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自达:经历核爆而不死的创始人,给了它火焰般的内涵 | 车标史

董车会

2017-08-05 12:50

车标史栏目已经更新了几个月之久,而我们一直没有写过日系品牌的缘故,在于日本这个国度的严谨和固守,使得很多车企几十年都没有换过车标。

而相对起来,日本有一个充满创意与开拓精神的品牌,在技术上总喜欢独树一帜,却又不算离经叛道;在销量上难称第一梯队,却又从不会让人淡忘。

它,就是马自达。

一个经历过原子弹爆炸的人,给它起了名字

马自达最开始的业务,不仅跟车没关系,连跟马都没有关系,它是做葡萄酒瓶的软木塞的。

1920 年 9 月,广岛产业银行负责人海冢新八,正面临着跟自己关系密切的清谷商会即将破产的窘境,为了拯救商会,他向自己熟识的广岛金融界人士们募集到了一笔款项,把商会重组为了 “东洋软木工业株式会社”(東洋コルク工業株式会社)。

但是这个劳心劳力的过程还是击倒了他,株式会社创立不久,海冢新八就一病不起,住进了医院,1921 年,病床上的他把社长的职务交给了当地另一位在商界已有名望的松田重次郎。

几乎所有车企的创始人都是狂热机械爱好者,松田重次郎也不能例外。他 14 岁开始,就开始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和造船技术,31 岁时,因为发明了用于污水处理厂的 “松田式泵”,他开始自己创业,开办了一家铁工厂。

收到家乡召唤的松田就这样入主了 “东洋软木工业株式会社”,开始了从大阪到广岛,又从钢铁到木工的转变,实属不易,而不易成就了传奇。

刚开始,软木的销量非常理想,酒类包装只是小用途,更大的销量被当做隔热和隔音材料而用在工业领域。

天有不测风云,1925 年,凌晨 3 点的一场大火,把工厂烧了个精光,甚至上了广岛当地报纸的头条。恰逢 1923 年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很多地方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对于三轮车这种兼顾便利性与载重性的交通设备有极强的需求,松田当机立断,决定生产三轮车。

1927 年,新建的工厂也因为业务的调整,改名为 “东洋工业有限公司”(東洋工業株式会社)。

3 年之后,马自达拿出了自己的第一款机动车产品,一台三轮车。

这台车比较有趣,它在官方记录中的品牌是 “TOYO KOGYO”,并且挂上了三菱的车标,原因在于马自达自身不具备机动车销售能力,得借助于三菱现成的销售渠道。

但这辆车在自家的历史中,名字则叫 “Mazda Go”,由此可以看出松田先生也是一个非常具备情趣和脑洞的男人。Mazda 一方面是松田日文读音的拉丁文谐音,另一方面也和波斯帝国最早的国教拜火教的名字一致。

至于为什么说一定和拜火教有关系,关注之后的马自达车标就知道了。

不得不说松田在市场营销上也是一把好手,1936 年,马自达号三轮车从历经 25 天,从日本鹿儿岛出发,一路跑到了 2700 公里外的东京,给人们留下了高度可靠的第一印象。

而这次宣传的目的,也在于正式向日本全国宣传马自达开始拥有自己的品牌的销售能力,在参加这次活动的车队中,启用了全新的马自达车标。

车标由三个 M 字叠加,代表 “Mazda Motor Manufacturer(马自达汽车制造商)”,两边延展出的直线代表马自达所在的广岛市的河流,也与广岛市的市徽暗暗呼应。

二战爆发后,狂热的日本民族工业都或多或少的加入到侵略战争当中,马自达也借战争的机会,阴差阳错地开始了四轮交通工具的研发。

然而提到广岛,人们都无法忘记 1945 年 8 月 6 日,美军在广岛上投放下原子弹,将城市中心夷为平地。但这场不幸对于马自达来说又有些幸运的味道,松田在核爆炸之后幸免于难,而马自达本身也停止了军品的生产。

为了战后重建,马自达开始生产牵引车和农机车等交通工具,1950 年 6 月,马自达推出了首部小型四轮货车 Mazda CA。

1951 年,76 岁高龄的松田重次郎将企业交给了儿子松田恒次。

全面进军汽车行业,吹响转子化的号角

在松田恒次手里,马自达完成了全面汽车化的转型。

配合新社长上任,马自达在 1951 年开始在本地车型上标识日本假名的马自达字样,这一习惯一直持续到 1972 年。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你可以在一辆马自达上见到三种车标:英文、日文和图形。

1952 年,马自达之父松田重次郎辞世。

几乎与这个时期重叠,马自达也重新设计了自己的英文字体,新的字体更为正直挺拔,也便于印刷,这个字体从 1954 年开始一直使用到 1974 年。

1958 年开始,马自达把之前设计的四轮货车以 Romper 的名字正式向全国开售,双缸发动机让这辆车正好具备了载重一吨的能力,在当时广受欢迎,1959 年,凭借这款车,马自达的月产量一度突破五千台。

