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创意影像这一年,是什么趋势与产品塑造了消费者的选择?

产品

2019-02-12 17:43

2018 年的影像行业非常不平静。在这一年里,逐渐下滑的行业整体销量阻挡不了相机厂商升级技术的大动作,专业相机仍然是摄影爱好者们进阶的必备选择。与此同时,以大疆为首的一些创新影像设备厂商则和手机厂商一起夹击行业大佬,为只有轻量化拍摄需求的消费者打造好设备。

而在消费者这一层面,情况就似乎要简单一点,无论短视频还是 Vlog,都充分展示了当下普通消费者们的内容创作热情。这些小趋势的出现,背后的动力源自于消费级摄影器材创作能力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平台的助推。

创作新设备的出现,以及创新内容传播形式的流行让创新影像不再是专业摄影创作者的专利。在众多大城市年轻人带着自己的 iPhone XS、Osmo Pocket、GoPro Hero 7 回到乡村记录又一年新春佳节之际,我也希望借此文章,从半个从业者的角度对过往一年创意影像趋势的发展作一些简单的点评。

Vlog 制作基础越趋完善,谁都可以是 Vlogger

相信在接下来的春节里,很多人心里都怀揣着拍摄 Vlog 的计划。个中有的人可能会成为未来的 Vlog 大 V,也有的人只不过是想给未来的自己留下一些回忆。虽然「Vlog」这个概念在 YouTube 上早已生根发芽,但对于中国网民而言,Vlog 更多地是和短视频同一时间流行起来的视频形态。

和短视频平台依靠出格内容或者通俗创意抓住广大底层网民的关注,然后逐渐覆盖更高层次的用户群体不同,Vlog 的传播更多依赖高品质刷屏作品。 Casey Neistat 体验阿联酋航空头等舱、flypig 的《朝鲜 95 小时》、王晓光的《平凡料理》都是向互联网大众消费者普及 Vlog 概念的好作品。它们不一定都有着非常精良的制作和拍摄(当然如果有好的设备和精良的剪辑那就更好了),但这些早期知名 Vlog 作品的很多共性都塑造了 Vlog 区别于短视频、传统互联网视频的基本特征:

  1. 主题比较生活化;
  2. 以第一人称为主视角,主角也是摄影师;
  3. 作者本身有足够的表达欲望,可以让视频更显饱满;
  4. 拍摄、剪辑等各方面都注重塑造作品的故事性;
  5. 会使用一些专业的设备进行制作,例如可以流畅剪辑视频的电脑、轻便的微单相机+麦克风、手机稳定器……

虽然「Vlog」一词从来没有严格的行业定义,但 Vlog 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流行程度,还是离不开上述 Vlog 界前辈们给这一内容形态塑造的非正式模板,它们的存在降低了人们创作 Vlog 作品的思维门槛。模仿 Casey Neistat 不能帮我们成为 Vlog 高手,却可以在我们尚未找到个人作品风格的时候快速上手 Vlog 的基本制作流程。

▲ 图片来自:Thomas Heaton

思维门槛降低之后,创作设备成为了 Vlog 快速发展的第二个助推力。顶级的土豪 Vlog 可以使用 BMPCC 4K 来自拍,但对于大多数刚入门的 Vlogger 而言,如果能凑齐外接麦克风、补光灯、手机云台这些「神器」,再外加一台 2018 年的旗舰级智能手机,已经是一套非常出色的装备了。如果你觉得手机的镜头语言比较平庸,还可以在 Insta360 One X、GoPro Hero 7 Black、Osmo Pocket 这些设备中任选其一。而在剪辑方面,VUE、一闪以及影像设备厂商自有的 DJI GO、DJI Mimo、GoPro Quik、Insta360 等 app 的日趋成熟,也让业余创作者们的很多编辑工作可以在随手可得的手机上完成。

曾几何时,专业相机是横亘在创作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一道鸿沟,但在令器材党兴奋的 2018 年间,任何消费者都可以瞬间转型成创作者。当创作者形成了一个体量足够大的群体后,平台的出现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2018 年 9 月份,新浪微博正式亮出了自己笼络 Vlogger 的新招数——微博认证。只要在当时过往 30 天里发布过 4 条以上 Vlog,就有资格申请成为微博认证的 Vlogger,而成为认证 Vlogger 的好处也很直接,那就是可以获得微博的流量倾斜。与此同时,腾讯旗下具有战略意义的短视频平台「Yoo 视频」也开始接触 Vlog 头部作者。

