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的劲敌为什么打不垮它?这些 “野蛮” 的经验能写进教科书了

公司

2016-06-29 15:11

昨天,Lyft 聘请了银行机构 Qatalyst ,这可是家擅长做收购业务的机构啊,消息一出来,硅谷的一些人就猜测:Lyft 可能做不下去,要请求大企业收购了。

长期以来,Lyft 为了夺取市场,大量地给司机和用户补贴金额,低价营销。但是,钱总有烧光的一天,投资人的信心,总有用光的一天。

如果 Lyft 真的要被收购,这意味着 Uber 的进一步胜利吗? 如果 Lyft 最后输给 Uber,它输在了哪里?

Lyft 和 Uber :既生瑜何生亮的宿怨

对比之下,Lyft 在全球的名声,并没有 Uber 响亮。但是 Lyft 也有个好听的中国文字,叫做 “来福”。

作为 Uber 在美国老家的死敌,Lyft 也不是等闲之辈:成立了 4 年多,在 9 轮融资中获得近 20 亿美元的投资,在美国 30 个州的 65 个城市设立了服务。 在 Uber 的强大压力面前,Lyft 总是严阵以待,步步跟紧。

成立于旧金山,Lyft 提供的是和 Uber 几乎一模一样的即时用车服务。不同的是:Lyft 提倡通过即使用车交朋友的社交文化,而 Uber 则更倾向于即时用车所提供的便捷和廉价。

一开始 Lyft 出来的时候,要求汽车在车头放上 Lyft 的友好的标志,这是一个粉红色的胡子的标志,而后来, Lyft 取消了这个要求。现在已经极少在硅谷的街头看得到这个胡子了。

4c495f00a16411ea27d83e276562c3ea

这背的原因,是 Lyft 在 Uber 的竞争面前,正在一步步地改变策略,甚至只能妥协掉自己的文化标志。

在竞争的后期,很多旧金山湾区的司机,既给 Uber 当司机,又给 Lyft 当司机,于是,很多的车辆是既贴着 Uber 的 “U” 贴纸,又在车头贴着一个粉红色的 “Lyft” 贴纸。

Lyft 和 Uber 最公开的敌对案例之一,估计可以从 Lyft 2014 年的一次控告中看出来。当时, 刚从 Lyft 辞职的一个高管 VanderZanden 加入了 Uber,成为了 Uber 的国际增长业务 VP。Lyft 随后状告这位 VP 将 Lyft 的商业秘密泄露给了 Uber。 而 Uber 和 Lyft 关于这些高层之间的狗血法案,也不过是今天才正式庭外和解。

Lyft 没有 Uber 野蛮?

Lyft 和 Uber 的差异,从创始人开始就可以讲起。 Lyft 的两位创始人,在创办 Lyft 之前,创办了同样是即时用车的 Zimride。 当时的 Zimride,曾经重创 Uber。

但是, Uber 随后推出了 UberX 的服务,UberX 以廉价为优势,一步步地抢占了市场。

观看每一次 Uber 和 Lyft 的资本扩张,可以看到:在抢占了先机之后, Uber 很快就去融资,并且持续这种烧钱策略的情况下, 抢先融资不仅创造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并且也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至关重要。

4副本

可以看出,除了在种子轮,Lyft 领先于 Uber。其后,Uber 在融资的频繁度和数额上面,把 Lyft 远远甩在了后面。

Uber 不仅在融资上采取这种抢先而入的做法,在进入新市场、采取新策略的时候,也是如此,哪怕这种 “野蛮” 式的先发制人式的扩张引发了不少的麻烦。

在 Uber 进入不少国家的时候,并不尊重地方的法律,从而引发当地政府和其他行业的抗议。但是 Uber 情愿一边找律师打官司,一边做业务。 而关于 Uber 野蛮而剥削的公司文化,在硅谷、甚至是中国都有流传。另一边:同时给 Uber 和 Lyft 工作的司机,不少都反映:Lyft 的管理要更人性化、更优待司机,而 Uber 则是将司机当做临时要争夺的资源或者劳动力对待。

