐私。2008 年 iOS 应用商店的开放,也代表苹果对封闭系统其实并没那么死心眼:

乔布斯很快就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他将允许外部开发人员编写应用程序,但是他们必须遵循严格的标准,接受苹果公司的测试和批准,并且只能通过 iTunes 商店出售自己的应用。这种方法既能获得授权众多软件开发者所带来的优势,又能保持足够的控制,以保护 iPhone 的完整性和用户体验的简单性。

App Store 的出现,反映了如果苹果能解决省电、效能、安全和隐私的顾虑,他们并不是不愿意开放。iOS 10 某程度上就代表了苹果已经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让自己再次变得更开放。

iOS 的 “多任务” 历史

让我们回顾一下 iOS 的发展史,就知道苹果对 “开放” 抱以怎样的态度。

iOS 的多任务 (Multi-tasking) 就是一个最佳例子:回想起 iPhone 初推出时,乔布斯一直不让第三方应用拥有多任务的能力,就是因为考虑到太多应用长驻系统后台,会拖慢系统、消耗大量电力、并且带来系统安全和隐私。

无疑,多任务虽然是个很好用的功能,但其巨大的副作用在多年来一直也困扰着 Android 用户,“某度全家桶” 的跨应用连环唤醒更是恶名昭著,在各大坛里也有不少开发者为此头痛不已

iOS-4-Multitasking.jpg

所以苹果在多任务作业的发展上,步伐一直很缓慢,但也很稳重:

  • 2009 年,iOS 3 开始释出系统推送通知 (Push Notification) ,让应用在不需要占用后台资源下仍然运进行基本运作,模拟基本的多任务效果;
  • 2010 年,iOS 4 使用 “虚假多任务”,透过应用休眠和几个后台服务 (Services) 的 API,藉此模拟 “真正多任务” 的体验;
  • 2013 年,iOS 7 加入 “背景應用程式重新整理” (Background App Refresh),让应用在满足某些条件时,直接在后台加载资料,改良 “虚假多任务” 的模拟速度;
  • 2015 年,iOS 9 提供 “分屏多任务” (Split View) 功能,在非后台运作下能同时进行真正多任务作业。

也许,不喜欢苹果的朋友仍然觉得:无论 iOS 怎样改,也不能与真正多任务业相比;但尽管你再不喜欢苹果,也不能否认:即使 iOS 的多任务体验比 Android 差了不少,但它的 “多任务体验”,的确是一代比一代要好。

技术进步与开放改革

苹果拥趸未必就觉得 Android 的 “开放” 真的会比 iPhone 好用,不过,在 iOS 的十年演变过程里,我们也见到苹果不断的用各种方式来 “两全其美”,进一步向 Android 式的 “开放性”,那代表了苹果也肯定那些功能是对用户有益的。

在这十年来,苹果得益于硬件科技的进步,和底层代码的改良,苹果能每年渐渐本着安全的原则,往开放性缓缓前进;我们可以从下图看到,苹果在历年的 iOS 里,如何由完全的封闭,走开若干程度上的开放。

open open

很多 Android 拥趸一直都觉得 iPhone 不好用,是因为 iPhone 顾虑耗电、效能、安全和隐私,所以不愿像 Android 一样全面开放;亦因为 iPhone 不够开放,催生了当时的越狱社群,一群又一群的骇客,不断的挑战 iOS 的系统限制,意图要把 iPhone 变成 Android 一样的 “好用”。但越狱社群的 Thientam Bach 表示,虽然每年仍然有很多人想要新的 iOS 越狱方案,但他承认当苹果每年追加了新的功能后,每年也有声音指 “我们不需要再越狱”。

当中最关键的一年,是 2014 年的 iOS 8 和其 Extension 的设计。开发者 TualatriX 表示:

我个人认为这是 iOS 和 OS X 发展至今非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处改进,甚至比 UI 上的改变重要的多……Apple 不仅开放了足够多的可以开放、供开发者发挥的地方,并且也做到了和用户利益至关重要的一点:保证安全。

爱范儿于前年刊登的 “谈谈 iOS 8 和 OS X 10.10 的 Extension”,详细解释了苹果的技术进步,如何使 iOS 踏出重要的改革一步。尽管不喜欢的苹果的朋友,可能仍然认为 Android 的 “开放” 体验,仍然远远的优于苹果,但是,你仍然很难否认的是,苹果在技术的不断进步下,在 “开放” 上悄悄的追上来。

新技术登场:差分隐私

然后来到 2016 年,苹果在 iOS 10 里已经能在系统应用里引入第三方的应用,而且大量的引入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苹果一直在 Siri 和地图上绑手绑脚,某程度上就是考虑到大数据涉及巨大的隐私问题,使他们迟迟不向第三方开放 API。当它在 iOS 10 上在踏进这重要一步时,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新的关键算法:差分隐私 (Differential Privacy)

great feature and privacy

差分隐私 (differential privacy) 是 2006 年提出的一种全新隐私保护算法,是目前隐私研究的热点。根据苹果的说法,差分隐私是一种在对用户隐私不妥协的情况下收集大量用户数据的技术:苹果会在收集小量个人行为模式的样本里加入各种数学噪音,以此掩盖个人身份;但在愈多的用户使用相同的行为模式时,就能发掘出总体的行为模式,藉着这些资料来加强用户体验。

虽然密码学专家 Matthew Green 在 Twitter 上质疑此技术仍然流于理论阶段,未被广泛利用;但苹果引用了宾夕凡尼亚大学研究员 Prof. Aaron Roth 的说法:

在苹果广泛地将差分隐私 (differential privacy) 整合于其技术里,是一种前瞻性的做法,这使苹果明显地成为今天科技公司在隐私上的领导者。

换句话说,也许差分隐私在技术上仍然不够成熟,但相比起只能把个人隐私交给 “某度全家桶”,苹果最少是向 “个人隐私” 和 “大数据” 两者的平衡点前进。

苹果的 Android 10.0

对于 Android 来说,iOS 10 远叫不上自由,我们仍然不能否认 iOS 的开放性已大幅提高。也许,苹果巴不得想推一个 Android 10.0,把所有功能都塞进去,然后让开发者疯狂的开发;但他们的前提是:宁愿少一点开放、少一点功能,也不能牺牲系统的安全、用户的隐私和体验。而当中的平衡,就只能靠技术手段来调整。

对于 iOS 来说,Android 再不安全也好,我们也不否认 Android 近年的进步,也不见得 Google 就想任由 “全家桶” 肆虐。他们也许亦巴不得把所有流氓软件都隔绝在 Android 之外;但是,他们的前提是:宁愿让用户多折腾一点,也不能牺牲用户的自由、系统的开放性。同样地,Google 也只能靠技术手段,来弥补 “开放” 所带来的风险。

故此,在这个史上最似 Android 的 iOS 里可见,其实 “开放” 与 “封闭”,未必就是 “非黑即白”

只要条件许可,iOS 也可以变得很 “开放”,而 iOS 变得开放,对任何人来说也不是坏事吧。

额,除了是每天都说苹果太封闭的竞争对手吧。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Odin 是個傻瓜,因為只有傻瓜才會花時間寫文章。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