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omba s9+ 是 iRobot 最贵的扫地机器人,也是最聪明的
首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 什么时候我会需要一个扫地机器人
- 什么会让我买一个高端的扫地机器人
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从小在北方生活长大的我,面对地上打扫不尽的绒毛灰尘时,面对智能家居时代的广告,自然而然萌生出想要一个扫地机器人的想法。
但第二个问题就难回答了,在扫地机器人的品类中,价格相差的程度可以高达到数千元,而通常普通消费者难以判断这数千元的价格差能带来怎样的体验差距。
至今我还没有购买一台真正高端扫地机器人的冲动,但使用过越多产品后就越明白,你自己的消费能力与冲动,产品带给你体验,产品本身的定价与定位,都各是各的事情。
无论是「下一次一定支持」还是「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都有着自己逻辑。
去年的时候我曾经写过 iRobot Roomba i7+ 扫地机器人的体验,当时的 Roomba i7+ 有着一些相当先进的功能,比如支持自动集尘,而类似的功能之后开始出现在另外一些国产品上。
从这方面来看,其实 iRobot 有着很好的技术实力,尽管还无法确定这种自动集尘功能在更加长远的未来会不会成为主流,但你可以想象一下在 iPhone 上首先使用了 Face ID,然后国产品牌在之后跟进的情况,虽然今天 Face ID 没有成为主流而屏下指纹使用更多,但这种开拓者的姿态与高度是十分难得的。
这也是 iRobot 想要在扫地机器人领域里达到的高度。
用设计与动力站在比以往更高的高度
想到达到这样的高度,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产品,iRobot Roomba s9+ 是目前 iRobot 扫地机器人里迄今为止最强大,最高端的一款。
这种高端体现在它在 Roomba i7+ 已经很高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改进了清洁的维度,无论是对于清洁能力还是清洁深度来说,Roomba s9+ 都有着更出色的表现。
我把 Roomba s9+ 的提升归类,大致可以分为:
- 吸力再次提升,这是根本性的动力改进
- 造型以及边刷的改进,这是设计驱动效率提升
- 抗过敏源功能,这是花边功能,或者你也可以认为是人性化功能
平平无奇,这可能是你第一时间看到这三项改进时内心的真实想法。Roomba s9+ 没有带来更多「黑科技」方面的进化,甚至不像之前 Clean Base 自动集尘推出时那么吸睛,反而看起来很常规。无论是Clean Base 自动集尘以及 Imprint 先扫后擦,与擦地机器人协同工作的功能,都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这种感觉并非没有道理,但却是一个典型的错觉。当从金字塔底部往上看时,一定会被这世界奇迹级别的宏伟规模所震撼,而当临近金字塔顶端的时候,塔尖看起来就是一个伸手可及的普通石堆。
举个例子,上一代高端型号 Roomba i7+ 能够提供相当于 Roomba 600 系列 10 倍的吸力,这个数字上已经是很惊人,而 Roomba s9+ 的吸力提升数字更加惊人——40 倍。
足够的吸力是扫地机器人一切清洁能力的基础,数字越高动力越强。从正面意义上说,这给了 Roomba s9+ 在阻力更大的材质上工作的能力,比如地毯。
地毯这种东西是一种能显著提升屋内品味的商品,在光秃秃的地面上铺上一张名贵合适的地毯,往小里能说营造温馨氛围,往大里说那就是房间整个格调都升上去了。但众所周知,地毯这种材质不好清理。
吸力的提升,让 Roomba s9+ 不必再绕开地毯,在走上地毯的时候会自动开启地毯增压模式,以最大吸力去清洁地毯纤维中的污垢和碎屑。当然之前可能需要确认一下扫地机器人的底部足够干净。
不过,更大的吸力可能也代表着噪音可能更大,耗电可能更多。
在我看来,所有扫地机器人运行时的噪音都处于不好接受的状态,除非你有 Bose、索尼或者 AirPods Pro 这样的降噪耳机,不然关上门 Silently 走开是更好的选择。
另一个副作用是 Roomba s9+ 的重量也比 Roomba i7+ 重了很多,一个重要原因是电池容量猛增到 3300mAh,而 Roomba i7+ 只有 1800mAh。这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 Roomba s9+ 的充电时间,这都是从外观上与功能上看不到的变化。
但也有一些变化是看得到的,比如整个设计上 Roomba s9+ 就和 Roomba i7+ 不太一样。
从造型上看, Roomba s9+ 摒弃了 iRobot 家传统的圆盘式设计,转而使用类似子弹头的一边圆一边方的设计。
首先不要搞错一件事,误以为 Roomba s9+ 还是以圆边这头行进,其实正相反,它是以方形那边朝前来打扫房间,Why?
