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已经跑不动了
第一次听到“信息高速公路”这个概念的时候,我连真正的高速公路都没见过。车跑的更快一点是很容易想象出来的,可是信息高速公路上跑的是什么呢?
我当时只能确定信息不是实体,连比特的概念都没有。所以想了很久以后,最后定格在我脑海里的形象是这样的:雾中的海上有一条双向 12 道的高速公路,上面来来回回跑着大小不一样的水滴状的蒸气样物体。根据速度不同,物体会稍微改变,但是水滴状,也就是流线型是保持不变的,因为最慢的水滴,速度也是非常快的,毕竟是高速公路嘛!
多年以后,除了对当时为什么一定坚持是 12 道我无法解释以外,另外的抽象部分我个人是相当满意的。不过让我遗憾的是,当年我以为最小的水滴是一个类似于“车”的概念;但现在我认识到,那并不仅仅是一个运输的范畴,而应该是一个作为处理信息的最基本单元一般的存在,即是“人”这个概念。一个“人”是作为人类文明的最基础单位而存在的,然而人类文明的进步大部分与人类个体的进化无关,“人”的行为模式一直没有大幅度的改变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经过大脑计算以后得出应该采取的行为,然后下达指令给肌肉。抽象到代码上就是这样:
if (condition)
then action;
这个逻辑抽象让我想起了生物课上逃离食盐的草履虫。当然了,我们的 condition 可以做出更加复杂的布尔运算,action 能使用不同的肌肉组合,这个 if then 逻辑本身也是经过前人和自己千锤百炼后得到的。不过其本质,其实也就是这么一回事吧。
在这个抽象选择中,condition 和 action 依赖于人类进化,而 if then 逻辑依赖于文明进步。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只要一个人的计算能力(condition)和行动能力(action)没有受到严重损害以前,整个选择的最终结果极大的取决于 if then 的逻辑。
让我们来假想一个情景,一个在当时文明中存在的普通的成年男子,对饥饿的不同反应情况。
旧石器时代:
if (饥饿)
then {找昨天吃剩下的兔子,如果没了,出去打兔子};
唐朝:
if (饥饿)
then {print STDOUT “娘子,还有多久能吃上饭哪?饿死啦!\n”};
现在:
if (饥饿)
then {(泡面 || 去麦当劳 || 叫披萨 || 食堂 || 开手机,找附近打折的餐厅)};
能够看的出来,condition 的结果大家都一样,而 action 的不同,是由当时的社会文明情况决定的。唐朝人和现代人都能做出“打兔子”的 action,但逻辑告诉他们这不是最优选择。反之来说,唐朝人不能泡面,不能用手机找餐厅不是因为行动力不足,而是唐朝缺乏现在人类文明的基础,也就衍生不出现代人的逻辑。
而对于 if then 逻辑,同一个文明下的普通人群,大体都是在一个小集合里的,每个人根据当时的情况,选择集合里折中后自认为最适合的一项。对我个人来说,泡面和麦当劳的区别,就是 (还能吃 && 便宜 && 快速省力) 和 (好吃一点 && 贵一点 && 要走点路) 的对比。
好了,说了这么久,貌似还没和标题沾上边。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展示的是,当前的信息世界是怎么样通过对这个选择的影响来左右人们的行为的。
上面说到过,if then 逻辑是社会文明情况和自身体验比较后再重新定义的共同的结果。也就是说,这个逻辑是会随着我们自己知识的增长而变化的。不断获取信息来丰富增强自己的逻辑,是智能生物的最大特征。
