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死后给地球省点事,我想试试这些新的殡葬方式

生活

2019-07-30 10:21

死亡将会有所不同。

当我们死亡之后,我们身体的处理方式,我们的葬礼都将会有更多的选择。

这不是因为我们的思想觉悟上去了,而是因为地不够了,地球快要受不了了。

买 10 万的棺材,睡 10 万的墓地,再影响 10 年的地球

棺木有很多种,5 万、10 万、30 万。

相差这么多啊。

这个是胶合板的,中间的这个镶了金边,两侧还有木雕,最贵的这个是一整块扁柏制成的。

原来是用料和装饰决定价钱。

对,火化时就都一样了,最终都变成了灰。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是由他人决定的。

▲ 图片来自:《入殓师》

这是日本电影《入殓师》的台词。它让我们知道,人身死之后虽然要经过的流程都差不多,但死前的棺木和墓地依旧是不同的。

选棺材、墓地,联系殡仪馆准备火化,在火化前再做最后的告别。在这过程中,墓地钱、棺木钱,每一个都不便宜。

▲ 图片来自:《入殓师》

除了贵,另一个问题可能是这些流程和器具耗费了大量的资源。美国殡葬业每年要砍伐 3000 万板英尺的树木,耗费 9 万吨钢材、160 万吨混凝土、80 万加仑的防腐液。

木材、钢材用于坟墓和棺材的制作,防腐液则让亡者的状态看上去更加平和自然。

防腐液的运用可以让我们与至爱之人更好地道别。但它还是一种致癌物,这种以甲醛为基础的溶液帮助殡葬业对遗体进行保存和消毒,同时也在破坏环境。这些防腐液慎入土壤危害无穷,而使用了防腐液的遗体也需要更久的时间才能被自然的力量所分解。

▲ 电影中美队抬着卡特特工的棺柩,遗体应该就经过了防腐处理. 图片来自:《美国队长 3》

世界卫生组织多年前就将甲醛列为致癌物质。2010 年,甲醛的致癌作用在欧盟也被禁止使用。但在殡葬行业,想要推行这项计划仍不容易。美国殡葬业每年使用的甲醛仍足以填满 8 个奥运会规模的游泳池。欧盟也给了殡葬业特许权,让指令延长三年执行,给殡葬公司寻找可行的替代方案的时间

但想找到和福尔马林效果一样好的替代品还非常难。英国丧葬委员会首席执行官 Jon Levett 认为防腐液提供了唯一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今天它依然是英国家庭在葬礼上的常见选择。「(防腐液)可以延缓遗体情况的进一步,让亡者保持和平常一样的样子。它的存在让死亡和葬礼之间的时间差距越来越大,现在通常是两到三周。」

▲ 图片来源:funeralguide

如果说让遗体保持好状态就已经不是一件「环境友好」的事了,那火葬则完全是一个「环境恐怖」故事。遗体焚化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有二𫫇英、盐酸、二氧化硫、二氧化碳……而火化遗体也需要不少的能量,火化一具遗体的能量可以支持一辆汽车行驶 4800 英里(7725 公里)。

在此之外,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地不够用了。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每年大约会有 50 万人死亡。五年内,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将没有任何空余墓地。

未来十年,全世界也将有 5 亿人会走向死亡。我们不能再把他们的棺材塞进土里了,属于他们的栖息之地已经不够了。需要安葬的遗体在增加,空余的墓地在减少,紧俏的墓地价格也水涨船高,甚至还有人专门「炒墓」。古来就有人「卖身葬父」,而今天我们做房奴之外可能也需要做「墓奴」。

▲  图片来自:Unsplash

从古至今,地球大概承载了 1070 亿个人类。我们不知道在地球生存、死亡的人中有多少选择了土葬或火葬。但即使只有 10% 的人被埋在地下的水泥坟墓、楠木棺材里,地球依然每年都要接受大量被包裹着的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毒垃圾」埋在地下。

你的骨灰,能不能不入土

地不够了,那我们的骨灰能不能放到其它地方妥当安置呢?

各种影视作品早就告诉了我骨灰的多种去处。

《非诚勿扰 2》中的李香山自杀后不想人挤人,于是骨灰在放在家里的花盆里。

▲ 图片来自:《非诚勿扰 2》

《三傻大闹宝莱坞》中顶替他人学位的富家公子想把父亲的骨灰撒进圣河,在主角两个朋友要将父亲骨灰倒入厕所的威胁下才说出了真相。

▲ 图片来自:《三傻大闹宝莱坞》

《步步惊心》中的若曦不想在黑漆漆的地里被虫子咬,于是选择在有风的日子飘散在天地间。

▲ 图片来自:《步步惊心》

要是不想在死后还在地球飘荡?现在也有公司推出了太空殡葬方案。

一个月前,SpaceX 发射了第三枚猎鹰重型火箭,将 24 颗卫星送入了轨道。其中一颗卫星携带了 152 个装有亡者骨灰的金属胶囊,将进入既定的太空轨道。这个「死亡航行」的形成价格是 5000 美元,游客有星际迷航的演员、工程师、作家、太空狂热分子……

这些金属胶囊也有自己专属的铭文,这就像墓碑的碑文一样。有的碑文记录了乘客的梦想:「伸手去摘星星。」有的碑文写着对自己有意义的话「永远的太空卡车。」还有一对已故夫妇刻下了浪漫的「他们一起起飞。」

对于这些人的亲人而言,抬头望天,是真的能看到自己至爱之人的栖息之地。

▲ Celestisv 胶囊将承载 152 个不同的人的骨灰进入太空.

