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或许…永远都治不好「手机成瘾」这个病

新创

2018-03-10 09:01

你应该不止一次有过这样的经历:与女朋友相约周末去逛街,她在看衣服、试鞋子、卖弄那一排排闪着银光的饰品,一遍又一遍地问你,“我戴这个好看吗?” 而你却在盯着手机打发时间,刷着微博朋友圈、看着各大新闻客户端、沉浸在另一个世界里…

甚至,在吃饭的时候,手机依然是你手中紧握的第二件物品。一场本该浪漫的约会,最终也因手机的「喧宾夺主」,而硬生生地塞入了一段「无趣」的插曲。

当然,这一幕不仅仅只是发生在约会这个场景下,上班、吃饭、做客、旅游…人们生活中这些各式各样的场景中,都被手机所占据。与此同时,人也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

现在,有超过 20 亿人拥有智能手机,而他们当中有很多都沉迷手机,对手机上瘾。这些人平均每天解锁手机、查看屏幕的频率达到了 150 次以上,其中有超过 2 个小时的时间在对着手机屏幕,在做无意义的下拉刷新。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究竟是人们的自律力都普遍下降,而抵挡不住手机的诱惑呢?还是手机上这些常用的 App 被设计得令人上瘾?

手机 App,被设计得令人上瘾?

针对这个问题,前 Google 设计伦理学专家 Tristan Harris 认为答案显然是后者。他曾提出一个骇人听闻的说法:手机上的 App,正在试图通过一些设计来「劫持」用户的注意力,导致用户对手机上瘾。

我想我们就是 20 亿个活生生的楚门(电影《楚门的世界》的主角),但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说这番话的,正是 Tristan Harris,早前他曾在 Google 那里研究如何名正言顺地让用户对 App 上瘾,并让用户对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现在,他经营着一家非营利性组织,叫「Center for Humane Technology」(人文科技中心),目的是倡导科技公司减少对用户注意力的劫持。

谈到这个话题,Harris 深有体会,因为他曾用 10 年的时间了解技术是如何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影响,并利用成瘾、说服力以及行为经济学等方面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

对于应用开发商来说,能让用户上瘾意味着能赚钱。

在他看来,本质上,所有 App 的用户都是一个个的「傀儡」,App 只是充分利用了每个傀儡对社交和信息的渴望来达成连接,以便让人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在他们的 App 上。

然而,当用户对 App 上瘾,那么他自然也很难摆脱自身对手机的控制。

App 要设计得令人上瘾,主要有三种方式

那么 App 如何设计得令人上瘾,Harris 认为这主要有三种方式:

借鉴「老虎机」,手机推送通知变得狡猾

当推送通知这一功能在 2003 年首次被引入到手机电子邮箱 App 上时,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让人们更少查阅手机的设计。因为有了这个功能,当有新的邮件发给你的时候,你可以很直观地看到通知,而不必反复地检查邮箱,刷新页面看看,有没有新的邮件。

但现在,除了邮箱,各种各样的 App 利用通知出现在你的面前,抢占你的注意力,有新闻、有广告、有优惠…这些种类繁多的通知也牵动着你情绪的变化。

正因为这些通知内容都是随机的,所以你的好奇心也无时无刻被这些 App 所调动,而这与赌场里的「老虎机」令人上瘾的机制一模一样,它们都是以不可预测且未知的结果,来让促使人上瘾。

你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些「老虎机」,据 Harris 介绍,在美国,「老虎机」盈利的总金额比棒球、电影和主题公园这些东西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而且它们令赌徒上瘾的速度比起其他类型的赌博要快 3~4 倍。

而在 App 设计上,这种机制则以不可预测且未知的通知内容来诱使用户对其上瘾。

比方说,将重要的通知和毫无意义的通知夹杂在一起推送给你,当你不知道下一刻推送的内容,到底是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时候,你往往会掏出手机,解锁屏幕一窥究竟。

随着用户查看手机的频率越高,那么他对手机上瘾的程度也就越来越高。实际上,这就是一个被精心构想出来的设计,而且这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颜色是诱惑大脑的最佳武器

有研究机构对人眼做过一项测试,结果表明人眼对于温暖的颜色会比较敏感,而从大多数测试的结果来看,人们的眼睛更倾向于明亮的红色。实际上,这也是 App 设计吸引用户最简单的方式之一。