这个逻辑的变化,在不同时期的速度是完全不同的,越往现代,变化的速度就越快。旧石器时代在 300 万年前左右开始,新石器时代在 1 万年前开始。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开始进入农业时代,也就是说,在将近 300 万年的时间里,人类对“饥饿”的反应,几乎一直是“打兔子” || “采野果”。极有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一个史前人类花上几天,就从父辈那里获得了一辈子可以学到的理论知识,然后在余生里,一直在对“打兔子”的技术进行提高。是不是让人觉得有一种微妙的幸福感?人类的安全感来自于稳定,而动荡会带来恐惧。很多艺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对原始部落群体的向往,核心就是这一部分:三观恒定不变,生活幸福美满。不过其实打不到兔子的时候是多数吧,十多天就饿死一个人,个把月整个部落全部升天。不然以人类的繁殖速度,300 万年……好了,这个就是题外话了。
以存储打兔子逻辑所需要的容量来看,史前人类只需要猎犬等级的脑子就足够了。一辈子打兔子,也没有逻辑升级。以这个侧面来看,当时的人类是幸福的,因为每个人,在大脑使用方面都是暴发户等级的。杀鸡用牛刀,还是纯金镶钻的牛刀。
从打猎进化到农业应该是毫无痛苦的。靠天吃饭的史前人类无须花费太多的资源来管理农业,只需春播秋收而已。对打猎本身的影响,一个是从随便移动变成定居,一个就是要提防别的部落来偷粮食。然后新教材上市了,增订了一节农业。这时候,需要学习打猎和耕种两项技能,并且从打猎时代转变到农业定居时代也需要逻辑的更新。这时候猎犬的脑子是彻底不够用了,不过那时候杀鸡用的仍然是纯金镶钻的牛刀。
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发现需要学习的逻辑越来越多,不过逻辑的更新周期并不快——虽然是越来越快。到 21 世纪初,每个时代的人类都能拥有一套相对稳定的逻辑。对中国人来说,农业时代的清朝被工业时代的大炮轰开,应该能算是两种划时代逻辑冲突的标志性事件。这个转换的痛苦每个中国人都能有所体会,从 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整个 20 世纪最后 160 年我们都在进行快速的社会变革,也就是逻辑的转化。如今工业化早已完成,中国正在走上信息化社会,已经没有人对以前的逻辑体系恋恋不舍了。100 多年的时间,意味着逻辑转换的时间还是超过1代人的寿命,三观不变的稳定性还是存在的。
随便抽一些工业化时代晚期信息化时代早期的知识库集合里的例子说明一下,为了简化起见,只抽取关于具体产品的例子,避开社会形态,科技理论这种不太好比较的东西。
航天飞机美国的最好;
汽车日本和德国的最好;
家用电器日本的最好;
时装法国的最好;
……
类似的这些知识是我做出“舒适的”最优选择的支撑,因为他们支撑了选择的逻辑。更进一步来说,这些知识在人类社会里的普遍性,是我做出“舒适的”最优选择的支撑。这里的“舒适的”最优选择,代表着一种无须额外思考,按照习惯性的选择。比如说某超市苹果打折,如果我按照一般市场价格在别处购买了苹果,这不是最优选择。但是排除市场波动情况后,我不用进行额外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就能以没有水分的市场价购入苹果,这便是“舒适的”最优选择。也是人类指导行为准则的选择。
知识的普遍性是“舒适的”最优选择的必需条件。设想一下上海的苹果市场价是 10 块,于是我在上海的舒适价格也是 10 块。可是某一天我去北京旅游,想买苹果吃。当我在第一家商店看见苹果标价是 12 块的时候,我认为价格过高。售货员说:“不高啊,都是这价格,你去哪儿都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我可能有如下几个选择:
- 直接以 12 块买下。——这不太正常,除非有急事,不然就是不缺钱。下一次购买仍然会以 10 块为标准。
- 逛逛别的商店,最后确认 12 块是市场价后买下。——浪费了时间和体力,不过购买苹果的逻辑更新了。
- 打电话问我北京的朋友,确认价格后买下。——花费很小,购买苹果的逻辑也得到更新。——只要这朋友说的是真话。