虽然内容创作难度和题材都很不一样,但大多数人的创作激情都会随着播放量、点赞量的上升而同步增长。大 V 作品中刷屏一样的弹幕是吸引更多人投身创作的行动刺针,个人用户可以获得的点赞和分享则是保持创作激情的动力源。

平台在 Vlog 潮流中扮演的角色就是让更多的作品可以被内容消费者看到,而在创作者与消费者形成一定规模之后,又可以通过培养新的大 V、平台收入分成来进一步刺激上下游。如今在微博、B 站这些平台上,我们不仅能看到影视飓风、郭杰瑞的 Vlog 作品,甚至还能一窥明星私生活(当然是他们愿意展示的一面)。

头部 Vlogger 塑造模板,设备帮助把创意变成现实,平台助推用户积极创作,这个链条的最终形成就是 Vlog 之所以能在 2018 年中下旬真正开始往大众化方向发展的催化剂。

Vlog 的未来是否会像短视频、直播一样火爆?不可能。但大众化之后的 Vlog 势必会成为未来中国社交网络中不可忽视的内容表达形式。在缺少 YouTube 这种规模化成熟 UGC 视频内容传播平台的中国市场上,相信还有很多潜在创作者正盼望着一个更具感染力的个人表达模式,而且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中国,「Vlog」一词也会随着创作者创作能力与思维的进化衍生出与欧美国家不一样的定义。

创意摄影设备往大众化方向发展,媳妇终于熬成了婆

有别于定位为主要创作工具的专业级相机,如今很多消费级影像厂商都开始挖掘用户对于视角、创意玩法的新需求,毕竟现在想要跟大厂拼 CMOS、拼镜头群、拼光学防抖已经是完全不可能的任务了。小厂商的优势更多可以体现在对于用户需求的灵活响应能力,以及在小众化创作领域中积累的独特经验。

▲ 索尼很懂相机,但它不一定比小众厂商更懂创作

大疆、GoPro 以及 Insta360 是我们不得不提的三个品牌。

2017 年以前的三剑客,虽然已经在各自的用户群体中树立了还不错的口碑,但产品或多或少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大疆的 Mavic Pro 虽然非常便携,但画质坑爹;GoPro 到了 Hero 6 的时候已经做得挺不错了,但防抖、操作交互还没到尽善尽美的状态;Insta360 是如今市面上仅存的有一定规模的全景相机厂商,可惜画质一直是阻碍它进入更主流用户群体的障碍。

时光迈向 2018 年,三家公司仿佛是约好了一样,发布了让消费者为之一振的一些新产品。

招数最多的还要数巨头大疆。Mavic Air、Mavic 2 系列两款无人机为喜欢航拍的影像创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只需 6399 元,你就可以得到一套能拍 100Mbps 码率 4K 视频,还可以完全使用手势控制跟随自拍的 Mavic Air 全能套装,它的体积不会比一支相机变焦镜头大多少。要是能有一万多的预算,你甚至可以拥有「年轻人第一台真正的哈苏相机」Mavic 2 Pro,别说是 Vlog 或旅拍,就算是出去接接商业单也不是问题。

当然,对于最普遍存在的地面拍摄需求来说,Osmo Pocket 才是 2018 年大疆最具颠覆性的产品。虽然和手机相比,初生的 Osmo Pocket 还有不少小问题,但大疆的成就在于把手持云台相机做得足够小、足够快,而且拍摄性能还惊人地好,更通过简单的接口彻底打通拍摄设备和编辑、分享设备的壁垒。从微博、朋友圈各种晒单图来看,Osmo Pocket 非常好地推动一些消费者迈出「正经」(区别于用手机拍抖音拍朋友圈)拍视频的第一步。

▲ 王晓光开箱 Osmo Pocket,图片来自:YouTube

所以大疆在拥有了制造 1 英寸 CMOS 小型云台相机的能力之后还推出搭载 1/2.3 英寸 CMOS 的 Osmo Pocket 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我个人绝对投赞成一票。Osmo Pocket 的产品定位与主推市场本来就不是那些会纠结于 CMOS 尺寸大小的高级别玩家,相比参数,消费者更关心的是使用这个相机可以拍点什么东西。与其把 6499 元的 1 英寸手持云台相机卖给 10 个摄影老法师,还不如把参数平庸一点,便携性和易用性做到极致的手持云台相机以 2499 元的价格卖给 100 个小白用户。做不做与怎么做,本质上更像是个商业问题,而非技术问题。

