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枇杷膏在美国成「神药」遭疯抢,这样的鬼话你也信?

新创

2018-02-28 19:14

神秘的东方液体为何突然走红美国,笃信西医的美国人为何疯狂囤货,网络上为何炒到天价难求一瓶……这一切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最近据不少媒体报道,京都念慈菴的川贝枇杷膏在美国纽约突然走红,称这瓶「神秘的东方液体」在纽约被炒至天价,遭遇美国人疯抢,「突然间,所有人都在谈枇杷膏」。念慈菴枇杷膏的经销商股价甚至一度暴涨 55%。

众多权威媒体加入报道行列,一篇篇十万 + 刷屏朋友圈,在不少媒体眼中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强势输出」,解救遭遇严重流感疫情的美国民众于水火之中,可以从《人民日报》的报道标题感受一下:

这些报道也成功地点燃了不少人心中的民族自豪感,从这些文章下面的这些高赞评论就可见一斑。

然而非常遗憾,这些读者都成了各大媒体和营销号利用民族自豪感的春药收割的又一波廉价流量,这则新闻其实就是一则真假掺夹的谣言。

不少人开始煞有介事分析起川贝枇杷膏为什么突然走红,其实更值得分析的是,这种劣质的谣言是怎么屡试不爽,披上不同的马甲一次次在社交网络上刷屏。

居心叵测的断章取义

能广泛传播的谣言很多都不是无中生有,有官方信源的加持通常无往而不利。

回到这次的「川贝枇杷膏事件」,各大媒体引用的信源基本都是老牌财经媒体《华尔街日报》,这篇报道也确实存在,然而当这篇报道到了一些中文媒体手中就变得面目全非了。

(报道原文标题)

先来看看《华尔街报道》这篇报道的原文,主标题是非常客观的陈述句:

一种草药补充剂因为能止咳让部分纽约人在谈论它。(Herbal Supplement Has Some New Yorkers Talking, Instead of Coughing)。

副标题则是:

一些人称川贝枇杷膏有疗效,但专家警告食用这种产品存在一定风险(Some claim success with Nin Jiom Pei Pa Koa, but experts warn of the risks of taking such products。)

但是《人民日报》在文章里是这样翻译主标题的:

咳嗽不用怕!这个中草药剂变成了纽约客们的话题中心。

(《人民日报》文章截图)

不仅对主标题的翻译脱离原意,并且完全对副标题视而不见,然后居然堂而皇之附上了一张报道原文的截图,这是欺负读者看不懂英文?

其实从原文标题也能看出文章的本意其实并不是什么「中国神药走红美国」,相反是提醒人们要注意其中的风险。

爱范儿给大家准备了一篇比较接近文章原意的编译,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关注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后台回复「枇杷膏」,获取《华尔街日报》报道原文以及中文编译版。

但是不得不佩服,不少中文媒体就是能从《华尔街日报》上的一篇豆腐块文章看到爆款的潜质,通过「适当」的断章取义和添油加醋生生改编成一篇篇爆款,下面看看他们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首先,先把川贝枇杷膏成为「中国神药」给做实锤了。

这篇文章主要列举了两个食用川贝枇杷膏治疗咳嗽的案例。

一个是一位咳嗽久治不愈的教授 Alex Schweder 在女朋友推荐下食用了川贝枇杷膏,「15 分钟就见效了」。

另一个是美剧《怪奇物语》的主演 Matthew Modine 因为的流感 2 个月都无法止咳,于是花 30 美元买了一瓶川贝枇杷膏试试,文章没有提及他食用后是否有效,但是却引用了 Matthew Modine 对川贝枇杷膏的担忧:

我唯一的担心,是这款产品来自一个各种标准和美国完全不一样的国家。

(Matthew Modine 在《怪奇物语》饰演大反派)

可仅有一个成功案例是不够的,而「神药」又怎么可以被质疑呢?

于是 Matthew Modine 的案例肯定是要改改才能支撑「神药」这一观点的,于是一些媒体给加上了一个美好的结局:

(《人民日报》文章截图)

(原文:I got a bottle of it in the height of my flu which seemed to hang about this year for two months deep in my chest and not let go.)

而在《华尔街日报》的 Facebook 账号上也有不少网友对川贝枇杷膏以及中药发表评论,有人肯定它的疗效,同时对其保持怀疑态度的也不在少数。

(持怀疑态度的网友,图自:假装在纽约)

当然,要成为「神药」这些质疑声是不可以出现的,于是到了一些媒体里就成了「试过枇杷膏的网友们夸得停不下来。」

(《人民日报》文章截图)

好了,「神药」已成。下面就是要让这瓶「神药」火起来。

一些媒体报道口径基本是「炒到 450 元天价人人疯抢」,实际上这基本不是事实。

《华尔街日报》的原文确实提到在一些电商的第三方渠道川贝枇杷膏的最高售价去到了 70 美元(约合 443 元人民币),同时有 Matthew Modine 30 美元购买的佐证,看起来确有其事。

(实际很多的「高价」枇杷膏都是几支打包出售的,图自:南方都市报)

