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1968
在时间和空间中自由穿梭,想必是很多人的梦想。
在科幻电影《2001 太空漫游》中,一块不知是来自远古文明还是未来智慧的神秘黑色石碑,启迪了猿人的进化,见证了人类的成长,也预示了更远的未来。在这块石碑的指引下,唯一幸存下来的宇航员开始了自己的太空漫游、时空穿梭之旅。他代表了过去,也同时幻化为未来。
今年是这部电影上映的第 50 个年头。在遥远的 50 年前,虽然不如现在的物质资源丰富,技术也不够精进,但已经有人在科幻作品中探讨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和太空移民的可能性。
今年也是人类第一次进行载人绕月飞行、互联网鼻祖“阿帕网”诞生、第一架波音 747 出厂、《周刊少年 JUMP》创刊、巨无霸问世的 50 周年。在这个有无数新生事物诞生、也承前启后的一年,我们不禁去回想,那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一年,人类发现和探索世界的方式改变了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这里是阿波罗 8 号,在结束时,我们想说晚安,好运,圣诞快乐,上帝保佑你们,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1968 年 12 月 24 日,在距离圣诞节到来还有不到八个小时的时候,乘坐着阿波罗 8 号进行绕月飞行的美国宇航员弗兰克·博尔曼、詹姆斯·弗洛尔以及威廉姆斯·安德斯,在读出《圣经》创世纪的这些段落时,也拍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地球“证件照”:
(地球的第一张“证件照”,图片来自:Business Insider)
从月球的轨道上望去,那颗我们无比熟悉的蓝色星球竟如此美丽。而我们怎么也想不到,人类某一天竟然可以从这个角度欣赏她。
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一直是人类不灭的梦想。古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在未来的某一天登上月球就成为了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布鲁诺因为坚定地支持“日心说”而被活活烧死,直到天文望远镜的诞生才得以拨乱反正……
无论是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还是在西方的宗教典藏里,“飞天”都是一个极具神话色彩的意象。在现有的技术和知识无法对其进行解释和还原时,像鸟儿一样翱翔在天空中只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莱特兄弟所创造出的飞机虽然最早只能飞升到离地几米高,却帮助人类迈出了这艰难的一步。从那个时候开始,时间与距离,将不再是隔开地区、种族、国家等之间的阻碍。
1968 年 9 月 30 日,第一架波音 747 喷气式客机正式出厂。这架后来被誉为“空中女王”的民用客机,在 2007 年空客 A380 投入市场之前,整整保持了 31 年“世界上载客量最高飞机”的纪录。
(图片来自:Airways Magazine)
尽管跟如今的超音速级别客机比起来,波音 747 已经稍显“落伍”,但作为最早的一批超大载客量宽体客机,它曾为航空的商业化带来了一次革命——人类得以以更低的成本体验空中之旅。
如果说交通工具的变革只是帮助人们突破了最简单的时空限制,那么互联网的诞生则意味着人类在探索世界的路上有了更多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1968 年,被称为“互联网之父”的拉里·罗伯茨,正式向美国国防部提交了一份名为《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的报告,而根据这份报告所组建的“阿帕网”(ARPA),正是现代互联网的鼻祖。
(图片来自:The Conversation)
虽然最早的“阿帕网”依然无法实现个人计算机之间的互通,传输速度也不是一般的慢,但它所创造出的计算机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态,已经初具现代互联网的雏形。
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不用再借助实体的交通工具,一根细细的光纤,就足以让人“走”遍全球,探索更多的未知之境。
而就在互联网开始迈出第一步的同一年,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博士也用一项发明开创了历史,他所创造出的那个现在看来无比笨重的小木盒子,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款鼠标。
它的原理很简单,木盒底部装置的一个小球可以带动内部的轴体转动,当变阻器也随之转动时,便会产生位移信号,随后传输给计算机进行相应的光标移动。
但这个发明不只是让人们可以随意移动光标那么简单。在人机交互的历史上,鼠标的诞生——或者说是这种对光标更加精准的控制方式的诞生,成为在触控这一模式出现之前,人类对计算机等工具最有效的控制方式之一。
想一想吧,如果没有鼠标,只靠键盘上一格一格移动的方式来控制计算机,我们的生产力到底会变成什么样。
恩格尔巴特博士的贡献当然不止于创造出鼠标的原型。发明超文本(Hypertext)、打造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甚至于提出网络计算机的概念,都让他成为人机交互领域不可被忽视的一位伟人,正如他在 1997 年被授予图灵奖时的颁奖词所言:
(这个奖项)是为了褒奖他在交互计算领域具有启发性的预见和那些相关的重大发明创造。
最起码在 50 年前的那些日子里,人类可能从未预想到,如今我们与计算机、互联网的关系会变得如此密切。这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新的“创世纪”了。
