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Bose 700 消噪耳机体验:和索尼对比后,我才感受到 Bose 的进步

评测

2019-07-26 12:40

今年 5 月,Bose 正式发布了新一代降噪耳机 Nosie Canceling Headphone 700 头戴式无线消噪耳机,售价为 2999 元。

全新的外观设计为用户带来不一样的佩戴感,耳机的操控交互也出现了一些变化。Bose 也在这款新耳机中加入了 10 级可调节消噪功能,降噪效果也获得明显提升。

不管你手持的是 QC35 还是 QC35 II,Bose 700 消噪耳机都是值得你购买升级的降噪耳机。

和对手 WH-1000XM3 比起来,Bose 700 也展现出一定的竞争力。这次 Bose 换上了一对高质量发声单元,提升降噪效果的同时也保证了声音输出,综合表现力也达到了 WH-1000XM3 的水平。

如果你让我在对比之前下一个简单的结论,那应该是:

Bose 700 消噪耳机是一款综合表现很强的降噪耳机。它告别了 QC 系列的偏科状态,降噪比之前更干净、更细腻的同时,声音表现也进步了不少,是非常值得 iOS 用户和 Bose 粉丝购买的降噪耳机。

亮眼的新造型,佩戴还是有压头

不可否认,Bose 在 Bose 700 消噪耳机中用上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新设计。

他们放弃了传统头梁的连接造型,将耳机的伸缩结构做金属圆柱的设计。Bose 在耳机表面增添了滑槽,用户可以通过这结构调整耳罩的位置,从而调整做出最佳的佩戴模式。

和传统伸缩结构比起来,Bose 700 的造型多了几分未来感。

和我们手上的黑色版比起来,银色版 Bose 700 搭配这个造型能够展示出更强的金属质感,整个设计的未来感也会比黑色版更高。

虽然,这种圆柱式滑动结构会比 QC 35 II 和 WH-1000XM3 那种传统的设计更有新意,但用起来还是会有它不方便的地方。

首先,Bose 700 没有折叠结构这样耳机就不能以体积更小的折叠模式收纳,整个耳机放到包里面也很占空间。相比之下,有折叠的 WH-1000XM3 和 QC35 II 就会方便很多不管是双肩背包还是单肩挂包,这两款旧品收纳起来都要比 Bose 700 方便不少。

Bose 700 省略了折叠结构的同时,新的转轴设计也限制了耳罩的旋转方向,它只允许耳罩往外翻。用户如果想让耳罩向内的话,就只能将耳机取出再反向佩戴。比起直接能将耳罩转向内侧的 WH-1000XM3,Bose 700 确实也要麻烦一点。

不过这只是个人习惯和偏好等的问题

而对于作者我这种脖子比较粗的胖子,这两种形式挂在脖子上其实还是不舒服。不管是 Bose 700 还是 WH-1000XM3 的延伸结构都不够长,不能为耳罩腾出足够的空间。所以,每次用完耳机,我只好让它留在头上,又或者乖乖地把它放回包里面去。

Bose 700

索尼 WH-1000XM3

佩戴方面,Bose 700 和 WH-1000XM3 的表现都差不多。两款耳机的佩戴密封性都很强,带上去之后就能遮蔽一部分噪音,大概也有接近半档降噪的效果。

比较起来,Bose 700 的耳罩弹性会强一点,而索尼则把 WH-1000XM3 的耳罩调整得更加松软一点。两者佩戴起来都很舒服,阻隔噪音的能力都还可以,并没有太大的差距。怎么去选择,主要还是看佩戴者对于耳罩材质的偏好。