然而只要你真的到亚马逊这样的海外电商网站看看,就会知道这个价格并不普遍。在亚马逊官网上搜索「Pei Pa Koa」(枇杷膏),你可以看到不少「25 .83 美元/3 瓶」的川贝枇杷膏,每瓶的售价约合人民币 56 元,只比国内 40 元的价格略高一点,并且显示货源充足。

(图自:南方都市报)

《人民日报》的文章引用了亚马逊上网友们对枇杷膏的五星评论,按道理价格自然也一目了然,但还是得出了「炒到 450 元」的结论,这就令人玩味了。

(《人民日报》文章截图)

而文中「白人顾客增多,突然人人都开始讨论枇杷膏」的说法则来自当地唐人街附近一家华人商店的华人老板。以他一个人一家店的样本,也撑不起川贝枇杷膏在美国遭疯抢的说法

而且正如「假装在纽约」所说,这位老板的样品存在「幸存者偏差」。商店所在地点和风格本身就会吸引更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美国人。

(伦敦唐人街上的药店)

网传枇杷膏在纽约和加州最为风靡,昨天《南方都市报》特地向在纽约和加州的部分中国留学生做了求证,他们的回复都是「没听说过」。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所谓川贝枇杷膏「炒出天价」可能只是少数第三方卖家的报价,而大部分美国人都可以很容易以正常价格买到枇杷膏,「人人疯抢」压根不存在。

原文报道中近一半篇幅在讨论这种未经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中草药可能存在的风险 ,而这些内容被不少中文媒体选择性忽略,由此制造了互联网上的一个奇观:

中文互联网无数用户在为「中国传统文化征服美国」弹冠相庆,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友人却浑然不知。

(老干妈也是「美国网红」)

而这样的假新闻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什么「老干妈在美国卖到脱销」、「煎饼果子征服美国」、「全世界都在中文」……都属此列,「假装在纽约」对此事评论十分到位:

无论是 “中国神药让美国疯狂”,还是 “煎饼果子征服美国”,这些说法听起来很过瘾,但其实都只是我们自欺欺人的自嗨,至少在短期内还不太可能出现这样的状况。

川贝枇杷膏真的能治咳嗽?

「川贝枇杷膏意外走红」后带来了另一个争论,就是中草药的疗效是否真的有那么显著。

这个争论其实已经持续了很多年,随着最近的《舌尖上的中国 3》中养生话题再次活跃在大众视野。

至于国人都十分熟悉的川贝枇杷膏对流感以及咳嗽是否真的有一些显著疗效,可以看看一专业医师是怎么说的。

北京世纪坛医院药师金锐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表示,川贝枇杷膏是一种止咳药水,并没有神奇的预防和治愈流感的疗效:

念慈菴蜜炼川贝枇杷膏属于中成药,临床使用要讲症型。而且蜜炼川贝枇杷膏属于甲类非处方药,含有法半夏、苦杏仁等小毒中药,从安全性上讲有一定风险,毕竟这是药品而不是保健食品,如果长期吃或者要吃几瓶,还是需要请医生或者药师看一下是否对症。

《南方都市报》也对此向中医专家求证,该名中医专家表示

川贝母是常用中药,传统的功效是润肺、止咳、化痰,而在添加了拥有同样功效的枇杷叶等中药材后,其对于咳嗽相关的肺部疾病确实有着特殊的功效。由于枇杷膏中含糖量较高, 糖尿病患者不建议服用 ,高糖的食物容易生痰之余,还会增加痰的粘度,服用枇杷膏也应避免过量。有些枇杷膏还添加了红花,孕妇不宜吃。

《华尔街日报》那篇文章里纽约大学内科医生 Sue Decottis 的意见则是:

草药有时会起到治疗作用,自己偶尔也会推荐病人服用,不过目前还没有推荐过枇杷膏。她表示,它的作用可能也有 “安慰剂效应”,不过没有经费对其进行大型研究。

至于川贝枇杷膏的止咳原理,根据消化科医师黄衔在知乎上的回答,止咳药物根据不同症状主要分为化痰药和止咳平喘药。

而川贝枇杷膏中既含有化痰作用的成分,也起到止咳平喘作用的成分。比如川贝母有祛痰作用,而其中的款冬花成分则由镇咳作用。不过其引用的研究基本是以动物作为实验对象,对人体的效果是否一样则没有介绍。

因此无论是流感还是咳嗽,最好都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来服用类似川贝枇杷膏的中草药,以免错过及时治疗的时间。

说到底,这次所谓的「川贝枇杷膏遭美国人疯抢」不过是一些国人在被媒体误导后的自嗨,那些传播假新闻的媒体和自媒体在收获一篇篇十万 + 后,不仅对中国的国际形象提高没有任何帮助,相反只会留下一个个笑柄,甚至还会让一些民众因为过度相信川贝枇杷膏而耽误正常治疗。

不知道那些美国人知道这件荒唐事后会作何感想,大概会笑出猪叫吧。

我们为打假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微小事情。搜索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后台回复「打假」,看爱范儿打假办曾识破哪些谎言。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