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后的网上冲浪故事,都藏在他们的手机里 | 中老年内容观察(下)
本文来自公众号新榜(ID:newrankcn),作者颜椿颖,爱范儿经授权发布
「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在手机上看什么?」
我在朋友圈和几个微信群提出这个问题,多数人的回答都是「谣言、鸡汤、震惊体」。
但在《谁在为老年人做内容?我们采访了三家公司 | 中老年内容观察(上)》一文中,我们采访了三家做老年人内容和服务的公司后发现,老年人的爱好广到我们难以想象,自驾游、朗诵、声乐、模特……退休后,他们有更多精力关注自己的爱好并为其付费,但我们很少有人关注到这一点。
正如这篇文章下的一条留言:
(老年人)这个群体老被忽视,慢慢50岁以上退休用户玩手机也玩得溜了,对他们的线上市场也会慢慢成熟,没必要把人群和兴趣彻底分开。
我们的长辈都在手机里看什么?他们有什么被我们忽略的内容需求?
为此,我们采访了3位退休阿姨。她们既是内容创作者,也是内容消费者。对于这个年龄段用户的需求,她们可能有更多感知和发言权。
52岁的胡桃是「乐退族」的线下模特课程导师和线上课讲师,关注了171个公众号,却几乎不点开,原因是,太忙。朋友圈三天可见,一年没有再发过新内容,讨厌微信群berber响,早早全都屏蔽。但她在今日头条和喜马拉雅买了几门课,时事解读、健康相关或模特相关,100元以下,「反正也不贵」。她还是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的付费会员,因为上模特课程有相关需要,开通了爱奇艺会员,自动续费,「虽然有时候也用不上」。
56岁的阮雅青是短视频节目《北京大妈有话说》的节目主持人之一,每天至少发2条朋友圈,通常来自「北京大妈有话说」公众号,既有自己录制的节目,也有关心的政策、健康等内容。习惯了走在大街上被观众认出来,从一开始认为录节目是「吃饱了没事干出去打个饱嗝」,到现在觉得要更认真录,对得起观众的期待,「因为说出了中老年自己的声音」。
64岁的刘和平是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院长,因为时间有限,所以每天集中早晚看公众号,还会把优质内容存到电脑上备份。关注了20多个公众号,一类是餐厅、银行等生活服务类公众号,一类是翻译圈的公众号。获取信息的方式依然以书本为主,因为「习惯了」,也会从今日头条上获取信息,比较关心养生和时事。2年前看到微信公众号的能量,在学院老师的协助下开了自己的公众号,每周写作输出。
他们不一定是的典型中老年用户,但至少是多样化用户的其中一个。
拒绝发朋友圈的中老年模特导师
胡桃
52岁
模特导师
退休前职业为某医院文职工作者
我很久没发过朋友圈了,一年前就设置了三天可见,没意思。没必要让人知道我做这些事(模特培训),毕竟不是一般人从事的工作,我怕人觉得你在显摆。微信群我也不怎么看,讨厌它「berber响」,全都设置了免打扰,只和个人聊天。一天玩手机1小时左右。
养生的内容我是不太关注的,可能得再老一点才会主动去看。我爸经常给我发养生内容的链接,看到了,回一个表情,也不点开。人家给你发了,你得表示下对吧。
我关注了171个公众号,都是好久以前关注的,很偶尔才点开看,主要都刷今日头条,有时候坐车就看看、讲时事、金融什么的,这些咱都都得知道对吧。头条号上信息量很大,什么都有,可以获得知识,也会给你做推荐,而且是我主动去看的,公众号和群消息就需要筛选。
头条号上面的视频很讨厌,一个节目截取5分钟片段,啥事儿都讲一半,吊胃口,我想看完呢,也不知道去哪儿看。现在习惯了,你爱讲不讲。
我在头条上买过几门课,比如模特穿搭、治疗胃痛反酸等等,这些都属于实用型,有需要就买,100以内,又不贵,但也没什么时间看。有的收费课,今天第一节免费,我就看第一节,下次第三节免费,我再看第三节,没必要啥课都买了。
