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微信息井喷与进化中的媒介素养

公司

2012-02-28 10:00

Evernote 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它很好地满足了用户整合琐碎信息的需求。在使用 Evernote 之后,在很多时候我会不知不觉地放弃了截图、复制等行为,而且在免除这些琐碎行为后,获取的零散信息被统一到了一个平台,最重要的是,它们永远在那,丢不了。

另一个现象是,Evernote 的使用方法正发展成为了一部不断演进的教程,这个试图将我们一切人生规划与生活琐事都放到网络空间的尝试有着极其广阔的前景,而一旦坐拥海量信息,单独个体的兴趣、爱好、甚至小毛病都为一家公司所了然于胸,它知道某个用户的旅行地点,晚餐菜单,甚至和女朋友分手的日期。这样的结果可能也能带给我们更大的想象空间。

虽然不是一个非常完美的设计,但是通过互联网粘合服务提供商 ifttt.com,我们能够看到有多少种信息整合应用程序,对于零散信息的整合努力及其掀起的热潮都证明,Evernote 的出现不是一个个体现象。如何从繁多的应用中挑选适合自己的,是一个颇让人头疼的问题,有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有什么样的需求。

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喜欢国际时事,通过媒体关注正在进行的美国总统大选,海量的信息让我有些眩晕,于是我诉诸新技术,试图通过以移动设备为核心的应用软件提高阅读、理解、分析新闻的能力。

我从 PBS 官网找到的大选日程表可以直接共享到我的 Google Calendar,跟踪大选的进度易如反掌,往往是当我在马桶上的时候,手机里跳出通知,说一个小时后纽特·金里奇在亚利桑那州的集会就将开始;我通过 Google Reader 订阅《经济学人》和《新共和》的大选报道,省去了挨个拜访媒体网站的琐碎;鉴于我是共和党候选人罗恩·保罗的粉丝,新闻报道中出现过的他的话语我都会通过 Evernote 粘贴进我的 “2012 Ron Paul” 的 Evernote 标签栏,以备回顾;同时,各个政治专栏的文章有时候如果太长,又可以通过 Instapaper 一键分享到 iOS 或者 Kindle 上,这样就可以在无聊的课堂上享受难得的深度阅读;当然,有时候难免偷懒,毕竟深度阅读这四个字还是很辛苦的,但我又虚荣地想让自己 “假装读过”,所以我诉诸 iOS 上的 Summly,一款提炼文章要点的软件,以了解专栏作家的最新观点;最后,由于我和朋友一起维护着一个时政新闻类博客,写作便是常事,这个时候,Storify 充当了我的好助手,零散的信息经过 Storify 平台的重新整合,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也算是出来了。

看上去还不错?平心而论,技术提高了我接触信息的频率和广度。但当我面对 Chrome 窗口右上角的这些符号时,我有时候真的很踌躇:究竟该按哪个键?

为了按下一个键,我需要保证自己知道诸如以下这些问题:大选期间紧密日程会不会影响我自己的日程表页面?我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整理 Evernote 中不断增加的新信息?到底什么样的文章适合 Kindle 读,什么样的文章适合在 iPad 上看?Summly 的总结真的能符合文章愿意吗?毕竟是自己的博客,Storify 产生的作品在多大程度上遵循原创精神?又在多大程度上锻炼了写作本应由的逻辑思维?

事实证明,迄今为止我觉得以上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为了高效处理信息,我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建立对于某一种应用的思维框架——什么时候用?怎么用?用多少?方法论的纠结一度掩盖了本来要做的任务。

如果对于我来说,学会使用这些软件其实并非一件易事,而且学会如何系统地贯通使用这些软件更是难上加难,那我还会用它们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取决于在这些层出不穷的软件中,能否出现一个有能力构建生态圈的杀手级软件(Killer App)——这个生态圈要够广、够便捷,因为生态圈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告诉我们那些尚未被挖掘的需求,同时还是信誓旦旦地让我们信服:嗯,这个需求对我很重要啊,我怎么一直没有发现!

让一个有些令人讨厌的学者来评论这个现象,无非又是对于 “媒介即讯息”、“媒介素养” 的一通论述。这些理论本身没有问题,当智能手机的用户达到某个程度,同时,其中大多数人又遇到这样的困惑时,可能确实有必要好好想想这些理论。比如,操作层面上来讲,是否能在高校中开设一些 “新媒体技术素养” 之类的讲座,对于我所在的人文类学校来说,这样的课程带来的效果其实非常可观——我们实在不能忍受身边功能多样的设备成为新一代游戏机,且仅仅是个游戏机。

让人欣喜的是,除了知乎,越来越多的努力和尝试都在竭力对抗认知盈余及其所带来的信息迷失,但千万不要为了对付一个糟糕的世界,就创造出另外一个糟糕的世界出来。

题图 printmediacentr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阅读至上主义者,关注互联网及其带来的伟大变革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