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这么难用不是你的错,反正它会消失

公司

2017-06-01 15:47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面包马戏团(微信号:xbaoxbaoxbao),作者是叉小包,原文题目为《微软 Surface | 电脑这么难用不是你的错,反正它会消失》。

 

(1991 年《华尔街日报》莫博士的第一篇专栏)

电脑这么难用,不是你的错。

1991 年,《华尔街日报》开始连载一个聚焦「个人科技产品」的周更专栏。第一篇的开头,作者沃尔特·莫斯伯格(Walt Mossberg)就这样炮轰科技业,安慰被电脑搞得晕头转向的普通读者。

这句话成了他的标志性名言。

就在刚刚过去的 2017 年端午节前夕,他结束了近 30 年的职业科技记者生涯,更新了最后一篇博文,正式宣告退休了。

(「数码 KOL」祖师爷莫博士)

莫斯伯格——或者大家更熟悉的名字「莫博士」——仅凭一人之力,就创造了「科技记者」这个职业,定义了数码产品评测的写作范式。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元祖级「数码博主」或「数码 KOL」。

他在《华尔街日报》上每周登一篇科技专栏,以评测数码产品为主。每周三还回答读者来信。这一写,就是 26 年。

2004 年《连线》(Wired)杂志发表了一篇对莫博士的长篇特写,起了这样一个标题「The Kingmaker」——「点石成金手」。只要他对某款笔记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给出好评,夸上两句,第二天该公司股价立刻上涨,产品不愁大卖。反之,如果他不喜欢某款产品,来一句「不值得购买」,就等于提前给产品判了死刑。

 

(初代 iPod 是莫博士最喜欢的数码产品之一)

1970 年就加入《华尔街日报》的莫博士家住华盛顿,拒绝搬到硅谷。于是硅谷的 CEO 和产品设计师们就像朝贡一般,一个礼拜又一个礼拜地飞去华盛顿,提心吊胆地给老爷子提前预览他们的最新产品。

嗯,听起来有点像科技圈的「时尚女魔头」Anna Wintour 是不是?

除了证明「一篇数码评测」能有多大的影响力,莫博士最让人艳羡的,要数他和硅谷科技大佬们的深厚交情。他被誉为「最了解乔布斯 / 乔布斯最欣赏的科技记者」。

他和乔布斯交往长达 14 年。乔布斯先后共参加过 5 次 AllThingsD  网站主办的科技峰会,每年都是莫博士主持。他不止跟乔老爷「谈笑风生」,更难得地不受「现实扭曲立场」影响,能和这个出了名难缠的双鱼男过招,反驳、辩论、斗智斗勇。搞得定乔布斯,当然就没有他请不到的硅谷科技大佬。Yahoo、AOL、eBay、Google、Facebook······你数的过来的科技公司 CEO 都曾是莫博士的座上宾。

2007 年,莫博士让硅谷最出名的一对欢喜冤家乔布斯与盖茨同台接受采访,传为佳话。如今再也不会有这种场面了。

(2007 年 D5 峰会上莫博士和乔布斯、盖茨同台,图自 AllThingsD)

莫博士为何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在我看来最大的原因,是他永远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做独立判断。哪怕在乔布斯在世时,他也不认为苹果的产品都是完美的。他从来直言不讳。在被问到他是不是喜欢和科技界大佬斗嘴时,他说道:

我想,无论是评测产品,还是报道公司业绩,你要想把工作做好而不得罪他们是不可能的。这并不打紧,因为这就是你的工作。

——2014 年,创办 ReCode 时接受 Bussiness Insider 采访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莫博士长年恪守最为严苛的从业道德。他从不接受任何科技公司赠与的数码产品或稿酬,也不持有他们的股票。

这些产品要么借给他评测,事后归还;要么就是他自己或雇主掏钱,按市价采购。他发稿前从不和市场部卖广告的家伙们协调,也不会提前给相关厂商预览。他经常告诫前来「朝贡」的厂商,他不会提前告知会给出好评还是差评——甚至,都不一定会写。

《纽约客》杂志披露他可能是《华尔街日报》史上薪水最高的记者,年收入接近 100 万美元。这也在经济上让一个作者保有了真正的独立性。

就算是莫博士最了解和欣赏的苹果,他也从不笔下留情,近两年来多次抨击 Cook 治下的苹果创新乏力:

苹果就像是个电影制片厂······如果漫画英雄电影卖座,你可以不断出续集,iPhone 就是如此。······但观众不会只满足于续集。是时候换个题材,做一部新片了。

乔布斯如果还活着,恐怕不会喜欢 AirPods。一次充电连续使用时间还不够五小时,都撑不过一趟航班。

在退休前的最后一篇博文里,莫博士回顾了 PC 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留给大家的观点是:

总有一天,PC 会从我们的生活里彻底消失。

他认为未来的「个人电脑」还存在,只是不再会是以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形态。

未来的个人电脑会变成「情境计算」(Ambient Computing):你走进家里、走进办公室,无数个看不见的芯片和传感器悄无声息地计算着,给出你想要的结果、帮你完成你甚至没开口说出的任务。

有点科幻,是不是?

(莫博士认为 Amazon ECHO、Google Home,这样的产品,就是未来电脑的雏形)

「个人电脑趋于无形」这个观点其实并不新鲜。施乐 PARC 研究中心(就是乔布斯和盖茨「偷」图形界面和鼠标等技术的地方)的首席科学家马克·维瑟(Mark Weiser)早在 1988 年就提出过「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概念。他认为:

  • 计算机的目的是帮你完成别的事情(而不是使用计算机本身)。
  • 最好的计算机是安静、无形的助手。
  • 越能按直觉行动的人就越聪明;同样,计算机应该能拓展你的潜意识。
  • 科技应当创造宁静。

看看现在的电脑、平板和手机,要么「叮叮叮」消息通知响个不停,要么就是电量不足,哭爹喊娘要你充电……可一点儿也不「宁静」,更像是在不断争夺你注意力、把你的生活搅得支离破碎的淘气宝宝。

莫博士觉得,总有一天我们看现在的电脑,就会像看 1970 年代的古董计算机一样——原来个人电脑还能看起来这么蠢、这么笨、这么老掉牙。

(1970 年代北美最畅销的个人电脑之一,Commodore PET)

2017 年的我们还没迎来那个「宁静的拐点」,但已经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个人电脑「趋于无形」的足迹。尤其是 MacBook Air 引领着笔记本设计走向「轻薄一体化」。电脑越变越轻、越来越薄,却又越来越快、越来越强,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提供更多的娱乐。

恰巧在莫博士退休的同一周,5 月 23 日微软在上海发布了消费者望眼欲穿的第五代 Surface Pro,补完了「Surface 家族」的族谱。

我在现场见证了这次活动。「Surface 之父」Panos Panay 手持全新的 Surface Pro 亮相,他身后是东方明珠和「注射器三件套」构成的上海浦东陆家嘴绝美的天际线。

Panos 充满感情地说:

13 年前我第一次来上海时,陆家嘴还只有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13 年后,浦东的摩天大楼群让我震惊。这启发了我们 Surface 设计团队。Surface 的历代产品,也像是一次旅程,在不断重新颠覆自己、定义自己。

有那么一刻,我仿佛能从他的语气里听见当初乔布斯对 MacBook Air 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

2017 年一家人整整齐齐的「Surface 家族」完整覆盖了新时代消费者对于个人电脑的需要——

Surface Studio 桌面一体机

巨大的触摸屏同时也是绘图板,结合手写笔和 Dial 转盘硬件,可以让过去的「绘图板」退出历史舞台。这款去年惊艳发布的产品,第一次让人觉得微软在台式一体机上领先了苹果的 iMac,是一款可能让视觉创意人群改换门庭的颠覆性产品。

Surface Laptop 入门笔记本

面向教育市场的入门级轻薄笔记本。拥有全球最薄的可触摸 13 寸显示屏。键盘采用独家定制的「欧缔兰」Alcantara 材料,舒适亲肤,不会像金属那样摸上去冰冰凉。运行 Windows 10 S 也更为纯净,同样可以流畅运行 Office 软件。

New Surface Pro 二合一平板

平板、笔记本电脑二合一产品。拥有强悍的性能和极高的便携性。进化到第五代,全新设计的铰链可以压低到 165°,从而变成适合手写笔的「桌面模式」,可以让升级到 4069 级的「全球最细腻、延迟最低」Surface Pen 压感笔充分发挥。

 

Surface Book 二合一笔记本

 