我在喜马拉雅上买过复旦陈果老师的课,讲如何对待生活的,很有用,蜻蜓上也买过,但不知道为什么,找不到了。以前听书听得多,现在一忙就听得少了。都是睡前听,《晓说》或者局座的节目,没声音睡不着,睡着也不关,等醒了又继续听。
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我也是会员,因为上模特培训课,这些都是必要的。爱奇艺是自动续费,虽然也不是每天用,但是懒得取消了。
我不看淘宝直播,有时候不小心点到,就看一下吧,但也不知道怎么买。现在都没在直播上买过东西,还是京东、淘宝、拼多多,三家比比价。购物相关特别多,一个月能网购好几千。
微视、抖音都有,但也只是偶尔刷一刷抖音,不常用。
2017年春季,我录了模特课程。当时刚退休,退休前也一直在做模特老师,参加新丝路比赛得过一些奖项,所以乐退族托人联系我来录一个课程。
那会儿都不知道什么是知识付费呢,模特相关的更是没有,所以全靠自己摸。照着以前的教学经验自己写教材,乐退族课程组会帮我细分每个版块,比如把我写的造型板块划分成眼神、体态等等。花了一个多月写完,后续就不负责了,收入是分成方式。
这门课是199元20节,总共卖出1600多份,上过我线下课的人几乎都会买,她们可以反复复习嘛。而且,这种形式也会让我不断进步,在其它平台上看别的老师怎么讲,再听学员的反馈,可以把线下课做得更好。
当模特老师其实是年轻时候的梦想,1米76的身高在这里,但在80年代,父母比较保守,不同意,所以放弃了。现在有时间了,又做回老师。现在的工资是原来的2倍左右。
这几年上模特课程的学员挺多的,有人有模特的梦想,也有的只是想有模特的身姿或感觉。现在谁都有机会秀一下啦,还有机会上台,内心的释放跟原来就不一样了。
退休后的网红人生
阮雅青
56岁
北京大妈有话说主持人
退休前职业为幼儿老师
我现在走大街上经常被认出来,你说人为啥尊称你一声「北京大妈」呀,不就是因为这个节目嘛,因为我们说的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否则,你一老太婆走大街上,谁搭理你,没准儿还得笑话你,「一白毛老太太」。
我们这些话放家里说会被嫌弃,「瞎叨叨什么呀」,尤其是小孩。比如你说,「这猪肉怎么又涨价了」,肯定有人说了,「涨你就不吃了?说半天它就不涨了?」后边准有话噎你。节目用更优秀的文字,把大家在家里瞎叨叨的事情说出来,大伙儿一听,确实是这么回事。
大家关心的节目才能吸引人啊,不关心的谁看呢。有人也会觉得,好多话你想说说不出来的,北京大妈帮你说了,而且它(推文)还有文字,所以也能看下去。
早两年大家知道北京大妈可能是从北京电视台看到的,现在几乎就是手机微信上来回转发了。我自己是在北京大妈官方粉丝群里的,那里边可热闹了,我信息都回不过来。群里会说些家长里短的,编辑就会从里面了解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都关心什么。
不过我的微信都关了添加方式,好多不认识的人来加你,不加不礼貌,加了又不知道是谁。
我关注了35个公众号,经常删,当时有兴趣的会关注,过几天没啥意思就删了。
现在每天起码发2条朋友圈,北京大妈有话说和北京大妈爱健康。今日头条会天天看,一般没事儿了就躺着看会儿,大概会花3小时,看看公众号、微信群,刷刷今日头条,这一天看手机的时间挺长的。
也刷抖音,但是不多,发发手指操,家里的小孙子什么的。当时是好多广告带过来的,看着新鲜好玩就下了试试。
我买东西都在淘宝和京东,不太上拼多多。通过糖豆学院买过一个3000多元的写作绘画私教课,朋友圈看人发,我一看,哎我也没啥事儿,就买了。微信上从来没买过什么东西,好像在公众号上购买的机会不多似的,一买东西还是直接上淘宝。
有段时间用微博,跟人争论,一天花两三小时去看,站在崔老师(崔永元)的角度说过一些话,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还有人攻击我。有时间就上去看,瞅着说话不靠谱的也给他两句。但是没往心里去,一点儿也不生气。你要是跟混人生气,那是自己缺心眼,跟怂人生气,那叫欺负人。后来实在太浪费精力,也就不上微博了。
