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Seeed Studio:开源硬件的创新种子
智能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下,软件创业者们蜂拥而上。他们前赴后继,又义无反顾。诚然,当有人凭概念就能拿到 4100 万美元投资,当 20 人不到的团队做出了 10 亿美元的产品,你就不难理解软件创业者们的热血澎湃。
然而,有另外一群人,却在低调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硬件梦”。前阵子,爱范儿采访了美国的两个硬件团队 Eye-Fi 和 Dropcam。这一次,让我们把眼光转向中国深圳。我们相信在这片土地上,也一定会有我们苦苦寻找的创新种子。
昨天,我来到了深圳南山区的新围石岭工业区,本次的拜访对象—— Seeed Studio(矽递科技)就座落于此。这家公司不太一样,在狂热的软件创业风潮下,它却一直致力于推动开源硬件的发展,帮助硬件创新者们将创意变成产品。在跟 Seeed Studio 的创始人兼 CEO 潘昊(Eric Pan)先生交谈过后,我对这个公司,这个群体,乃至于这个行业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ifanr:先从名字聊起吧,公司为什么叫 Seeed Studio(矽递)?
潘昊: 这个名字,其实跟爱范儿的 iSeed 栏目有点像。iSeed 这个栏目的名字给我一种亲切感,因为无论是 Seeed,还是 iSeed,都藏着一个“种子”。而名字多出一个 e 的原因,一来是想保持独特性(Seed 很难被搜索到),二来这个 e 也蕴含着 Electronics 的意思。
矽递则是由英文名直译过来。矽就是硅的意思(二氧化硅),矽递致力于开源硬件,因此这个名字有“半导体的传递”的意思在里面。
ifanr: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开源硬件,可不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
潘昊:开源硬件,有之前的一个铺垫就是开源软件。开源的好处在于我不需要在从头再做这个东西,我可以在别人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别人也可以在我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最开始,硬件是开源的,打印机、电脑、甚至苹果都是如此,它们的整个设计原理图是公开的。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很多公司就在想“我为什么要放出来?”,于是就选择了闭源。这种情况再加上很多的贸易壁垒、技术壁垒、专利版权,然后不断地相互起诉(参照苹果和三星)。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创新的存在,但也阻碍了很多更小规模创新者的发展。
在这个前提下面,很多人就在想“我们可不可以重新走上开源这条路”。之后开源硬件从很小的东西开始发展,到现在有开源 3D 打印机,农场机器(比如拖拉机)的存在。
我在 Seeed Studio 看到的开源 3D 打印机
至于硬件怎么开源,主要就涉及到硬件设计的原理图、BOM(物料表)这些东西。举个例子,如果你手上的这台 MacBook Air 开源了,我就能根据设计原理图尝试着自己去做一台。我要是对其中的硬件设计不满意,我可以对它做相应的修改,比如增加一个 USB 口或者 3G 模块。简单来说,开源硬件所开的“源”主要就是详细的设计原理图,就像任何一座建筑物的设计蓝图一样。
ifanr:那么一个硬件产品的炼成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最难以跨越的是什么?
潘昊:过程是这样的。一个 idea,比如说我要做一个新型饮水机(我们曾报道过一个能发微博的饮水机)。一开始我有这么一个想法,我首先需要把它搭建出来。那就像那个同学一样,是用一个摄像头加一个传统的饮水机来做的,这叫作 mockup(拼凑出来的,可执行的 MVP 即 Minimal Viable Product 最小可行产品)。
但这个东西不可能直接生产,所以它就需要思考怎么这个功能嵌到饮水机里面去。这就涉及到里面的电路结构,或者外观上面的一些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就用 CNC(数控机床)或者 3D 打印机,甚至自己用硬纸板去粘一个出来。这是原型(Prototype)。原型要经历不断的一些改进,比如这个材料不够好,我换成另一种材料。这是一个原型的迭代和改良的过程。
最难的部分就是将其量产。这就是一个“从硅谷到深圳的过程”。打个比方,你要做硬件创业,开源设计这方面可能会花费 30%,40% 在量产,30% 在营销。
因为在从原型到 NPI(新产品导入,即样品导入生产线)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原材料的来源、设计原理图、使用什么表面工艺和加工工艺、是不是能保持一致性和可靠性之类的事情。
ifanr:KickStarter 的出现推动了很多硬件项目的发展,你认为这个平台对硬件创业者来说有什么意义?
潘昊:它让我们更多的顾客从原型走向 NPI,走向量产。
这是对投资行业的一个颠覆。在此之前我们融资需要商业计划书,描绘商业愿景,去找投资人,投资人说 yes or no,然后命运就被决定了。
你们(爱范儿)应该关注过 Pebble 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做了三年,但是投资人对其不屑一顾。KickStarter 能让社区来说话,结果让投资人大跌眼镜。
ifanr:你们说自己是“开源硬件的促进者”,帮助小规模创新者将想法变成现实。那么你们促进的是产品形成过程中的哪个环节?用户群体主要是哪些人?
潘昊:严格来说,矽递卖的并不算“Product”。矽递卖的东西加速了从 idea 到 prototype 的过程,它们是积木,是模块,是工具。
销售群体主要是国内外的 maker(创客),这些创客会将东西买回去,再做成自己想要的产品。所以这其实主要是内部消化,是社区内部的营销。如果顾客要卖给更大的用户群(普通消费者)的话,他们会自己去找到一些渠道去销售。
ifanr:矽递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去营销和推广?是社交媒体吗?
潘昊:矽递的对外宣传并没有过多的借助社交媒体这样的工具,而是以口口相传为主,而且这种口碑宣传所带来的曝光度已经足够让矽递获得不错的发展。但社交媒体会是我们将来着力发展的方向,我希望社交媒体能够成为互动的平台,这本身就是宣传的过程。
ifanr:那么就你的观察来看,国内与国外的客户群(创客)有什么区别?