Bose 700

索尼 WH-1000XM3

头梁方面, Bose 700 的材质更有弹性,带上后会有更强的缓冲感,来自顶梁的压力也会比 WH-1000XM3 要少一些,戴起来更舒服。

但是,这次两款用上了收窄了的头梁,这种头梁对于我这种头部尺寸比较大的佩戴者,还是不那么友好。

虽然头梁上的皮质带能够延缓压力的影响,但受力点还是会集中在头上的两点,戴久了还是有点不舒服。

就佩戴感觉来说,Bose 700 和 WH-1000XM3 的差异其实不算太大。

两款耳机的设计思路相似,耳机的物理遮噪效果也相同。两者差异,其实体现在耳罩、头梁衬垫的材质上。

Bose 选用了容易清洁和更具弹性的蛋白质皮革,索尼则采用更松软的传统皮质,两种材质提供的感受都各有特点,这里很难评出个高低。

如果有用户在材质上纠结,那建议先去体验一下再选择。

快捷用按键,微调靠手机

Bose 这次大幅减少了按键数量,原本放在 QC 35 II 上的 5 个实体按键,到了 Bose 700 上就只剩下三个。

和索尼比起来,Bose 700 也就少了一个「捂住耳朵进入环境声模式」的操作而已,其他都一样。

和 WH-1000XM3 一样,Bose 将所有播放控制操作都做到触控操作上。除此之外,Bose 700 的触控手势跟 WH-1000XM3 非常相似,是索尼最常用的那套触控模式。大部分用户在不看说明书的情况下也能快速上手,用起来还是很方便的。

不过,受限于新的转轴结构,Bose 700 的操控区域只有耳机表面的一半,支持触控的面积比 WH-1000XM3 小很多。还好 Bose 700 的触控响应很灵敏,Bose 也做好了优化,很少会出现误触的现象,触控体验还不错。

要是 Bose 700 两侧都能支持这种流畅、高响应的触控操作,那使用体验会更好。现在 Bose 只把触控功能限制在右边耳机的前半侧位置上,有些时候还是不那么方便。

银色版 Bose 700

将播放操控整合到操控后,Bose 将降噪调节、智能语音助手呼出和电源 / 蓝牙模式这三组功能都分别放在三个不同的按键中。开关/ 蓝牙和智能助手的功能都相对简单,所以我们将重点放在降噪调节按键上。

Bose 700 支持 0-10 档的 11 级降噪调节,但降噪调节的实体按键仅支持三档调节。用户可以通过 Bose 音乐这个手机 app,从 0-10 档降噪设定中设置到实体按键的预设记录中。

设置完成后,用户就能够通过按键快速在三个预设档中切换,进行快捷降噪调节来适应环境。比起只有「降噪、环境声模式、关闭降噪」的索尼 WH-1000XM3,Bose 700 还是要灵活不少。

但如果要实现 0-10 档的完整调节,用户还是要回到手机 app 中操作。

Bose 这次适配 Bose 700 的「Bose 音乐」,也是一个简单的耳机控制应用。这应用虽然叫「Bose 音乐」,但它并不能控制音乐播放。

应用内部只有显示耳机状态和软件更新、0-10 级降噪调节、音量调节和耳机降噪预设这三项功能,用户可以在应用中查看耳机连接过的其他设备,也可以手机上切换耳机的播放源。

基本上,Bose 音乐满足了用户大部分的基础操控需求。用户想要快捷操作的话可以在耳机上用按键来调整,如果想更细致地调整降噪级别也可以通过手机应用来操控。

微软 Surface Headphone

不过,如果 Bose 能够将 11 级降噪调节功能整合到耳机上,它也能像 Surface Headphone 那样调整的话,用起来应该会更方便。

Bose 比起来,索尼推出的耳机控制应用 Headphones Connect 就复杂很多。

除了基础的降噪调节和播放控制,索尼还将耳机的连接模式调节和耳机均衡器也整合到应用里面。用户可以通过应用来调整耳机的声音表现,也可以透过应用激活耳机的 SENSE ENGINE 功能,让耳机拥有适应环境调整降噪效果的能力。

Bose 700 的操控设计是以简单为主。Bose 只把最简单、最常用的功能开放给用户,希望用户可以透过触控、app 和这三个简单的按键就能快速操控耳机,减少麻烦。

和 Bose 对比,索尼采用完全相反的思路。索尼希望将所有功能开放给用户,就算是连接模式、耳机声音均衡器等操作都希望留给用户选择。

对于熟悉音频和耳机的用户,这样的设计确实为他们带来不少可玩性和自由度。但如果你只是想调个降噪模式,简单设置个声音的话,那 Headphones Connect 提供的其他功能意义对你来说也不大。