说道技术问题,比 Osmo Pocket 早两个月发布的 GoPro Hero 7 Black 也足以靠技术成为今年影像市场的黑马。自两年前的 GoPro Hero 5 开始,GoPro 就在潜心研究收购回来的电子防抖技术,一年之后的 Hero 6 已经在纯手持拍摄中有了不错的表现。今年,GoPro 更是打出了云台级防抖「HyperSmooth」的主打卖点,可见它们对于自身电子防抖的效果已经非常有信心。

▲ 图片来自:iso 1200

除了 HyperSmooth 之外,GoPro Hero 7 Black 的 SuperPhoto、网络直播、定时拍摄、TimeWrap 视频以及出色的配件兼容性都是 GoPro 将「运动相机」这一概念推广至更大众化市场的重要卖点。

GoPro 的产品和公司向来就充满争议,这些争议在 Hero 7 Black 发布之后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客观来说,GoPro 确实不太像是一家会做生意的公司,和 Hero 7 Black 同时发布的 Hero 7 Silver、Hero 7 White 都毫无诚意可言。它们的技术水平作为一家拥有 13 年历史的企业而言也非常有限。但 GoPro 有一点优势是几乎所有竞争对手都比不上的,那就是——会玩儿。这个优势给 GoPro 带来了一帮非常非常忠实的用户,持续给 GoPro 站台、创作出令人惊叹的运动影像作品,使得很多使用 GoPro 拍摄的作品都自带刷屏属性。用户与品牌之间建立的超强情感联系也让 GoPro 的产品开发能够持续与用户需求保持相对的一致。所以 GoPro 在器材党众多的市场上存活的逻辑是非常独特的。

▲ 图片来自:GoPro

且不讨论营收、股价这些商业问题,在用户体验的角度上,GoPro 确实给用户提供了绝大多数相机都做不到的视角优势,也能紧密地围绕让用户「玩得爽」来优化产品。

也许未来的 GoPro 很难再依靠运动相机单一的品类实现持续的增长,但能给用户多一个有趣的选择其实也不错。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思路来理解 Insta360。作为少有的把全景相机做到一定规模和体验的公司,Insta360 今年继续专业级和消费级两手抓。专业级的 Insta360 Pro 2 这里暂且不做过多介绍,我们把重点放在 Insta360 ONE X 上。

▲ 图片来自:The 360 guy

和上一代消费级旗舰 Insta360 ONE 相比,Insta360 ONE 实用性大大提升。全景视频分辨率提高到了 5.7K,意味着可以裁剪出 1080P 的普通视角视频;自带一块调参显示屏提高了单机拍摄的控制体验;新的移动延时摄影功能可以拍摄快慢相间的视频;HDR 视频强化了大光比环境下的拍摄表现……和 GoPro 一样,Insta360 ONE X 的升级项也更多是奔着拍摄体验和创作能力而去的。

我个人最在意的是 Insta360 ONE X 的空中漂移配件(简称「飞镖」)。

▲ 图片来自:Engadget

全景相机在消费级市场的推广其实面临着很多难题:

  1. 画质不好;
  2. 后期处理难度较大;
  3. 全景影像不便于分享;
  4. 售价偏贵;
  5. ……

这些难题综合下来都能概括成一个问题:「有啥东西只有全景相机能干?」纵观 Insta360 以及 GoPro Fusion(是的,GoPro 还有全景相机,只是卖得很一般)在软硬件上所做的不少尝试,都在为说服用户探索全景相机的无限可能性而努力。但是,光有产品网站上各种功能的介绍,不一定特别有利于面向更广阔的市场推广全景相机或是维持现有用户的创作活跃度,只有把创新的软件功能和硬件配件结合在一起,才能让消费者更加直观地理解自家全景相机的趣味性。「飞镖」和「子弹时间」都不是 Insta360 ONE X 用户必备的配件,但它们所承载的「开拓视角」的意义一定是这类消费级创新影像设备开拓新市场必不可少的扩展卖点。