目前,Uber 已经在 53 个国家的 250 个城市运行,而 Lyft 因为较为稳重保守的策略,一直只停留在美国内部发展业务。

Lyft 不仅在企业形象上更加低调,在业务经营上也更强调安全和质量控制:Lyft 在面试司机的时候,对安全等方面有深度的考量。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司机一个晚上忘了关头灯,Lyft 必须要中止这个司机的驾驶资格,先进行对汽车的检查和对司机的观察,再考虑是否恢复司机的服务。

而这个过程,可能要花上一周的时间。

“Uber hires everybody!” 旧金山一位 Uber 司机对爱范儿(微信号:ifanr)这样说道,这位司机因为年轻的时候有过案底而不能通过 Lyft 的审查。

在数字说话、侵略成性的资本市场面前,有策略的野蛮战胜了有人性的策略。 Uber 的这种策略,更好地在短时间内发挥规模经济的效应,快速地赢得了乘客、司机以及投资。

Lyft 没有 Uber 创新?

800813_1280x720

也许因为不够 “野蛮” 和大胆的特性, Lyft 在创新方面也表现出了滞后性,虽然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质量控制,但是在各种产品功能方面,总有种被 Uber 赶着跑的感觉。 在即时用车服务司机的社群博客中,有这么一篇报告,体现着 Lyft 与 Uber 越来越趋同的趋势:

  • 采取低价攻势
  • 设置 “高峰期” 的价格区间
  • 也要开发自驾车
  • 建造地方团队
  • 对司机的支付方式也变得和 Uber 一样

Lyft 一直坚持的,是收集客户和司机反馈,并且继续打造 “人性文化”:Lyft 允许乘客在应用内给司机小费。而 Uber 的 CEO 说过:Uber 永远,永远也不会在应用内设置此功能。但是,单打人性化体验这一点,在竞争激烈、而创新不止的商场中,也许不够。即使是在人性化体验这一方面,Lyft 的创新也显得非常 “小儿科”。

也许,如果 Lyft 没有放弃掉那一只粉红色的胡子,继续在 “用车体验” 方面下功夫和创新,结果会不一样? 而在市场营销、合伙关系建立方面, Lyft 也有滞后之嫌:在上一轮融资之后,Lyft 烧钱的方式,是不断地向客户的邮件和应用,发出乘车优惠券。而优惠券的使用方式时间成本高,但收获可能性低:用户需要在邮件或社交网络邀请朋友,开通后即可使用。

而 Uber 呢?偶尔和宠物收留中心合作一下,给用户送只可爱的小狗,制造一下轰动。或者,偶尔 Uber 直接了当地在用户的应用处告知:你在接下来的两周内乘车,可享受五折优惠。

Lyft 的营销方式不够 “惊喜”,但 Uber 小打小闹的活动成效多大也是难以确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活动确实给 Uber 带来不少 “不花钱蹭媒体版面” 的推广效果。

其实,胜败仍未定局

Lyft-web-gallery-06-uprez1-1024x768 (1)

即使 Lyft 最终被收购,这也许不代表 Lyft 最终会被打败,它可能会作为一个大企业的旗下业务而存在。 而 Uber 的野蛮式增长,说不定会迎来问题大爆发的一天。

去年《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深度评论指出:Uber 如果持续这种野蛮式增长,也许很快就要失去行业第一的地位。

除了野蛮的扩张做法遭受争议, Uber 中国还因员工管理问题爆发过 “实习生门” 事件,据知情人士透露,Uber 曾与已未毕业的学生签订劳动合同,任其以实习生身份留职工作。

发票问题也一直是 Uber 中国被诟病的地方。Uber 广州官网介绍为:由于人民优步属于非盈利性质的私家车拼车行为,所以人民优步不开据发票。但据了解,人民优步早已开始向司机收取平台费。人民优步是否为 “非盈利性质”,仍然值得商榷。

在 Reddit 的一篇帖子上,网友们留言说起自己选择 Uber 的原因,大部分是出于赶时间或者贪便宜。 “有得选择,我情愿坐 Lyft,而非 Uber。”

假如 Uber 打败了 Lyft,更多说明的是这个时代科技创业和资本风投的特征:“快准狠” 为王道,其他的都只能被暂时妥协或牺牲。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