1968:当消费主义热潮遭遇经济危机
当罗伯特·诺伊斯和高登·摩尔 1968 年从仙童半导体辞职、开始在洒满阳光的湾区创办英特尔公司的时候,已经拿下麦当劳特许经营权的吉姆·德利加蒂,正准备把他发明的巨无霸汉堡推广到全美的麦当劳餐厅中去。
(图片来自:The Mercury News)
上个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正经历着它二战后最辉煌的一段经济发展期。工人们不愁就业,农民们也在机械化的帮助下各得其所,“美国梦”的实现比任何时候都更显真实。到 60 年代中期的时候,大部分美国家庭开始步入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一栋大房子,一辆新车子,再加上满院奔跑的孩子和狗,这也许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形象。
(图片来自:Medium)
就在巨无霸诞生的 1968 年,漫画界的传说——《周刊少年 JUMP》也在日本创刊。那个时候的日本,也正处在战后经济繁荣期,即使《周刊少年 JUMP》的定价远远高出普通漫画杂志一截,仍有不少日本青少年会去捧场,这使得这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漫画杂志在短时间内便销量激增。
这也许刚好切合了当时的消费主义热潮,当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们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消费也会有更高的需求。
然而当指针继续滑动,一切都开始变得不一样了。在军费开支增加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之下,从 1967 年开始,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开始创下新的纪录;通货膨胀的加剧让美元在国际清算中的信用不断削弱,各国政府和投机者们纷纷开始抛售美元、转而囤积黄金。
(图片来自:15-Minute History)
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再加上美元的信用危机,美国在 1968 年迎来了自大萧条以来的又一次经济危机。鉴于战后所形成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全球经济新秩序,这也引发了一场遍及全球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衰退。
失业率的飙升,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衰落,让各个国家的劳动者们陷入了空前的焦躁与不安。尤其是年轻人,在一眼望不到头的困顿现实中,也许只有奋起一战才能找到新的出路。
1968:思想文化界的抗争与蜕变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思想、文化和艺术领域也正经历着一次剧变。
1968 年,由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毕业生》斩获了当年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这部在电影史上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正是对当时社会中反叛与抗争思想的一次集中体现。
从小到大一路过得顺风顺水的主人公本,在陷入迷茫时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罗斯宾夫人。这段跨越年龄的不伦之恋让本获得了成长,同时,也迎来了从混沌转向坚毅、从听话的乖孩子走向坚定自我的蜕变。
讽刺的是,当片尾本和心爱的女友终于冲破权威和世俗“私奔”时,在短暂的喜悦之后,两个年轻人的脸上却又再次浮现出一种迷茫和不安。
这也许正是现实中那些处于社会激荡期焦虑不安的年轻人们的真实写照。上个世纪 60 年代的那一代年轻人们,曾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他们一方面与主流社会文化保持距离,另一方面又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看似颓废的生活状态下,却又向往极度理想化的乌托邦社会,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嬉皮士文化”。
(图片来自:The Idle Man)
有趣的是,尽管当时不同的国家与国家之间还存在着种种实体和文化层面的阻隔与割裂,这种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趋势却惊人地相似。传播学大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那个时期首次提出了“地球村”的理论,也许正印证了这个事实:世界正以惊人的速度日益扁平化。
正如披头士乐队在 1968 年发行的那首著名的单曲《Hey Jude》中所唱的那样:
你在期待能有人同台表演,但你知不知道那个人其实就是自己。(You’re waiting for someone to perform with, And don’t you know that it’s just you.)
这是世界发生剧变的一年,也是人类对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变得更加深刻的一年。第一张从月球轨道拍摄的地球照片,第一次听到来自外太空的诵读声响……也许就像《2001 太空漫游》中人类进化前的那只黑猩猩一样,我们所面对的一切,都是未知而新鲜的。
这又何尝不是 50 年后的现在,我们所经历的每一天呢?
题图来自:美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