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的又一次胜利?

特稿

2012-04-17 14:51

今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公布了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闻奖(Pulitzer Prizes)的获奖名单。在这份传统媒体占据大多席位的榜单中,网络媒体《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赫然在列,这是《赫芬顿邮报》成立 7 年来第一次获得该奖项。《纽约时报》评价称《赫芬顿邮报》的获奖昭示了当前网络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迹象。

网络媒体的胜利?

作为全美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有 “新闻界的奥斯卡”、“美国舆论界的诺贝尔” 之称的普利策新闻奖自 1917 年设立以来,就一直针对报纸和通讯社等传统媒体。但随着近些年网络媒体和多媒体的影响力日渐显现,2009 年评委会首次将网络媒体纳入评选范围。

《赫芬顿邮报》并不是网络媒体的第一次 “胜利”。创办于 2008 年的非营利新闻网站 ProPublica 在 2010 年首次问鼎最高新闻奖项,并紧接着斩获了 2011 年的奖项。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让一些网媒从业者开始 “弹冠相庆”,甚至有人开始欢呼网媒翻身,“老” 新闻主义将死,“新” 新闻主义复兴云云。

怎样的网络媒体?

大众眼中的网络媒体,除了 “短”、“平”、“快”,给人更多的印象是东拼西凑、粗制滥造:堆砌的新闻版式、“浓妆艳抹” 的 Flash 广告、“标题党” 等耸人听闻的 “黄色新闻” 横行,“眼球经济” 下对点击量的片面追求不仅拉低了整个网络媒体的公信力,还将网络记者从 “无冕之王” 的高位拉低至卑劣小丑的层次。

再转眼于这两家网络媒体。《赫芬顿邮报》是美国当今政治名流 Arianna Huffington 创办的一家新闻观察类的博客网站。去年年初被美国在线(AOL)以 3.15 亿美元收购。《赫芬顿邮报》主要以 24 小时新闻聚合发布、博客新闻评论两种方式来呈现、解读新闻。其最大的特点是融传统博客的自媒体性与新闻公共性于一体。

此次获奖作品出自记者 David Wood 之手。现年 66 岁的 Wood 早年受雇于伊利诺伊州先锋报业,先后供职于华盛顿星报、洛杉矶时报、纽豪斯新闻所、巴尔迪摩太阳报和 AOL 时政报道网站,从事战争报道长达数十年。而获奖作品 “战场之外(Beyond the Battlefield)” 系列报道的创作历时长达 8 个月。

另一家 ProPublica 自我定位为 “致力于公众利益的新闻”,其长项依然在传统媒体称道的调查报道。在其自介文档中,它宣称工于调查性报道,排他性地专注于 “真正重要” 和具有 “道德力量” 的新闻。

内容依旧为王,社会化运作是新趋势

由此可见,虽然挂名 “网络媒体”,但它们无论在报道人员的业务素质、采编手法、报道水准上都不亚于传统媒体。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它们甚至是反网络的网络媒体。

了解普利策新闻奖由来的人应该知道,“报业大王” 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是大众报刊的标志性人物,他以倡导 “黄色新闻” 起家,给美国报业带了一阵污浊之气。而以其名创办新闻奖项,更多包含着他的赎罪之意。

而《赫芬顿邮报》等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的一批网络媒体之所以问鼎普利策奖,正因为其秉承 “内容为王” 的新闻理念与普利策遗愿以及普利策奖的宗旨相契合。

如果非要从《赫芬顿邮报》身上挖掘网络的属性,那就是 “分布式” 的新闻发掘方式以及社会化的推广渠道。所谓 “分布式” 新闻发掘方式,即 UGC(用户创造内容)模式的一种:通过网络选题,网络志愿者共同完成新闻调查,最后由编辑整合呈现。而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利用参与者的广泛性和贴近性策划出时空跨度大、更 “懂” 受众的新闻报道,在不失新闻专业性的前提下,引入更多鲜活的新闻视角。

“我们从创办之初,就把编辑哲学拿来用于把数据分析注入鲜活的血液,用活泼的形式讲给受众听,成为他们的耳目,《赫芬顿邮报》创始人 Arianna Huffington 说,“这个奖项不仅是对 David 本人的激励,更说明了网络也能做出好新闻。”

《赫芬顿邮报》的胜利,更多反映的是新闻界对极少数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的网络媒体的认可。无论新闻的载体发生何种改变,专注于客观、真实、深度报道的新闻专业主义都不会消失。

“任何平台都可以做出好的新闻。” David Wood 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