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总爱反复回看自己的朋友圈,仅仅是因为你自恋吗?

生活

2020-03-06 10:5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原标题《总爱回看自己的 Instagram 故事,仅仅是因为人类的自恋吗?》,爱范儿经授权发布。

Instagram Stories 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使用这款社交软件的方式。这个公然「复刻」Snapchat Stories 的功能大受欢迎,因为它为用户提供了新的可能。现在,用户不用再精心斟酌自己发在 ins 上的图片和文字,而是可以随意将自己想发的东西发在 Ins Stories 上。即使用户不想让这些粗糙的内容永远留存也没关系,毕竟,Ins Stories 本来就会在 24 时后「阅后即焚」。

有趣的是,Ins Stories 虽然改变了用户的内容风格,但人们一贯的「自恋」似乎没怎么变——在 Instagram 海量的故事中,用户看得最多的故事,并不来自关注的人,而是由自己发布的。

为什么人们总爱重看自己的 Instagram 故事?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编译 Mashable 文章,带你一窥社交媒体时代的「自恋」。

一张照片、一顿饭、一段音乐……

Grace 是一名来自田纳西州的 17 岁学生。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会经常重看自己的故事,尤其是那些带有她照片的。「我想我只是更关心谁在看我的故事,以及他们对我照片的看法,」她说,「我非常在意某张照片到底好不好看。」而当故事内容不是自己的照片时,她根本不会关心自己有没有重新看。

当然,重看自己的 ins 故事并不都是为了自己的照片。28 岁的 Joey 是波士顿的一位家具制造商,他习惯重温那些他自己的故事,例如自己做的一顿饭,自己走过的一段路,自己看的风景。这些故事里有没有自己的脸并不重要,事实上,他说他从来没有上传过自己的照片。

同样,Joey 也不喜欢重看那些与朋友们有关的故事。「我已经知道他们看了这些故事,也给出了反馈,」她说,「我可能还和这些朋友们在一起,所以我不会重看。」

而 30 岁的 Jon 喜欢重看自己 ins 故事的原因与 Grace 和 Joey 都不一样。他是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市的一名客户经理,他每天会浏览自己的 Story 页面超过 20 次。如果一个故事包含视频或音乐,他最有可能重新看一遍。「基本上这就是一个热门视频。」他说。

自己的 ins 故事,究竟有什么魔力?

很明显,喜欢重看自己 ins 故事的人不在少数。社交媒体时代的「自恋」,究竟源自何处?

「镜中我」

根据维克森林大学(Wake Forest University)助理教授 Allison Forti 博士的观点,喜欢重看自己的 ins 故事的倾向,可以用「镜中我」(looking glass self)的概念来解释。这一概念于 20 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大意是指,他人的评价和态度就像一面镜子,而个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这面镜子来认知自我的。

「在反复观看 ins 故事时,人们可能会通过查看自己的长相、言行来获得自我认同。」Forti 博士说,「例如,如果人们认为在某一个故事中的自己很好看,很有趣或者很有深度,其他人对他们的评价可能也是积极的,他们就会通过反复观看这个故事来强化这种积极的认同。通过这种方式,告诉自己,我是有价值的,是被他人所接受的。」

Ins 中的拟剧论

而马利威尔大学网络社会学项目的教授 Kent Bausman 博士则将这一现象与大名鼎鼎的戈夫曼联系在一起。戈夫曼的研究集中在 20 世纪中期,其中包括著名的拟剧理论(dramaturgy):生活、自我和人际交往可以通过类比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来理解。

「当我们开始一天的生活,当我们走进这个世界,与之互动,这就是我们的『前台』表演。我们是在向世界展示我们自己,」Bausman 在一次采访中解释道,「但当我们回家之后,我们就离开了那个舞台。」戈夫曼把这种状态称为「后台」。

「后台是我们进行反思、处理的地方,」Bausman 解释说,「我们会问自己,今天过得怎么样?这是一种自然的反映,它可能是我们自己的反思,也可能是与他人的交流,但它通常都是非常不正式的。」

戈夫曼的研究远远早于互联网的出现,但 Bausman 认为,拟剧理论仍然适用于我们的数字生活,尽管方式与之不同。

从前我们的公共生活是可见的(前台),而私人生活则是无法被看见的(后台),但互联网让情况发生了改变。社交媒体允许我们的粉丝看到我们一部分的私人生活,而 Ins Stories 的吸引力也正在于此——它具备一些「幕后」的特征——自然、轻率、反表演。

我们从 MySpace 开始就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但随着平台的流变,我们的分享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就在不久之前,ins 上的主流风格还是千篇一律的滤镜、精修的照片。现在,这个平台上的许多大 V 都开始刻意避开滤镜、修图等操作。打光不好?没关系。对着不太干净的镜子自拍?当然可以。在凌乱的卧室里随意拍摄视频?完全没问题。因为这一切都代表着随性和不做作。

而 ins 故事正是在这股「不做作」的风潮里流行起来的。Bausman 说:「Stories 有一种吸引力,它是人们自我呈现的『去滤镜化』版本。以前,我们展示的是精心设计后的『前台』自我;但在 ins 故事中,我们更像是在展示『后台』中的自我,更放松,更自然,也更有可能处于一个短暂的反思状态。就像前文说到的 Joey 的故事,他和朋友们在一起时,是站在社交舞台上的表现;而他喜欢重看的那些独处时刻,则更像是后台中的自己。」

Ins 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更加关注后台中的反思状态。它无法让这种反思状态永远持续下去,但它的确能够让我们洞察自我,这是舞台表演无法做到的。Bausman 认为,这是很有吸引力的一个特点,因为现在的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对自己的网络踪迹已经越来越警惕了。

正如 Bausman 所说:「Ins Stories 并不是永久的记录,它是我再次反思自己在虚拟世界中表现的一种方式。」

过度关注自己的故事,是一件坏事吗?

当然,并不是所有重看自己 ins 故事的癖好都能通过「镜中我」和拟剧论得到解释。有时候,人们可能只是因为技术原因重看,例如 Joey 会为了确保音乐卡点准确而反复观看自己的故事。又或者,某一刻你只是特别无聊,或者有些想家,所以你选择看看以前的故事。

但喜欢重看自己的 ins 故事也不是什么坏事,不必为过度关注自己感到恐慌。不过,如果你觉得这个习惯对你没什么实际作用,你也可以采取手段来控制它。

Forti 博士认为,关键在于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她建议大家做一些自我关怀的训练,比如冥想或者写日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步骤可以帮助你形成一种更温和的自我认知的方式,而不必求索他人的肯定。

「与其通过反复观看 ins 故事的方式来获取积极的自我认知,不如试着把关怀投注到你自己身上。」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腾讯全媒体智库,捕捉全球内容风向,聚焦前沿传媒研究,链接行业先锋人士,发布重磅峰会、报告、招聘信息。在这里,定位未来。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