Bose 要做的不是降噪,是消噪

降噪,是 Bose 700 最核心的卖点。和 QC 35 II 比起来,Bose 700 的降噪效果提升很明显。

左:WH-1000XM3;右:Bose 700

带上耳机之后,Bose 700 的机身能够阻隔一部分噪音。降噪功能开启后,Bose 700 会有一个简单的过渡效果,让用户慢慢进入到降噪状态中。

标准的 5 级降噪能够满足需求,在办公室环境中也能够阻隔一部分敲击键盘的声音。风机产生的噪音也有所减弱,但还不能达到完全安静的状态。

5 级降噪模式下的 Bose 700 和打开降噪功能的 WH-1000XM3 比起来,此时的 Bose 700 的降噪表现还是有些差距。

但在底噪控制的层面上,Bose 700 此时也能将底噪影响调到最低,降噪的干净程度还是要比 WH-1000XM3 要高一点。

当 Bose 700 打开 10 级降噪时,佩戴者基本上不能听到外界的风机噪音,机械键盘和人声的影响也被压到最低。再加上自身已经做好有效的底噪控制,Bose 700 打开 10 级降噪之后的表现还是要比索尼 WH-1000XM3 要好一点。

两种在降噪强度上的差异不大,Bose 的 10 级降噪也只是比 WH-1000XM3 强一点点而已。但 Bose 700 的降噪环境更干净,底噪影响也比 WH-1000XM3 要小,所以用户才会感觉 Bose 700 拥有更强的降噪效果。

Bose 700 的 10 级降噪表现不错,也真正达到了消除噪音的目标。

只是,太强的降噪效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适应。佩戴久了,Bose 700 会产生更强的疲劳感,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用户将 Bose 700 的降噪模式调整到 7-8 其实就足够了。

索尼 SENSE ENGINE 技术

相反,索尼可以通过 SENSE ENGINE 技术,让 WH-1000XM3 根据环境调整降噪效果这样用户在不同的环境中也能获取自然的降噪效果。要是索尼能够提升底噪的控制能力,让整个降噪环境变得再干净一点的话,那体验会更好。

虽然,这个底噪影响很小,在音乐播放的状态下也不会对听感造成影响。但在只开降噪的模式下,WH-1000XM3 的干净程度还是要比 Bose 700 低一点。

要是再提升一点,配合 SENSE ENGINE 就有更自然和干净的降噪环境。

声音表现全面提升,连上手机就很好听

在官方宣传中,Bose 并没有提到太多跟声音相关的升级点。

连接支持方面,Bose 700 和 QC 35 II 一样都只支持 SBC 和 AAC 两种无线传输编码,要应付 iOS 设备已经能满足需求了。

但如果要应付最新的 Android 设备以及像 WALKMAN、Astell Kern 这一类播放器的话,支持 LDAC、aptX HD 等更多高规格传输编码的 WH-1000XM3 就更有优势。

除此之外,Bose 没有强调太多跟声音相关的技术点。

Bose 700 依旧搭载了 Bose 最常用的动态 EQ 音质技术,耳机的调音也符合 Bose Sound 的标准,突出低频表现的同时也保证了清晰度,给用户一个均衡的听感表现。

为了展示 Bose 700 和 WH-1000XM3 在不同模式下的听感差异,我们在对比时也选用了 iPhone 和 NW-ZX300A 两款设备。

iPhone 连接是看的是两款耳机在 AAC 模式下的表现,而 NW-ZX300A 看的则是在高规格文件和高质量传输模式下,Bose 700 和 WH-1000XM3 之间的差距:

▲ 歌手:许廷铿 | 专辑:《Watermark》| 流媒体服务:Apple Music | 高质量串流:开 | 设备:iPhone 8 Plus

歌手:林奕匡 | 专辑:《My Tastes of Life》| 流媒体服务:Apple Music | 高质量串流:开 | 设备:iPhone 8 Plus

Bose 700 的声音会比 QC35 II 饱满,QC35 II 那稍稍偏冷的声音倾向也被纠正过来,三频表现也比之前均衡不少,声音也比之前更加扎实。

当然,WH-1000XM3 也能够保证声音的厚度,声音的细节还是要比 Bose 700 突出一点。像鼓点等敲击低频,WH-1000XM3 的力度会比 Bose 700 大。

