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像「鸡头」一样稳,厂商们都做了些什么?

产品

2021-08-19 18:05

花钱买大奔,要的就是内饰和舒适,这几乎可以算作一个热知识。

▲ 奔驰的「类鸡」魔法车身控制电视广告. 图片来自:Mercedes-Benz

而奔驰似乎也乐意接受这个设定。在 2013 年 9 月,奔驰为 S 级车型上的「Magic Body Control(魔法车身控制)」功能拍了一则相当趣味的广告。

▲ 图片来自:Mercedes-Benz

广告本身并没有直接展示奔驰 S 级在颠簸路况上,通过「魔法车身控制」让车内达到如何的平稳与舒适。而是用上了「特级」演员来比喻这套系统到底能有多稳。

这几位特级演员就是再普通不过的「鸡」,无论「鸡身」如何旋转和抖动,自带「稳定系统」,鸡头纹丝不动。

鸟类因身体结构和生物进化而获得的「鸟头防抖」,在生物学术界也可以算作一个热知识,但在大众领域,它却实打实的是个冷知识。

▲ 图片来自:LG

奔驰这则「Chicken magic body control(类鸡的魔法车身控制)」广告发布之后,火的并非是那个「魔法车」本身,而是那几位「鸡」演员。

研究「鸡头防抖」的用法,已然成为一种现象。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如果把相机绑在鸡头上,是不是就得到了一套「斯坦尼康」?

▲ 图片来自:YouTuber jeremiahjw

本着探索之精神,YouTuber jeremiahjw 就做了一组对比实验,实验组是「鸡头」,而对照组则是「人头」和「手持」。

单从结果上来说,鸡头大获全胜,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个不小的问题,「鸡头无法控制」。就好比作你要创作,得看鸡的眼色一般,毫无控制性可言。

▲ iPhone 12 Pro Max 上的位移式传感器防抖. 图片来自:Apple

几年之后,我们仍然没有解决如何控制「鸡头」的朝向,但我们身边的设备都拥有了各式各样的防抖措施。

惊艳全场的「恒定地平线」

最近在体验 iQOO 8 Pro 时,共有两项功能获得了爱范儿硬件组一致的好评,一是超声波指纹,另一是视频上的「恒定地平线」功能。

若说超声波区域指纹能喊出「wow」的话,那「恒定地平线」就绝对称得上「awsome」了。

根据 iQOO 官方的描述,「恒定地平线」这个功能主要利用了陀螺仪、重力传感器与超广摄像头来实现。

陀螺仪记录抖动数据,重力传感器则确定画面与现实的地面保持一致,而超广角摄像头来记录,并透过裁切和算法进行捏合,最终成像。

在惊喜过后,我也发现了「恒定地平线」功能上的一些限制(或者说不足)。

1. 拍摄时可对焦测光;
2. 最高可记录 1080p 30fps,画面有裁切,目测大概是 28mm;
3. 码率的损失并不大,大概是 20MB/s(与其他摄像头 1080p 30fps 接近)。

「恒定地平线」功能其实是把超广角摄像头当做了一枚冗余传感器来用,再经过算法实时的裁切、合成,最终实时呈现在屏幕之中,这也是此功能的震撼之初。

▲ insta360 GO 2.

但从原理上来说,与 GoPro、insta360 的一些运动相机的数码防抖差不多,只是地平线的水平,更多的是需要后续在软件中编辑与选定。

▲GoPro Hero 9 Black. 图片来自:pocket-lint

「恒定地平线」的运用场景与运动相机比较类似,特别适合极限运动、户外项目等场合。但手机最大的优势是实时显示,拍好就能发。

究其根本,「恒定地平线」先解决的还是拍得到,以及扩展了手机影像的功能性,而非性能取向。

都是防抖,却南辕北辙

严格意义上来说,iQOO 8 Pro 上的「恒定地平线」功能算是电子防抖的范畴,毕竟长广角没有配备 OIS 光学防抖,以及「微云台」结构。

除了电子防抖这类有裁切的做法,主流的防抖系统还有光学防抖和机械式防抖不会对画质进行裁切的做法。它们的原理都是通过与抖动方向相反来减少「糊片」的概率。

▲ 镜头、传感器双防抖.

由此来说,在相机产品上的「防抖」其实是扩展了拍摄性能,而非功能。

与电子防抖类似,机械防抖、光学防抖也并不完美,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 佳能镜头切割图(请勿模仿). 图片来自:reddit

光学防抖会让镜头的光学设计更为复杂,无形之中增加了成本,价格更高。

传感器上的机械防抖,集成度更高,尤其是现在的无反结构,对整机的散热系统要求更高。

▲ 宾得 K-1 拍摄的长曝照片.

早期,宾得 K-1、索尼 A7RII 在长时间曝光时(拍星空、风光),照片会出现「雪花般」的白噪点,即便关闭防抖,依然不见好转。后续产品迭代之后,情况有所好转。

▲ vivo 微云台技术

而智能手机这边,发展之路与传统的相机厂商颇为类似,镜头 OIS 防抖、「位移式」传感器均已出现,甚至 vivo 这边还创新的把「云台」的概念做进了产品之中。

虽然原理上都比较接近,但智能手机们防抖系统的加入更像是影像功能上的扩展,随着芯片算力的增强,以及机器学习的加入,诞生出了「夜景模式」、「光绘」以及「恒定地平线」这类「奇效」。

智能手机影像越来越像哆啦 A 梦的口袋,什么功能都有,但每种功能都不尽完美。

而传统影像产品依然在做最专业的记录工具,每一项硬件的进步,最终目的就是记录的画质。

不要小而精,要多而全

记得曾经在测试奥林巴斯 E-M1 MarkIII 之时,传感器五轴防抖配合镜头上的光学防抖,最高可以补偿 7.5 档的快门,达成手持拍出 4 秒快门时间而不糊的照片。

彼时,大家都在打趣道,接下来能阻止奥林巴斯的只能是地球自转了。没成想,最终把奥林巴斯挤出市场的却可能是智能手机。

算上卡片相机,智能手机功能性不断地扩展,逐步取代了相当多的产品,比如 MP3、MP4、Walkman 等等。

如今硬件规格上与相机越来越趋同,但智能手机的取向并非是性能,而是朝着更多功能发展,继续扮演个人的移动设备中心的角色。

▲ 图片来自:snapmounts.

如同「恒定地平线」这种运动相机主打的功能点,已经开始被智能手机所吸收,有一就有二和三,相类似的功能会如同播种一般成为智能手机们的标配。

由此来说,运动相机要么向上突破成为拥有绝佳专业性的产品,要么在大众消费市场中逐步被智能手机所取代。

毕竟,相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多功能的产品要比单一的性能产品更具吸引力。

而举着「计算摄影」大旗,有着够用影像规格的智能手机们,取代入门中端的相机们,可能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