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微软「创新杯」中国区总决赛落幕,冠军是个「AI+机器人」项目
自 2003 年微软「创新杯」首次举办以来,这项面向学生群体的科技大赛,已经来到了第 17 届。2019 微软「创新杯」中国区总决赛也在日前落下帷幕,产生了最终的冠军,中国区冠军将会在明年参加亚洲区总决赛,竞争通往西雅图的名额。
在本届的「创新杯」中国区总决赛上,有全国 838 个参赛团队中过关斩将胜出的 12 支高校队伍,最终来自深圳大学的《轨道交通运营维保检测机器人》项目从这 12 支决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冠军。
回顾这么多年以来的创新杯,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参赛队伍对于趋势科技的理解和把握,从早先的自动化数据化,到后来的应用开发,再到云服务的落地,最近这几年的一个核心关键词,就是 AI。对于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词汇,许多读者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语音助手的层面,不过对于参赛学生而言,他们早已经开始将 AI 应用于各式各样的场景当中。
在 2016 年,我曾跟队去了西雅图报道当年的创新杯全球总决赛,当时中国区的代表队伍是 BoneyCare。
BoneyCare 是一款基于云端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分析技术、表情识别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口吃辅助治疗 app,结合口吃治疗的传统模式进行 “朗读训练”,通过将传统辅助治疗方法以应用方式提供给用户进行训练,并跟踪反馈用户诊断与训练信息,同时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将用户、诊断、训练信息发送云端进行分析,从而推荐给用户个性化的评价和推荐辅助训练方法。
到了今年,中国区冠军《轨道交通运营维保检测机器人》依旧和 AI 发生了非常强的联系,在硬件创业之都深圳,这个项目呈现的形态,则是成熟的机器人。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是地铁)的总里程数已经超过了 5000 公里,尤其是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地铁每天都要运载数百万人次。与之对应的是,2018 年城市轨道交通的维护费用会达到 77.58 亿元。其中就需要各种检测项目,比如:轨道弹条缺损检测,轨道接缝裂纹检测、隧道渗漏水检测等等,其中大部分的检测项目,都需要人工完成。
人工检测带来的问题就是有一定的错检漏检风险,还可能让检测员陷入人身安全风险之中,并且一般地铁轨道的环境都比较恶劣,甲醛、PM2.5、PM10 和噪音污染严重。
这里,两个机器人–轨行机器人和飞行机器人就出场了。
前者主要检测的是轨道,比如扣件弹条缺损、轨道焊缝和道床漫水问题。后者主要检测桥梁磨损裂缝、接触网异物和隧道渗漏水。可以理解为一个管天,一个管地。
其中和人工智能联系最紧密的地方自然就是计算机视觉了,很多断裂和零件缺失,都可以「看」出来。
当然,怎么「看」就要靠大数据和深度学习了。
和许多学生科技竞赛当中的 PPT 型作品不同,这次的中国区冠军,可是实实在在地拿出了可以用的成品出来,并且还带来了不少的专利证书:发明专利有 1 项发证 7 项在审,实用新型专利 5 项发证,软件著作专利 2 项发证,外观专利 1 项发证。
并且机器人还真的在深圳地铁隧道里进行了产品测试,最终的测试结果是单个铁轨缺陷算法识别时间为 0.02 秒,算法识别精度大于 97.8%。
该团队预计,1 台轨检机器人可以替代 7 到 10 名检测工人。嗯,虽然说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会让一部分人失业的观点再次得到验证,但是前面也说到,轨道交通运营维保检测其实是个有人身安全和健康风险的工作,所以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代替人力,未尝不是一件人性化的好事。
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上,微软一直强调「普及人工智能全民化」的理念,致力于把人工智能变成人人触手可及的生产力,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除了冠军队伍之外,本次创新杯中国区比赛中 75% 的作品聚焦人工智能,运用视觉识别、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解决社会方方面面的挑战与难题。例如基于 Azure 的视障人群智能辅助耳机,为抑郁症患者开发的自我交流系统,针对突发事件人群设计的无人机搜救系统等。
微软创新杯的另外一个不同是,微软非常重视这些学生参赛项目的落地,而不是仅仅是希望学生们贡献出优秀的想法。
在赛后,微软还将为获奖团队提供专属导师群,由来自于微软研究院、微软解决方案部门、微软加速器和微软孵化器的导师组成,帮助他们进一步完善商业创意和落地。同时,微软创新生态将向优秀团队成员进一步开放,区域赛优胜队伍可以在当地与微软遍布全国的 21 个孵化器平台对接,获得实习机会、导师指导以及资源支持等后续扶植。
比如本次冠军队伍所在的广东赛区决赛场地就是名为南沙香江独角兽牧场的孵化器,由广州市南沙区政府提供政策配套、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香江集团提供运营管理的科技孵化平台。
上届广州区域赛的的冠军队伍已经注册了公司(卡尔九八)并入驻了独角兽牧场孵化器。
微软早已经意识到 AI 的重要性,也知道 AI 技术不应该被束之高阁,来自于学生们的珍贵创新,也应该用各种资源去帮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