性能最为强大的 Surface 笔记本,屏幕可拆卸变成平板。2017 年升级了配置,可以兼容所有 Surface 家族配件。

在我的现场体验中,每位 Surface 家族成员的设计、工艺、性能和实际使用体验,都已经达到了 2017 年同级产品的最好水平。尤其是 4096 级 Surface Pen 压感笔配合专业手绘软件时,表现出迷人的水墨晕染效果,让人印象深刻。可惜即便是全球最低的 20 毫秒笔迹延迟,还是会让人觉得跟传统纸笔略有不同。

回顾 Surface 的历程,每一代都有扎实的体验进步。

2012 年第一代 Surface 平板诞生时,莫博士的评价并不高。他认为微软的这块「亲儿子平板」优点仅限于「能跑 Office,有可选配的全尺寸键盘」。但 Windows RT 限制了性能,应用稀少,售价也没什么优势。

(2012 年的第一代 Surface)

2013 年微软吸取了教训,在新的 Surface Pro 上运行了和桌面电脑同样的 Windows 8 Pro。莫博士还是不为所动:

Surface Pro 就像现在市面上许多企图两者兼顾的产品一样,两方面都不如专一的产品好用。

 

(2017 年的第五代 Surface Pro)

这里的「两者兼顾」,指的就是兼顾平板的轻松便携,与笔记本的强大计算能力和传统可靠的键鼠输入体验。触摸屏的价值在 Surface Studio 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但在笔记本产品,如 Surface Laptop 和 Surface Book 上,就让人觉得和传统键鼠互相冲突了。微软和 Windows 笔记本阵营目前还没解决好这个问题,而苹果对触摸屏的态度一向是明确的:笔记本就是笔记本。

此后莫博士再没有单独评测过 Surface 产品。

2017 年年中的这次 Surface 家族集体亮相让我感到:在电脑「趋于无形」的伟大征程上,微软 Surface 又迈出了优雅的一步。在彻底消失之前,电脑至少可以更轻、更薄、更美,如同一件家具,摆在你的案头,而不显得笨重呆滞。

今天微软做对了,而苹果却没有的一件事是:微软没有因为过度强调轻薄设计,而阉割接口、牺牲性能。

苹果的哲学或许一直是「引领消费者」,让他们去体验自己都没想过的产品——但这种霸道的做法并不总是成功的。消费者时常被迫为了眼下的方便而自掏腰包。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iPhone 7 去掉耳机接口。AirPods 带来的新体验,还远远无法弥补我无数次忘带转接头,而无法用心爱的有线耳机听歌带来的懊恼。

再比如,新一代 MacBook Pro 过分强调 USB Type-C 这一种接口。莫博士对 13 寸带触摸条的新一代 MacBook Pro 的评价,相信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

新一代 13 寸 MacBook,哪怕是不带 Touch Bar 的基本款也卖得太贵。这不会让高端用户感到高兴。对于 Mac 电脑的日常用户,那些还在使用 Air 和更旧型号 Pro 的人来说,这是他们目前唯一的既轻薄,配置又跟得上时代的选择。

Touch Bar 有潜力,但不是魔法。电池续航达不到苹果声称的水平。你会忍不住喜欢新键盘。但是如果你是决心要从老一代苹果比如 Air 升级过来,这就是苹果给你的全部了。你要么接受,要么走人。

(新旧 13 寸 MBP 左侧的接口对比,图自 SlashGear)

我就是选择「走人」的那群旧 Mac 爱用者。新的 MBP 产品线让我没有升级的欲望,尤其是我还要为了扩展接口和习惯 Touch Bar 付出额外的财力和精力。

我目前用得最多的依然是 13 寸 MacBook,而我的下一台主力生产力笔记本,会从 Surface 家族中挑选。莫博士的老话言犹在耳——

电脑这么难用,不是你的错。

相信自己的感觉,谁好用,就买谁。好产品就是好产品,你不欠任何人、任何情怀一部电脑、一部手机。2017 年目前为止,Surface 比 MacBook 做得更棒,更接近我想要的电脑。

莫博士退休了,作为他的忠实读者我当然感到遗憾。每个礼拜像少看了一集精彩的美剧,怅然若失。然而时代总会过去,就像个人电脑不断推陈出新,经典型号的退出,给新产品留下了更大的舞台。

谢谢你,莫博士。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光环》系列官方作品译者,资深游戏与数码科技博主(新浪微博:叉小包)。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