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手机先挑版本的烦恼,很可能又要在国产电动汽车上见到

董车会

2017-09-30 18:50

轰轰烈烈的国产 “新造车运动”,速度可谓令人瞠目结舌,前脚我们刚刚记住几个公司的品牌,后脚他们就说自己的车 12 月就要上市了。

可曾想过,这些车是从哪生产出来的么?

今天,海马汽车发布公告,宣布已与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小鹏品牌汽车合作制造框架协议》,双方未来将合作从事研发、生产、销售小鹏新能源汽车,并表示最早将于 2017 年底下线产品。

继江淮代工蔚来,华晨代工车和家之后,小鹏又成为了国内新造车品牌中选择了代工制的一家,相信接下来会选择这种制度的车企只多不少。

了解小鹏汽车的人都知道,小鹏是有自己建厂生产的意愿的,就在今年 5 月,小鹏汽车就曾宣布在广东省肇庆市开工建设生产基地,项目一期产能为 10 万辆/年,原本计划在 2019 年竣工。

可这对于热度不断攀升的中国新能源车市来说,还是太 “慢” 了,当下的状况像极了前几年的智能手机市场,几乎任何相关行业和大佬都为之侧目,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的人和品牌加入电动车的制造当中,而汽车制造是一个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来自市场端和资本端的压力,全部集中在了新品牌身上。

而谁的产品先上市,无疑会带动市场认知和消费者信任的提升,并更有助于后续资本运动的顺承。

但另一端,发改委联合工信部制定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入行玩家必须经过资质审核才能合法在国内市场生产和销售电动汽车,而在经历了大量企业骗取补助以及今年疯狂的新品牌入市潮之后,发改委已经暂停纯电动乘用车项目审批。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代工就是暗度陈仓的最佳办法了,一手解决了没有资质的问题,另一手解决了等待工厂建设影响上市周期的问题。

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其实合作双方大多原本在汽车市场上就处于弱势位置,经常一方只是拿出了产品构想和设计理念,另一方也在汽车生产序列上处于二三线品牌。

以海马和小鹏的合作为例,公告中对双方的职责划分如下:

(一)海马汽车有限公司主要履行以下义务
1、负责协议产品的公告目录申请等工作。
2、与小鹏汽车协商并制定协议产品的生产能力建设方案(含设施、设备、人员),协助小鹏汽车进行协议产品的生产准备。
3、在满足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量产经双方共同确认的质量标准的协议产品。

(二)小鹏汽车主要履行以下义务
1、确保协议产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并具备市场竞争力。
2、明确协议产品定义和开发方式,向海马汽车有限公司提供协议产品的技术信息,推进合作项目按计划完成生产准备工作。
3、提供生产协议产品所需的零部件及相关物料,支持海马汽车有限公司按双方共同确认的项目计划生产协议产品。

双方的确都在负责自己擅长的领域,但站在一个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如果得知自己即将掏出几十万购买的新车产自一个在传统品牌序列中根本不会考虑的厂家的时候,不知道会作何想。

当然,从合作的角度出发,本身双方具备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可能,新兴品牌可以接触到传统车企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对于供应链和生产全周期流程的经验和把控,而传统品牌也可以在产品定义、人机交互、市场营销等方面吸收新车企的创意。

但问题在于,这是一场必将分手的恋爱,汽车的设计和质量等重要维度,都有赖于对生产流程的把控,没有任何一家企业不想拥有自己的工厂,这也可以从这些新品牌纷纷斥巨资修建工厂中看出端倪。

在双品牌合作的并行期中,两个品牌如何宣传?只宣传新品牌,代工厂肯定不乐意,而过多的渲染代工厂的作用,又很可能在分家之后陷入尴尬。而代工厂和自有工厂产品并存的时期,也很容易引发消费者对于不同版本之间区别的担忧。

在这个 iPhone 同款 CPU 由不同厂家代工而产生性能差异都会被翻个底朝天的时代,估计又会有很多人拿着放大镜去搜寻不同版本车辆之间的区别。

“另辟蹊径” 的厂家也不是没有,威马就把之前老牌生产低端 SUV 和皮卡的黄海汽车收入囊中,但如果这是一条明路的话,岂不是现在埋头代工的企业们都已自投罗网?

只希望中国的汽车品牌能够健康成长,只希望几年后,不要到处有 “我想买个车,你说是买原厂版还是买代工版” 的问题四处回响。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