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为什么你会按下「快门」?

公司

2021-05-31 17:30

照片的出现是为了记录,但在影像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技术所限,器材庞大,步骤繁杂,更多的被用于拍摄室外风景和静物。随着技术的进步,相机小型化,照片的获得变得更容易,摄影的题材也渐渐转向人物、社会之类的「纪实」走向,并逐渐迈出了少数人的专属圈层,影像的创作与观看开始进入大众生活。

到今天,摄影的题材突破了「纪实」范畴,开始发展出了更多形态和类别,但摄影的意义,或者说是创作影像的精神始终如一,即照片其中蕴藏着拍摄者的所见、所想和对社会的观察。

▲《倒下的士兵》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摄

照片承载着拍摄者的所思所想,也反映出创作者关注当下的态度,在这方面英国纪实摄影师马丁·帕尔(Martin Parr)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往往会从日常生活中取材,用一组照片去表达自己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思考或者观察。他所创作的项目题材涉猎广泛,色彩、构图、风格都不再是传统纪实派的冷峻、严肃,而是增加了风趣、荒诞、讽刺、无序等等。

▲马丁·帕尔的街拍作品

先不说马丁·帕尔(Martin Parr)一系列的不走寻常的项目,就从他的拍摄手法上就能看出这位英国摄影师在纪实上到底有多「独特」。他一点也不「教条」,项目中往往会连拍、抓拍,事后从这 1000 张照片之中选出合适的就可以收工了。粗看起来,马丁的这些操作都像极了你我。

也正是用这些器材和手法,他完成了许多「独一无二」的摄影项目,像是荒诞讽刺的《最后的度假胜地(The Last Resort)》、聚焦当代消费主义生活中种种戏剧性的瞬间《真正的食物(Real Food)》。

▲马丁·帕尔《真正的食物(Real Food)》项目中的一幅.

因此设备和拍摄手法并非是拍出好照片的决定性因素。好的摄影作品不是直白的回答问题,也不是简单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真正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是在展示一个提出问题的过程,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领悟。

简单来说,一张好照片本身更多的还是取决于创作者的「心之所见」。

就如同现在的智能手机产品的影像功能,我们是不是过度的去追求参数,例如镜头的个数,像素的高低,传感器尺寸的大小,就好似让人有了一种「硬件参数好,就可以拍出一张打动人的照片」的想法。反而忽略了记录创作一张真正的好照片是一个「走心」的过程。

其实,硬件也好、软件算法也罢,它们都是「成像」的基础,如何在此基础上促使人们有心、用心、随心地去表达、去分享才应是产品「围绕使用者」而做的影像突破和追求。

vivo 在产品影像上的思路「回归」

智能手机的影像发展不过才十几年,就已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从单纯的硬件比拼,逐步朝着算法和硬件结合,并开始渐渐去打造形成自己的影像认知,而如此的变化都是「回归」,并非是向着硬件回归,而是抛开这些客观的实体,去聚焦影像产生的本源。

近年来,vivo 将影像和设计作为产品发力的长赛道,并致力于持续在移动影像的技术研发和创新上为用户带来更人性化的体验。

初始,vivo 的产品如其他厂商类似,在打造移动影像上主要聚焦在硬件上,高像素、大底、多摄等等特性。后续,在十年的移动影像技术的积累上,产品开始出现差异化的技术特色,带来了业界独一无二的「微云台」技术,同时携手光学领域领导品牌蔡司展开全球影像战略合作。这几板斧下来,让 vivo 的产品,尤其是在 X60 这一代上结出了「果实」。

这「果实」指的是,拥有第二代微云台和蔡司双加持下,vivo X60 在影像硬实力上达到了足够的高度。这也意味着,有了强大硬件和技术储备做基础,才可能从更全面的角度、更符合大众需求的层面,去萃取并提出 vivo 自己的影像观,并以持续性的实践落实在有归属感的品牌文化平台上。

对于 vivo 而言,手机影像的真正价值在于 —— 赋能每个热爱生活的人不受限制地去完成自己的表达。为了帮助更多人参与并享受「轻的创作」与「新的观看」,vivo 在 2020 年推出了 vivo VISION+ 影像计划,以移动影像为载体,重点关注手机摄影和超短片电影两大方面,开展了手机摄影大赛、超短片大赛等一系列文化实践,鼓励充满日常人文情感的创作精神, 帮助大众去享受影像创作。