受 Romper 启发,马自达开始研发小型轿车,1960 年 5 月 28 日,马自达正式推出了在日本汽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 R360 Coupe,这辆车也被后来者认为是马自达轿车的开端。

这台车符合了战后整个世界都需要要小型 “国民车” 的趋势,发动机只有两缸,整车大量采用塑料、铝合金等材质,甚至为了节省成本,车的后挡风和侧面玻璃都不是玻璃的,而是采用了亚克力材料。

这样一台仅能容下两个成年人+两个孩子的小车,只有 380 千克重,入门版车型售价只需要 32 万日元(约 1.8 万人民币),一经上市广受好评,曾一度占领日本轻型轿车的 60% 以上的市场份额。

在 360 Coupe 这款车上,搭载了马自达设计的全新车标,这款圆形化的车标很适合在汽车车头等小面积场合应用,大大突出了马自达的 M 首字母。

但当时,基本所有的日本车企都在研发这种轻型汽车,360 Cpupe 的容积成了最大的硬伤,为了更好地面对竞争,马自达开发出了四门的 Carol,这辆很萌的小车跟风靡中国的一款车非常有渊源,那就是铃木的奥拓。

马自达凭借这款车在汽车领域站稳了脚跟,开始向更高层次布局,开始推出小型车 Familia 与中级车 Capella,这两款车一直发展到现在,成为大家熟知的 Mazda 3 和 Mazda 6。

1961 年 2 月,马自达在跟德国 NSU 的合作中取得了转子发动机专利的授权,马自达对转子发动机投入了超出寻常的热情,希望以此为自己进军世界汽车产业竞争的基础。

与我们常见的活塞式发动机不一样,转子发动机的横剖面是一个被称为勒洛三角形的椭圆状三角形,转子在中间高速转动,实现对当中气体的压缩和释放,优点是小型轻量,运动性能强,缺点是机械构造复杂,对精密度要求极高。

由于转子的三个顶角长年累月与气缸壁摩擦,经常会出现痕迹,被称为 “鬼爪”,有了这个痕迹发动机就无法保证耐用,马自达汇集了 47 名发动机工程师,被称为汽车研发史上著名的 “转子 47 士”。

据说,为了实验各种材料,马自达一度用过马骨和牛骨做尝试,终于,在数百次失败之后,1963 年,马自达转子发动机取得实用化成果,1967 年 5 月 30 日,第一台搭载转子发动机的跑车 Cosmo Sport 问世,马自达成为唯一一家将转子发动机量产的公司。

为了配合量子发动机的上市,当时的马自达性能车都装上了同样形状的量子版车标。

汽油危机猝不及防,烈火精神至今永存

七十年代初期,凭借转子发动机的独特技术,马自达的运动车系在日本内外都广受欢迎。当时的 RX-3 和 RX-7 等车型都被称作日本的国民跑车。

谁知好景不长,突然爆发的汽油危机让人们对于高油耗的运动车的需求暴减,马自达的销量也遭遇冰霜。

1975 年,马自达再度设计了英文字母样式,整体结构比之前的英文版更低矮,比较适合在车尾等地方粘贴。

进入 80 年代,经营受挫的马自达决定采用多品牌战略,这个政策类似于前几年国产品牌不断建立子品牌的阶段,最极端的时候,市面上同时存在马自达(主流车)、Eunos(豪华车)、Autozam(微型车)、Ẽfini(运动车)、Autorama(代理福特)合计五个品牌。

但这么多的品牌和车系彻底打乱了消费者和经销商的认知,在市场业绩毫无起色的情况下,马自达于 1991 年再度把旗下品牌进行了归拢,并为之设计了全新的车标。

车标外延的圆形代表太阳,内部的菱形代表火焰,这个车标也大量借鉴了拜火教的图案,侧面给出了之前所说马自达的名字来源的答案。

随后,这个车标进行了小改版,内外双环都变得更加圆润,在当时的广告宣传中也曾把小改版的车标描述为 “双手托起的一轮红日”。

1996 年,马自达发生了严重的财务困难,之前与马自达合作紧密的福特对马自达进行了注资,持有了马自达 33.4% 的股份,成为了马自达的母公司之一。

伴随着这次资本结构与车型关系的改革,马自达换用了全新车标,在保留原车标外圈形状的基础上,内部放置了一个 M 字母,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飞翔的小鸟。

这代车标也因为马自达在国内与海南以及一汽的合作,而变得家喻户晓。

2015 年,马自达官方微调了配套字体的样式,你猜的很对,扁平化了。

时至今日,或许马自达历史上的轻量化、转子化等风潮已成为过眼烟云,但其骨子里内在的运动火焰仍生生不息,在这个以中庸当道的时代,倒很是盼望,属于这些个性品牌的春天的到来。

外观是一辆汽车的名片,车标是这张名片的头衔。

 

小小一个车标,蕴藏着一个车企锤炼产品的全部理念,见证了一个车企历史浮沉的全部瞬间,捍卫着一个车企直面社会的全部尊严。

 

董车会将每周发布一篇车标史文章,让我们从这一小块金属中,管窥汽车产业发展的伟大变迁。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