索尼这次还特意加强了低频表现,所以在处理环境低频时,WH-1000XM3 反而要比强调低音表现的 Bose 700 突出。

但在 AAC 模式下,WH-1000XM3 还是会有一些明显的粗糙感。相反,Bose 700 的处理效果会比 WH-1000XM3 好。

即便索尼打开了 DSEE HX,WH-1000XM3 的处理效果也没有 Bose 700 干净,粗糙感还在。

人声方面,WH-1000XM3 的细节感比 Bose 700 突出,人声的位置处理也要比 Bose 700 好。但 Bose 700 的表现也不差,人声虽然没有 WH-1000XM3 突出,但处理做得还不错,还原自然且不会有生硬的干涩感,这样的效果也很适合流行乐。

歌手:林奕匡 | 专辑:《Songs of Love》| 格式:24bit 48kHz Hi-Res FLAC | 设备:NW-ZX300A

歌手:许廷铿 | 专辑:《Miraculous Journey》| 格式:24bit 48kHz Hi-Res FLAC | 设备:NW-ZX300A

转换到高规格音源和高品质传输模式之后,WH-1000XM3 的优势就被放大了。

受限在 SBC 模式上的 Bose 700 未能还原出 AAC 模式下的好表现,信息量不足让整体表现变得粗糙。虽然落差感不算太大,Bose 700 的表现也比 QC35 II 要成熟不少,但跟 WH-1000XM3 比起来还是有明显的差距。

换上 Hi-Res Audio,并改用 LDAC 连接的 WH-1000XM3,才能解放完全的播放能力。切换到这个模式后,你会感受到 WH-1000XM3 在处理方面的细腻,这个部分不会有声音的混杂感,很纯很干净。

歌曲中的停顿确实能够听出 WH-1000XM3 的功力,在高信息量的基础下,WH-1000XM3 确实能展示出比 Bose 700 突出的细节感,声音的细腻程度和完成度都也比 Bose 700 高。

所以,如果你常用的是 WALKMAN 等支持高规格传输的播放器,又或者是支持 LDAC 等高规格蓝牙传输编码的 Android 手机,选择 WH-1000XM3 能够保证听感;

但如果你的主力播放设备是 iOS 手机的话,那在 AAC 模式下表现更好的 Bose 700,才是适合你的选择。

实力更强,压力更大

经过一轮体验和对比之后,我们能从 Bose 700 身上看到 Bose 的进步。

和 Bose QC 35 II 比起来,Bose 700 拥有更强的降噪效果,用户也自由地调整降噪效果,让降噪体验变得更细腻和人性化。

与此同时,Bose 也增强了 Bose 700 的降噪处理能力,降低了底噪对整个降噪效果的影响。它终于可以取代 QC 35 II,和降噪增强了 4 倍的 WH-1000XM3 比个高低。而且,Bose 700 在降噪上确实要比 WH-1000XM3 再好一点,真正实现消除噪音的目标。

要是 Bose 未来能优化一下 10 级降噪下的体验,降低降噪对耳朵的压力,那 Bose 700 的体验则能更完美。

声音方面,Bose 这次提升了 Bose 700 的单元质量,让 Bose 700 在 AAC 模式下也能输出更好的声音,也让它在声学表现上,也拥有足够的实力和索尼 WH-1000XM3 对比。

虽然,它在声音规格和传输质量等方面和索尼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但要应付只用流媒体来听歌的普通手机用户已经足够了。

不管怎么说,Bose 700 都是一款综合实力很强的无线降噪耳机。如果你是使用流媒体的 iOS 用户,那 Bose 700 会是一个比 WH-1000XM3 合适的选择。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Bose 700 的发布还是迟了一些。眼看着 WH-1000XM3 也即将进入更新期,它将要承受的压力比 Bose QC35 II 还要多一些。

要是 Bose 还要用 Bose 700 来打两代 WH-1000X 的话,那索尼和 Bose 最后谁胜谁负,也很难说。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