所以,你应该能察觉到为什么这些年来,如此多的 App 在重新设计他们的图标后,往往都会改为色彩明丽,色调大胆又偏暖的设计风格。

此外,图标右上角的通知数字,往往也被设计为红色。假如,这些通知数字被更改为蓝色或者绿色,又或者所有 App 图标的色调都变成黑白,那么这样的设计可能没办法更好地吸引到你的注意。

巧妙地运用颜色的设计构想,同样与「老虎机」有关。

在「老虎机」上,你会发现这些赌博机器通常都具备绚烂的灯光,亮度和颜色调到最吸睛。很多时候,这些「老虎机」的灯光还会通过频繁地闪烁,来抢走你的注意力。

两者的原理是相同,它们都通过对用户增加额外的感官刺激,来吸引用户的关注。

营造无限内容的无限滚动

在 PC 时代,网页是多数内容的载体,而它常常会以分页的设计来承载大量的内容。不过,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App 逐渐成为了部分内容的新载体。

相较于 PC 端显示内容较少的手机,很难再像 PC 一样承载过多的内容,因此,App 内容的呈现方式从 PC 时代的分页设计变成了滚动刷新。

但…这样的设计,也诱使用户对手机更加着迷。

当用户在不断滚动刷新的时候,也在不断地加载新的内容,而这很容易让用户产生一种错觉——滚动刷新是没有终点的。

现在,大多数视频网站采取的自动播放功能也是相似的例子,这个功能更为了视频观看者创造了一种无缝的观看体验,同时也让用户很难中断播放。

Harris 认为,人们更倾向于被视觉诱导而产生的需求,而非实际需求。他举了一个例子,在 2005 年的一项研究中显示,那些喝自助餐罗宋汤的顾客,比那些喝服务员端来罗宋汤的顾客,多喝了 73% 的汤,但那些喝自助餐罗宋汤的人并没有因此感到更满足。

这似乎在揭示一个情况,就像分页设计给人们呈现的视觉提示,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就该适可而止,这样便能填充我们的满足感。相反,无限滚动的设计,因为遥遥没有止尽,反而会令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多巴胺,或许也是我们沉迷手机的元凶之一

尽管 Harris 的观点是 App 故意被设计成令人上瘾,但有人则认为是人们的「自律力」出现了下降的现象。说起来,这与 App 设计多少也有些瓜葛。

实际上,大多数科技公司热衷于利用人大脑中的化学物质,让用户对其 App 和社交平台保持热诚,并失去自身的「自律力」。

据《卫报》报道,去年年底,Facebook 的创始人之一 Sean Parker 向公众坦白,Facebook 的工程师正是利用了「人的心理弱点」,来维持用户对其社交平台的忠诚度。

每当有人给你的照片点赞或评论的时候,你便会获得一次「多巴胺」所带来的满足感。

这意味着,这个月活数超过 20 亿人的社交帝国,从某种层面来看,实则是建立在一种化学分子之上。

多巴胺,这种在 1957 年被发现的神经传导物质,就像人体内的邮递员,在神经元和其他细胞之间传递着重要信息,它的存在也使我们能够通过特定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显然,科技公司的精英们是知道多巴胺的作用。去年,《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 David Brooks 在一个「科技究竟有多罪恶」的文章中曾写道:

它们显然知道人脑中多巴胺含量激增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设计自己的产品,利用人性的弱点,劫持我们的时间。

Brooks 还提到多数成功的社交 App,通常都会给自己的用户一些随机的奖励,而这与 Harris 在 App 设计中提到的「老虎机」说法,不谋而合。

对此,纽约大学教授 Natasha Schüll 认为,社交媒体成功的秘诀在于,我们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人给我们评论点赞,什么时候会被人关注,因而变得像强迫症患者一样,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在刷新和翻查的行为中。

这就像赌徒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赌赢钱,而不断地尝试一样。如此反复的尝试,会促使多巴胺分泌变得越来越多,当体内的多巴胺越多,多到超出正常剂量,人就容易失去对自己的行为控制,成瘾性便也在这个时候诞生。

但无论是手机上这些常用的 App 被设计得令人上瘾也好,还是人们的「自律力」都普遍下降也罢,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过于忽略手机成瘾的潜在危害,鲜有人像 Harris 一样意识到,人们的时间是宝贵,或许应该像保护隐私一样去严格保护它。

讽刺的是,直到现在,我们还没能搞清楚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究竟科技是我们的工具呢?还是说… 我们才是科技的工具?

题图自:airMY Group,部分图片自:talkspace.comTech53Vox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音箱...与智能相关,又与生活密不可分。 工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