无论哪种情况,最终我购入单价为 12 块的苹果。因此苹果单价的不够普遍,使我不能“舒适的”选择,我需要按照新的信息来更新我的逻辑。在这个过程里,我被迫进行了信息搜集和分析,这是一个不让人舒服的过程。花了100 多年的时间从农业转向工业,与我花了时间精力,把苹果市场价从 10 块调整到 12 块,都是逻辑转换。这种不舒服,就是额外的信息搜集和分析,以及重新建立逻辑的消耗。
准备完毕,终于要到重头戏了。
信息化社会,应该是以 web 发展为标志性事件的。
- web 1.0,把信息数字化以后搬上服务器。想这么干就得需要一个网站。这是个技术活,很难。少数人发布,多数人收看。
- web 2.0,把信息数字化以后搬上服务器。想这么干有个博客就足够了。这是个文学活,挺难。发布的人大大增多了,但是绝对大多数人仍然只是收看。
- Web 3.0,把信息数字化以后搬上服务器。想这么干很容易,社交网络或微博,你还没这么干?对不起,老古董请走开。进入门槛很低,会用电脑就成。每个人都在发布,每个人都在收看。Follow 机制+实时推送造成了人类接受的信息的第一次暴增。Google 的数据库也很大,可是没有推送,所以我从 Google 接受到的信息还是很有限的。
- web 3.0+智能手机,每个人都在无时无刻的发布信息。其实智能手机和 3.0 应该算是同时出现。提供了24 小时/24把模拟信息数字化并且接入服务器的能力。接受的信息在第一次暴增后马上再倍数暴增。
请回想一下买苹果的例子。方法1是广告,方法 2 是 Google,方法 3 是 Twitter / Facebook,就是上面说的web3.0,当然是有智能手机做增强的3.0。t/f一旦 Follow后,只要不取消,推送消息不会停止。懒惰是人的天性,所以t/f类应用这么火。Google一边想着说,人哪有机器靠谱啊,一边玩命的开发 G+。
于是痛苦开始了。我想买件西服。我打开 Google,搜索“怎样买西服”,然后打开首页的链接,其中有爱问知识人,拍拍网,百度经验和百度知道,豆瓣网,个人微博,还有各种服装网。我浏览了这些网页,Follow那个微博用户。最终我在淘宝买了一件西服。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观念数次被颠覆,最终我认识到:原来这么大了,对西服还是一无所知啊。我紧张的重新构建了我的新逻辑,用我在这个过程里搜集到的信息。同时,别的链接关掉就没有了,我 Follow 的微博用户却留下来了。
微博的传播性很强,于是我 Follow 的用户越来越多,随着每天刷博,我的逻辑也在经常更新。于是更新逻辑的小痛苦开始在我的生活里占据了越来越多的部分,涉及范围也越来越广。互相矛盾的微薄也出现的越来越多,所谓的知识的普遍性已经扔到太平洋去了,我的观念一直受到冲击,我的逻辑一直在更新,这种压迫感毫无减退的趋势而且越来越强,可我又没办法摆脱这种信息依赖。不然依靠过时的逻辑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到底要怎么混下去?三观不变的稳定性彻底消失。纯金镶钻的牛刀早就不见了,杀鸡刀斗牛的时代到了。
更新逻辑需要信息搜集和分析。也就是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终端再强劲,始终还是需要由感觉器官来做数字信息到大脑信息的转换,同时大脑也必须进行以脑神经为基础的分析。在本文最初我的信息高速公路模型里,处处都是理想状况。然而现实是,周围高速流动着无穷尽的数据,而我们不是流线型的小水滴,只是被数据洪流冲的东歪西倒的老爷车。在信息处理交换的最后一步上,人类带宽不够,处理器又不够强劲。对不起,但是我的老爷车已经很难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继续跑下去了。至于究竟是带宽还是处理能力是瓶颈,已经不重要了。硬件过时,说到底就是这么一回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