除了骨灰换一个地方飘荡,骨灰还能换一种方式存在,比如钻石、首饰、珊瑚礁、肥料。

将骨灰混合和礁球混凝土混合,在海里帮助正严重退化的珊瑚礁,这是一个潜在的选择。与骨灰混合的混凝土有专门的配方,作为一种完美的介质,它可以让微生物在其中栖息、挖洞、成熟。

这样的珊瑚礁几乎是一个永恒且有利于环境的设计方案。它就在海底,几乎不可能移动,还会成为海洋中微小生命的栖息之地。选用这种方法进行埋葬的 Carleton Glen Palmer 就表示:「没什么比死后周围的一切有更好的事发生更棒的了,只要确保那个地方有很多红鲷鱼和石斑鱼就好。」

▲ 骨灰混合的珊瑚礁

如果说变成永恒的珊瑚礁利于海洋环境,那么做成肥料则是利于土壤。把骨灰放到生物瓮中,埋葬后树木可以发芽,或者将处理过的骨灰快速堆肥,帮助农作物的成长。

2019 年 5 月,华盛顿成为第一个批准堆肥替代掩埋或火化遗骸的地区。

当时有人朝州议员写信表达他们的反对,认为这种方法不体面且缺乏尊重。但华盛顿州的州议员看来,这个过程将会是尊重的,且相较传统殉葬方式会有更强的情感联结。

▲ 堆肥处理设施.

事实上,只要自己能够接受,那么做何种选择都是可行的。

将骨灰锻造成钻石也是一个好办法的,毕竟碳是人体中第二丰富的原子元素,钻石则由结晶碳制成。近年来,已经有研究人员在改进实验室中种植钻石的方法。

取 5 到 6 磅的亡者骨灰即可制造一块色彩斑斓的钻石。如果想要将亲人的骨灰制成钻石,那么低温火化会更好,因为它确保了更多碳的残留。

▲ Algordanza 纪念钻石,由动物骨灰制成.

钻石本身即代表永恒,而钻石制成的首饰也能陪伴在亲人身边。在知道这个处理方式后,我直接和母亲讨论了能否将这个作为未来处理她骨灰的一种方式。她觉得可以,在她看来,死亡就不会再有感知,做成钻石更好,永恒,被人所喜爱。

但我的朋友对此反倒抱有怀疑。他们觉得这充满了不确定性,「弄丢你不心疼吗?」「只有你会珍惜,你的孩子估计也不会珍惜。」

极冷送行,碱性水解,我们还有更多选择

但不管怎么处理,我们都需要将亡者的遗体先变成骨灰才能去选择将它做成钻石还是珊瑚礁。火化需要耗费的能量过大应该怎么办呢?冰葬和碱性水解就是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

加拿大爱斯基摩人中的辽沙格兰人在亲属死了之后,会进行传统的「冰葬」。气候严寒,冰雪长年不化的地方是一个天然的坟洞,遗体也不会腐烂。甚至有的辽沙格兰人在迁居时,还会将亲属的尸体凿出来带走。

▲ 图片来自:Kickstarter

但今天的冰葬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殉葬方式,不保存遗体,直接将遗体变为骨灰。

瑞典生物学家 Susanne Wiigh-Mäsak 发明的方法就是把人冰冻后直接「震碎」。遗体会被放到一个封闭的、自动化的设备中。这个设备将会创造零下 200 摄氏度的低温,在这个环境中,人身体中的水分会被彻底冷冻,干燥易碎。随后设备将会进行短暂的机械振动,遗体在这过程中将转变为一袋粉末。

这个直接的冰葬方式也可以称为「极冷送行」。不需要燃料,直接将遗体转化为骨灰似乎很美好,但这种方式依旧不容易。冰葬创始人和丈夫在本世纪初就开始进行尝试,但这种尝试目前还没什么成功的曙光。

这种冰葬方式的主要问题在于将遗体摇为灰尘前,能将其冰冻并干燥的设备尚未找到。

如果说冰葬还是一个暂未落地的殡葬项目,那碱性水解遗体的方法已经在澳大利亚和美国七个州获得了许可

我们是通过水来生的,主要由水组成,经常在水中受洗,所以为什么不能在水中离开?

Eric Bester 是一位通过碱性水解来处理遗体的殡葬业从业者。在他看来,水化遗体是殡葬行业近些年来最为先进的技术。将遗体放进一个金属圆筒里,然后开始碱性水解,热水和碱性溶液将会溶解身体,直到所有的组织都被溶解。

Bester 认为这是一个温和的过程,水化葬法可以保持骨骼的完整。只剩下易碎的骨头,而这些骨头会被晒干再处理为骨灰。这种方式处理的骨灰颜色较浅,没有因灼烧而产生的碳变色,这些骨骼矿物质也可以很好地保存在骨灰盒中。

▲ 碱性水解

打破传统,殉葬行业有了更多样化的选择。一位选择推广新型殉葬方案的从业者表示「如果家人知道遗体在密封容器中腐烂是如何分解的,他们会想要更简单的东西。」

但最重要的还是告别,处理至爱之人的遗体,是让我们真实接受死亡的一部分。

▲ 为纪念早逝的女儿,父母为其定制了 iPhone 墓碑. 图片来自:AppleInsider

殡葬师 Caitlin Doughty 在《好好告别》一书中写道:

尸体不需要你的惦记,事实上它什么都不需要,能躺在土里默默烂掉就很欣慰了。需要尸体的是你。只有看到尸体,你才知道这个人死了,退出了生命的游戏;只有看到尸体,你才能看清自己,知道自己也有那一天。

有所见才能有所悟,这就是智慧的开端。

题图来自《入殓师》。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