「VISION+」计划不是 vivo 突发奇想的项目,是扎实的基于 vivo 手机硬件实力基础上的对于未来移动影像文化的思考和回应 —— 如何通过更卓越的影像技术,撬动人本能的想象力、能动性,把有温度的,有人情味的表达能力重新交回到移动影像的「每个使用者」手中,去激发人们按下快门,捕捉美好的原始冲动。

在今天,对于每个普通人,只要举起手中的手机随心一拍,就能实现记录在场、观察周围、社交互动的全过程,也正是因为手机影像的这种前所未有的普及度和便携性,人人都被赋予了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影像创作的机会,「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时代终于来到。

人人都是创作者,vivo 启动 2021 VISION+ 影像计划

今天的手机影像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每个间隙——分享美食图片旅行Vlog到社交媒体,通过「全民观看」的直播了解现场实况,还有手机短视频中来自别人,别处的生活片段,手机镜头让影像开始成为与文字同样举足轻重的表达方式,也最大程度的释放了每个人的表达欲望和创作热情,这也是 vivo VISION+ 计划的核心板块 —— 手机摄影大赛发起的初衷。

为了更好的满足大众对创作与分享的需求,今年 vivo 再次携手美国国家地理,2021 VISION+ 手机摄影大赛全面拉开帷幕,以更高的专业面貌,鼓励手机用户积极用镜头参与日常、记录当下。

▲2021 VISION+手机摄影大赛征集海报,分别由 Martin Parr(左)与肖全(右)使用 vivo X60 Pro+ 拍摄.

在2020年的手机摄影大赛中,vivo 共收到了来自 9 个国家和地区的 13.5 万幅作品,这些参赛作品主题和风格各异,但都透出鲜活的生活气息,勾勒出各种生动丰富的人文图景。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鲜活有生命力的创作作品,让 vivo 坚信 —— 易用的影像功能将让更多人享受科技赋予的创作乐趣。

▲ 2020 大赛年度摄影作品《四个大嘴怪的日常》,由张煜创作.

今年「2021 VISION+」手机摄影大赛在多个维度上全面升级,特别是在评委阵容上背景更多元,其中就包括:纪实摄影师马丁·帕尔(Martin Parr),以及纪实摄影师乔纳斯·本迪克森(Jonas Bendiksen)、人像摄影师肖全、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策展人劳拉·塞拉尼(Laura Serani)、蔡司摄影专家伯特伦·霍林格(Bertram Hoenlinger)、美国国家地理图片评审迈克尔·乔治(Michael George)。

▲ 2021 vivo VISION+ 手机摄影大赛评委阵容.

此外,大赛还在组别设计和投稿单元上创新——全新开设了专业组,结合去年已有的大众组和青年组,构成了三大参赛组别。大赛征集期是从 5月 31 日到 9 月 30 日。

这期间,vivo 也将推出「VISION+ 影像学院」,它会通过多元的课程,向更多希望投入日常创作的人们普及基本摄影理念、传授拍摄技巧,并邀请知名摄影创作者、摄影师分享他们的创作背后的故事,向更多人传递移动影像的创作乐趣。

未来移动影像赛道必是综合实力上的竞争

放眼到影像产品的发展历史,早期的相机也是先聚焦于硬件开发,逐步趋同之后,开始朝着打造综合实力的方向演进。对于一些工具属性较为明确的品牌,它们为目标人群提供了更为专业的服务,以便摄影创作者可以后顾无忧的去创作。而那些具有历史沉淀的品牌,则注重传递品牌文化,去引领某些领域的创作理念。

移动影像走到今天,同样也面临这样一个关键节点,硬件已然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在有技术储备和强大研发力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简单易用,易理解的影像功能,降低移动影像的门槛,为普通人带来更贴心的影像创作体验 —— 是摆在众多品牌面前的命题。

vivo 在差异化的技术实力基础上,现如今以「人人都是创作者」为践行主张,推出「VISION+」长线计划,并努力与多方合作,将其扩充为一个融合内容共创、公共教育、技术与美学探索为一体的影像生态,充分意味着vivo在移动影像文化的传达和实践上已经在积极的布局中,而受益的对象不仅仅是 vivo 在全球范围的 4 亿用户,也会是更多热爱记录和分享的每个普通人。

未来的移动影像会如何发展,现在我们可能无从知晓,但肯定的是 —— 硬件、参数、配置只是其中一环。随着手机摄影技术不断地精进,影像创作和观看方式也将不断被拓宽,「按下快门」也将成为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的乐趣,激发更多人投入轻的创作,完成一次讲述,去观察每个当下,唤起集体的共情和思考。这也许就是手机影像真正的价值 —— 赋能每一个人成为生活中的创作者。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