▲ 图片来自:Vaaju

大疆、GoPro 和 Insta360,无论规模大小,它们所身处的本质上都是长尾市场。这个市场肯定养不起 OPPO、vivo 和索尼、佳能,但养活小体量企业个人认为还是绰绰有余的。大疆的成长史就是给无人机、手持云台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进而开拓市场的历史,这也给其他以创新影像设备为主业的企业提供了参考的思路:无论运动相机还是全景相机,都拥有脱离小众走向大众的机遇。有别于传统的影像行业巨头潜心研究技术的打法,影像行业的潮流玩家们更应该以应用场景为业务探索的核心,让用户对「能干什么」产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进而转化为冲动消费的决策。

百花齐放、目标导向的市场才能创造可持续的消费环境

我个人一直秉持一个观点:影像没有绝对的标准。无论我们使用什么相机,只要自己喜欢并且用的顺手,那它就是一台好相机;器材也不应该成为我们创作的束缚,只要能创作出来好看的作品并且不断进步,那就是成功的创作。

但是在 Vlog 逐渐流行,器材水平飞速发展之际,越来越多令人感到奇怪的声音开始出现。

大疆 Osmo Pocket 发布之后,不少科技、影像圈的大 V 们不约而同地参与了一个讨论:「拍摄 Vlog 应该使用什么器材?」如果每一个讨论者都是以平等的姿态来发言,那相信这一波讨论肯定能给很多入门 Vlogger 器材方面的指导。但现实并非那么和平,一些头部 Vlogger 更多地倾向于将自己所使用的设备定义为 Vlog 拍摄的「标准」,从而来否定大疆 Osmo Pocket。

不可否认,超广角镜头、更高品质的麦克风确实有利于我们拍摄更精彩的 Vlog,但是本体售价仅为 2499 元的 Osmo Pocket 本来就是定位于相对入门级用户的拍摄工具,这些用户的创作能力还不一定到了有针对性采购设备的时候,集三轴云台、不错的画质以及极致便携性于一身的 Osmo Pocket 未必就不是入门用户拍摄 Vlog 的好工具。更何况 Vlog 的概念从来就没有权威定义,头部 Vlogger 同为创作者,以一己之言给一种艺术形式下定义并要求别人接受的做法并不可取。

围绕 Osmo Pocket 展开的争论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与一些 GoPro 老玩家交流的体验。和 Osmo Pocket 一样,GoPro 更不完美,但是 GoPro 玩家们对于硬件上的不足显然有更高的接受度。究其原因,能把 GoPro 粉丝们聚集在一起的并非相机,也不是 Vlog,而是它们使用 GoPro 记录的故事。

GoPro 的品牌推广模式挺有意思。即便在中国,它们都很少主动做广告、媒体投放等市场推广(可能是因为没钱吧……),也很少在新品发布期之外特别去宣传产品的性能参数。在 GoPro 官方社交媒体上,我们能看见的更多是富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事实上,GoPro 每年都会花大量的精力向粉丝征集作品,定期评选 GoPro Awards。在 Hero 7 系列发布之后,GoPro 更是针对 Hero 7 用户抛出了百万美元大奖的诱惑。

通过作品与用户互动的模式为 GoPro 积累了很多高质量的用户(至少从树立良好品牌口碑的角度来看确实如此),这也是在如今这个视频叙事形式与拍摄设备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的大环境下,国内一些创新影像设备厂商可以学习的。与其「鼓励」用户天天拿着设备纠结于谁的 4K 60fps 视频码率更高,谁的美颜效果更好,倒不如鼓励用户多分享作品。大众消费者购买一款相机的原因更多来自于他们希望拍摄什么,而不只是因为这台相机参数好,他们就会突然萌生入手的动力。

我一直相信除了传统的无反、单反相机、手机之外,如今的市场需要更多脑洞大开的影像设备,这些设备可以很不完美,因为他们诞生的核心意义是实现那些手机以及专业相机难以完成的拍摄任务。

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间,无人机、全景相机、运动相机这三大领域无一例外都迎来了自诞生以来最具普及潜力的重磅新品,还恰好迎合了 Vlog、短视频等创新叙事形态的潮流。相信如果企业与用户能在开发和使用新产品的过程中逐渐找到更契合产品定位的应用场景,以目标即影像创作为导向进行市场推广,在手机和相机之外购买第三台相机的需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释放。只有当用户和厂商的关注点都放在「创作」这一目标,而非再过多地纠结于什么是 Vlog,谁的参数更好这种表面话题上,创意影像设备才有机会走进更多用户的口袋和背包里。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为投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作者为影像行业市场工作从业者,爱范儿经授权发布,文章为作者观点,不代表爱范儿立场。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