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七岁了,仍然是个小孩子

产品

2018-01-22 09:11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keso 怎么看(微信 ID:kesoview),转载已获得作者授权。

微信七岁了。

在不久前的微信公开课 PRO 上,张小龙说:“对微信来说,我认为我们每天在做的选择里面都遵循一个标准,就是这个事情是对的还是错的,而不是说它是不是一个利益最大化的。” 然而现实中人们更喜欢说,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所以,把对错看得比利弊更重要的微信,就像是一个固执的小孩。

差不多从十多年前起,我已经放弃使用任何即时通信工具,因为当时的即时通信产品,要么破窗效应很厉害,完全垃圾化,比如 MSN Messenger,要么过于幼稚,过于打扰,比如 QQ。我还写过一篇文章《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解释自己放弃 IM 的原因:

真的,我不需要一个被大多数人使用的 IM,我不需要一个有着巨大的 “网络效应” 的 IM,我不需要没事儿就坐在这儿把自己变成一个 “Hi” 接收机。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被 IM 聊天窗口淹没的人,更加可耻。

但是微信发布第一天我就注册了,这并不代表我要跟 IM 和解,只是我隐隐觉得它可能是一个不一样的东西。在微信之前,我用过 Kik Messenger,用过米聊,也用过只比微信早三天发布的 TalkBox。这些完全基于手机的 IM 产品跟它们 PC 版的堂兄弟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原本彼此之间差异巨大的产品,比如手机的短信、PC 上的电子邮件和 IM,到了智能手机上,竟然变得边界模糊了起来。

因此,我非常有兴趣看看在短信如日中天的时候,手机上是否需要一个即时通信工具;其次,如果手机上将有一个终极消息系统,那么它的产品形态会是怎样的?

(我是第 7090 名微信注册用户)

其实,抢得先机的是米聊,比微信早一个多月发布的米聊,当时的发展势头很猛。为了提升用户活跃度,增强产品黏性,米聊刻意向社区方向引导。我曾经建议雷军,专注做通信,别做社区。雷军的回答是,米聊如果不做社区,必死无疑。实际上当时的米聊,承载着雷军软件、硬件、互联网铁人三项中的互联网职能。为了托起雷军的巨大梦想,也为了在腾讯的碾压下让自己活着,米聊做了很多雷军需要而不是用户需要的功能,让利弊的选择优先于对错的选择。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类似的例子,来证明成熟的企业不分对错,只关心利弊。比如微博几乎一直在干着招用户骂却让企业获益的事;比如几乎所有电子商务 app 都会为了推广的目的经常性地把它们的首页改得面目全非,让用户找不到自己平时经常点击的那些按钮;比如你想看个 20 秒的视频,非逼你先看半分钟的广告。从这个角度说,这些企业都是成熟的成年人,追求利益并不丢人。

反观微信,可以轻松做到的很多事情,不做,可以轻松拿走的很多利益,不拿,用张志东的话说是克制,用张小龙的话说是无须克制,只要做对的事、合理的事即可。做对的事,不是做迎合用户的事,比如 “你关心的才是头条”,也不是做感动用户的事,比如每年新年搞个年度账单之类的。

微信不讨好任何人,从一开始就没有消息发送状态,不打算放开 5000 好友的数量限制,也不提供朋友圈关键词过滤。但微信从不缺少创新,从朋友圈,到公众平台,从微信红包,到小程序,微信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大量的服务和应用架构于微信之上,以至于你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微信的日常生活。

微信,已经成了中国创新的代表,成了西方很多用户和投资者强烈要求 “山寨” 的对象,成了 Facebook 创意的来源。就像那位希望马化腾把微信带给法国的那个法国小伙所说的,微信让他上瘾,法国人也需要这个功能。

(被微信 “害惨了” 的法国小伙)

微信七岁了,已经有了 10 亿活跃用户,但它仍然没有成熟到优先考虑利弊,仍然在对错这件幼稚的事情上较真。我知道微信压根没想感动我,但我真的挺感动的。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生日快乐!微信。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