这其实是一个很容易想到的理由,对于现在主流的扫地机器人,对于开阔平整的地面其实都有看得过去的清洁效果。但墙脚却可以说是一个「顽疾」,这些扫地机器人在墙脚那种使劲伸手却够不到的样子,颇像当初自己举着抹布垫着脚尖却无论如何也够不到天花板的样子。
人类的答案是用延长杆作为自己手的延伸,但扫地机器人还没有发明出身伸缩自如的机械臂,只能是越靠近的墙脚,清洁到死角的可能性就多一点。
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理论上方形会比圆形更有优势,机器人能够离墙脚卖出更近的一步。不过,方形的设计充其量只是「师傅领进门」,也不是 iRobot 一家才有这样的设计,比如美国另一热门扫地机器人品牌 Neato 就有许多如此设计的产品。
此外边刷的设计也尤为重要,它决定了扫地机器人最终在墙脚的清洁范围,30 毫米长的五爪型边刷比 Roomba i7+ 的三爪还要更多出两条,这样干起活来效果会更好一些。
在设计之外,算法则是各家「修行靠个人」的部分。记得上学时做卫生值日的时候,只知道拿着墩布一股脑往前拖,并不会真的在意地上是否干净。如今在外漂泊自己收拾房间才明白,擦地要不停前后拖动才能把地面清理的更干净,尤其是对于边边角角。
类似的行为在 Roomba s9+ 上叫做「PerfertEdge」。首先在转角时会停留一秒钟,让边刷有足够的时间把灰尘扫入。其次机器人会在转完时先后退再向前行进,减少了灰尘污物遗留的可能性。
至于如何让这条行进路线走的更稳更细致,则要依靠前端的 3D 传感器,它会以每秒 25 次的频率进行扫描相邻的环境,以帮助机器人能够贴墙而行,并深入墙脚进行清洁。
如果把这台「坐地吸土」的扫地机器人像乌龟一样翻过来,你会发现它的嘴——双胶棒组合主刷现在变得更长了,相比之前延长了 30%,理所应当它的胃口也会更好,吃嘛嘛香,扫地的效率自然是要高出一截。
由于家中环境不同,虽然我无法保证 iRobot 这款扫地机器人干活都那么理想,但从办公室的表现和逻辑上来看,我对这一套墙脚清洁理论还是信服的,作为 iRobot 最高端的产品,金钱的力量也必须让它干活出色一些。
它还是 iRobot 最「聪明」的扫地机器人
▲ 3D 传感器在正前方
iRobot 方面还表示,Roomba s9+ 的高端不只是已有的功能,它更是未来扩展潜能最强的型号,或许当 iRobot 的视觉识别技术能够再次进化的时候,Roomba s9+ 届时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恰巧 3 月 6 日 iRobot 的 CEO Colin Angle 有一个采访,里面有提到关于高端型号比如 Roomba i7+、Roomba s9+ 这些产品不仅仅是一个扫地机器人,它还是一个智能平台,在传感器与处理能力匹配的情况下,这些产品能够比以往更精准的识别家中的形状和障碍物,随着对家中环境的识别越来越精准,它的清洁精准度和效率也会逐渐提高。现阶段的目标是无需人工干预就能自动运行数月,不会出现卡住等状况。
而从更长远的目标来看,iRobot 希望机器人能够认识房间和自己所处的位置,当用户发出命令时能够精准的进入目标房间进行清洁作业(iRobot 语音命令国内合作方是天猫精灵)。当机器人可以理解用户的自然语义,并能理解自己处于的空间位置时,这就是智能平台的意义。
不过目前扫地机器人固有的问题在 iRobot Rooma s9+ 上依然存在,在初期面对地上杂乱的电源线它依旧束手无策,你不能期待它冲入那一团纷乱中还能自己安然脱身。这意味着出门半天回来之后可能会发现,你的扫地小可爱卡在电源线中导致清扫并没有完成,而在这个逐渐教育的过程中,仍然需要有人的多加参与。
app 端仍然是外国人思维,他们把工作流程梳理的很顺,甚至界面上只有一个大大的清洁按钮,想要回充就要先开始清洁这看起来完美无缺的逻辑,而不是像国产品牌可以任意指派其中一个环节。
对于用户来说能做的就是尽量在地面上不要有障碍,尤其是不知道从何而来去向何方的电源线。这最后只可能导致两个结果:1.在屡次被卡住后扫地机器人彻底吃灰,2.养成了整理家务的好习惯。
说到底,无论是吸尘器、擦地机器人还是扫地机器人,都不能像钟点工一样帮你把家里整理清扫干净,使用它们尤为需要个人清洁意识的存在,用户需要去想自己要完成哪些部分并为这些机器人铺好路。
而在从国内市场来看,目前仍然非常缺乏这样的用户教育。即便我在家里购入了扫地机器人,且我家地面又比较平整开阔,但我妈还是习惯每天用拖布进行清洁,所以我猜并没有很多人能把扫地机器人用到非常熟悉你家的环境的地步。
认识越透彻,这些产品才会越好用
以我来看,iRobot 应该成为怎样的品牌
回到刚开始第二个问题,什么会让我买一个高端的扫地机器人?
回答这个问题,不如从反面来说,阻止我购买高端扫地机器人的最终还是价格。
对于 iRobot 的扫地机器人来说,价格始终和横在消费者面前的一道天堑,作为一个美国品牌,它在面对国内消费者时和科沃斯、石头、米家等国产同类产品时一定是吃亏的,甚至价格对比是悬殊的。
也就是说,在这样的对比面前,iRobot 要拿出足够支撑起自己高售价的东西,这个东西可能不仅仅是领域内独领风骚的技术,更是一种由设计和品牌调性打造的品质生活态度。
比如苹果和戴森,前者对供应链技术有着高于任何一家的控制的和标准,而后者从气流送风的风骚技术开始,逐渐打造成了成体系红极一时的产品,而最重要的是,它们都成功打造了一种中产阶级生活状态。
这也是 iRobot 目前需要进一步,大多数中国消费者目前对 iRobot 还停留在一个「美国一个挺贵的扫地机器人品牌」上,而接下来我希望 iRobot 能够成为一个垄断高端扫地机器人声量的品牌,在用户心中成为一个中产阶级代表性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