现在的信息挺广的,也不缺什么别的信息了,想看什么,想学什么,上百度一搜就有。
我录这个节目两三年了,第一次就是在一个画展活动上知道的,那时候想,这栏目说的就是咱老百姓自己的事儿,我要是能来多好。没想到心想事成了。
第一期录独生子女的养老问题,我不记得(节目)最后上没上,就特紧张。去的路上车程晃动,加上紧张,到了地点又拉又吐,还要对着一个冷冰冰的机器说话。第二次就好很多。
其实当时只是想,「我吃饱了没事出去打个饱嗝」,所以没太当回事。3个月后慢慢有人认出你了,这才觉得是一份责任,得好好说。
不然我这小体格,没干什么优秀的事情,可承受不起人家的问候。
让新媒体为我所用的翻译圈KOL
刘和平
64岁
大学教授
我两年前就开了微信公众号「译坊」。
要退休了,闲下来以后可能不会多写论文,但有一些想法和过去的经验、体会,以及一些想讨论的问题,我想利用这个平台和感兴趣的人沟通,所以就开了。现在几乎是周更,多数是原创,每次都要花至少2个小时来写。
我关注了20多个公众号,一般是生活服务类的,比如银行、餐厅、加油站,另外一半就是翻译圈的,比如翻译教学、翻译技术和翻译研究相关。
每天花1-2个小时看公众号。早上不去学校的话,醒了就先听「冯站长之家」,3分钟时间也不耽误事儿。然后集中在早晚阅读公众号,如果有好的文章,我会下载到电脑上备份,比如最近讨论的翻译认知口译学,那我就得认真去了解。
实话实说,现在看手机比以前多多了,但感觉很碎片化,耽误事儿,所以尽可能地少碰手机。比如天黑了,因为眼睛不太好,没法在电脑上做事了,这才去看一下手机上的信息。
我很少从群聊里面获取信息,除非是相熟的朋友或者认识的教授,他们推荐的我会看。否则我还是比较忌讳在网上随便浏览,太碎片了。
今日头条我也看,但不刷抖音,娱乐的东西看得不多,除非一些我很敬佩的优秀老艺术家,我都记得住,也都很喜欢,今年我也在公众号上讨论过几部大片。
我挺反感娱乐至死的论调的,弄得孩子们没什么方向,总想着一夜致富,要挣钱,买什么包包住什么豪宅,年轻人就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你说他们能不关心这些吗?好在国家出台一些政策,这种情况最近有了一些改善。
养生的信息我也看,北京卫视的养生堂可以听一听,但是拒绝非正常渠道来的信息。因为我以前在医疗队待过,多少懂一些医学,很多(随便转的)内容就不会看,有非常强的抵触情绪。
其它的信息获取方式还是以书为主,我们这代人比较喜欢墨香的纸张,感觉不一样。
有的好内容,比如丁香医生,我听说过,没看。到我这个年龄,时间就这么点,只能把有限的时间留给重要的事。比如今天,上午准备周末去济南的发言,下午做翻译,你看我这一天时间就过去了,只有闲下来吃口饭、喝口水的时候会刷手机,看看公众号。
以后,生活服务类的平台会越来越重要,也会越来越多。比如你在某个小区,哪里坏了,有个地方让你保修,或者可以沟通一下。这种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服务会是一个发展方向。
深度老龄化社会到来之后,老年群体将不再被划分成单独的用户群,一个画像走天下,产品也不该被定义为「老年版的XXX」。
乐退族的创始人肖利军认为,这一代人的内部分化可能比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分化更严重,「爱好走秀和爱好广场舞的两拨人可能完全没有交集」,创业者应该,也只能做好其中一个垂类。
本月初红杉资本发布的《2019中国城市养老消费洞察报告》中,将老年人定义为「传统又新潮」的一群人,比我们想象中更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而日常兴趣爱好多达10余种。在老龄人口占比达到17.9%的当下,这块市场的缺口越来越大,他们分化的需求亟待被看到。
也许我们采访的三位并非典型的中老年用户,但在未来,分化特点肯定会越来越得到凸显。内容创业者们能有多打动他们,可能就要看有多了解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