潘昊:国内国外用户群体最大的不同,国内的人需要还房贷,国外往往不需要。
国外群体没有那么大的生活压力,对想法的追求会更自由一些。而国内,我在深圳遇到很多人,虽想要做出自己的事业,自己的产品,但是房子要还,老婆孩子要养,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是非常痛苦的。他们不敢辞职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国外,投资环境比较好,生存压力也没那么大,总的来说“土壤”更肥沃。
不过国内也有特点,得益于供应链和生产线的完善,要做硬件的初创公司非常方便。而在硅谷,成本非常高,还非常麻烦。
ifanr:创客到底是一群怎样的人?
潘昊:就我的理解,创客有三个特点:独立思想、行动力、小幽默。
创客不同于生意人,他们更享受创造的过程。如果有 1000 个人,其中有 10 个人会成为maker,而10 个人里只有 1 个成为企业家。
ifanr:我们知道你还是柴火创客空间的创始人,柴火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柴火创客空间是深圳第一家创客空间,全国第三家。)
潘昊:柴火,于公于私都有一定的意义。
对矽递来说,柴火是社区的前沿。在深圳做这一行很孤独,我去美国的一些hackerspace之后,让人感觉非常羡慕,中国其实非常需要这样的一个土壤。柴火算不上一片土壤,但也算是个小花盆。在这里我们可以跟我们的顾客和准顾客进行更多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国内的创客很少,而这里可以聚集更多的创客。因此有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非常重要。
对我个人来说,我从心底里觉得自己也是个创客,所以也一直想要做一点这样的事情。参观完美国的 hackerspace 之后我有这样一个感觉,如果我们能有这样的环境,我们也是有这样的能力去创新的。
ifanr:你创业至今也已经有四年了,这其中你经历了什么?有什么感想吗?
潘昊:一开始就是两个人,我背着个包去华强北发货买货,家里有一个工程师。慢慢的整个公司才架构起来,各种部门也就慢慢成形。比如一开始我要兼职 PR,现在我就有一个专职的 PR 了。然后也慢慢接到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比如 Google、微软。
这其中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华丽转身或者特别幸运的事情,实际上我觉得我每天都很幸运,脚踏实地是我的风格。我不会说先拿风投的钱,然后先亏着运营几年。从一开始我就是以要挣钱的想法做起来的。每个订单后面都可能是一个大客户,所以每一个订单都需要非常认真的去做。
创业就像组乐队,这话不是我说的,但我很赞同。这是一个非常潮流的事情,但这个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创业只是一个道路而已。
ifanr:现在软件创业在全世界都非常流行,但你却选择了硬件创业。你觉得软件创业和硬件创业最主要有什么不同?
潘昊:软件创业,我觉得杆杠率更大,门槛更低;硬件创业,所需要的周期和要做的工作会更多,需要更有耐心。
举个例子,现在有很多做孵化器的,比如国外的 Y Combinator,他们大部分是做软件和互联网这一块。之前我们跟一家天使机构(笔者注:HAXLR8R)做硬件项目的孵化器,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家做这件事情的,因为通常一个硬件孵化项目(从 idea 到成品)在五年以上。软件可以很快,比如我今天做 Groupon,一堆 Groupon 出来了;今天做 Path,一堆 Path 都出来了。很多人认为这个东西可以以小博大,做软件做互联网才可以以小博大,所以往往可能会有一些浮躁的味道在里面。
硬件的开源让硬件创新的门槛更低。比如说,我们年初做的这些创业项目,有十个孵化团队,基本都是带着 idea 过来,带着 prototype(原型机)回去。几个月的时间(具体应该是 111 天)他们可以把这个项目完成,因为他们不需要从头开始做。
其实软件创业其实也受到了开源软件的影响。在十年前二十年前,要做一个软件的初创公司,难度很大。很多架构,很多代码需要我们去重写,但现在有大量的开源代码可以使用。
ifanr:我们知道矽递是 HAXLR8R 的合作伙伴,这是一家将硅谷创意与中国制造连接起来的孵化机构。对硅谷创意和中国制造连线的趋势,你怎么看?
潘昊:我觉得这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一个过程。
在国外,当一个创业者有新想法,如果是软件,他在硅谷就可以实现;但是如果是硬件,他必然要把它制造出来。虽然说美国有 TechShop 这样的地方,或者 Hackerspace 让他做出 1 个、10 个、20 个,但如果你要他做 1 千个,1 万个,那他只有来中国了。
这就是为什么在硬件的创业上面,硅谷和深圳会走得很近。因为必须要走得很近。
最后的话
Seeed Studio 给我的感觉,很低调。办公地点很低调,创始人很低调,做的事很低调。
不过当我问潘昊有没有想对爱范儿读者说的话时,他回答我“能不能不低调一下?”
在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他叫我拍下了这张照片。“挑战工业化量产的霸权”,看来矽递在某些方面算不上低调啊(笑)。
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情是,Seeed Studio 的“招牌”(题图),是用废弃的电路板拼凑起来的。潘昊形象地称呼它们为“一堆尸体”,而我觉得,正是这一块一块的“尸体”,才铺出了矽递的发展道路。
这很难能可贵,硬件创业没有一飞冲天,也筑不起什么空中楼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脚踏实地埋头干活几乎是唯一选择,因为抬头并无法看到一蹴而就的希望。但这在我看来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它会更有分量。毕竟当你脚下踩着实实在在的水泥阶梯,而不是五彩缤纷的泡沫时,感觉自然更加踏实。
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像 Seeed Studio 这样脚踏实地又专注创新的公司。如果你希望在 ifanr 展示你的创业理念和有趣之处,欢迎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