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畸形的小红书、抖音打卡,从不要脸到不要命

商业

2022-08-18 00:02

在小红书搜索露营,有 420 万+篇笔记。

这是一种时兴的生活方式,坐在便携帐篷中,展开折叠餐桌,眼前潺潺流水,头顶鸟鸣山间。

但 8 月 13 日在四川彭州龙槽沟突发的山洪灾害,打破了逃离城市的浪漫幻想。温柔而静谧的避暑胜地,揭下了岁月静好的一面。

顷刻间,危险来势汹汹。

危机早有预兆

龙槽沟的阴晴不定,并不是毫无预警。

它属于地质灾害点位,不是景区,更不适合做露营目的地,曾于 2015 年和 2017 年发生山洪灾害,河道两旁均设置了防护围栏和警示标语,沟口还设有铁门隔离。

但铁丝网等障碍物不久就被游客破坏,还有人绕到湔江河滩,通过水沟进入龙槽沟内。

危险来临前夕,也早有预兆。

最近四川正值汛期,山洪灾害频发。从 2015 年以来,龙槽沟在雨季经常成为泄洪渠。

8 月 13 日 14 时 37 分,彭州市龙门山镇接到气象预报,辖区有对流云团生成,将伴有短时强降雨。当地工作人员接到通知后,前往劝离龙槽沟和湔江河滩等地的游客。

当危险到达,一切都来不及了。

龙槽沟此次爆发的山洪是「齐头水」,刚听到河道里传来轰鸣声,水头即刻就到达眼前,有亲历者「上岸一分钟就听到了山洪的咆哮」。

8 月 13 日 15 时 30 分,龙槽沟突发山洪,未撤离游客被卷入洪水;截至 8 月 14 日 13 时,山洪共造成 7 人死亡、8 人轻伤。

但在小红书、抖音等种草笔记里,龙槽沟被包装成「成都周边的宝藏耍水地」「夏季避暑好去处」。

再加上周边有配套停车场和公共厕所,进龙槽沟被要求扫行程码,各种因素模糊了安全防线,当地「珍爱生命,请勿下河」的告示形同虚设。

而另外一些「网红打卡点」,更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近日,杭州建德钦堂乡谢田村的一处废弃矿洞成了小红书热门打卡点——「全新的未知世界」「完美避暑胜地」「多处水潭拍照出片」。

当地一共 5 个矿洞,它们实际上是关停的碳酸钙矿,最早被一群桐庐的越野车爱好者们发现。

矿洞彼此相通,岔路多像迷宫,山壁上的石块和山体有裂缝,随时可能有落石。前往矿洞的路也十分复杂,亲自前往的都市快报记者为了上山,汽车轮胎开到冒烟,最后的路又陡又窄,只能徒步前行。

另外,未知的病原体、深不可测的地下河或者湖泊、没有手机通讯信号……洞穴探险的风险因素数不胜数。2018 年,有博主去云南探洞,结果回来后患上重症肺炎。

目前,考虑到安全问题,5 个矿洞的洞口已连夜用水泥和砖块封住。

当地村委透露,此前没人来探洞,不知道什么原因,今年夏天,来矿洞的人开始多了起来。

此前种草的博主,现在删了帖子改了口吻:

「当地村委顶着 40 度高温连封五洞!人需敬畏自然,安全户外很重要。」

被滤镜掩盖的危险

事后诸葛亮般的追溯,将打卡地的一切风险因素平铺于纸上,旁观者再清晰不过。

但前往网红打卡点的游客,主动或被动地将这些因素忽略了。

科学的户外运动,需要一定的野外求生知识和预估风险意识,如何面对极端天气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种草笔记的创作者与受众,均未对此重视起来,溯溪被包装成郊游,探洞变成了山林野趣。他们并没有真正做好「探险」的准备,只是将其视作单纯的体验。

在山洪席卷之前,龙槽沟看起来如此美好:距市区 1.5 小时车程,水凉,景色好,没有门票。

一个原因在于,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人们,被疫情等困住了生活半径,接触自然的机会以及寻求乐趣的方式,越来越多地来自朋友圈和各类社交平台,用给定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将他人的生活体验再咀嚼一遍。

浮光掠影的笔触以及净化过的信息,只记录着自然美好、酷、小众的一面,而它亘古的地质和气候未被敬畏。

那么多人晒出笔记,这么多游客一起来到这里,又助长着彼此的侥幸心理,让他们对警示牌和围栏视而不见。

▲ 图片来自:界面新闻

当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在一方屏幕中涌现,反而更考验自身的信息搜集能力。广州市登山协会副秘书长黄淑惠表示,「野生」峡谷这类旅游地,风险防范要从源头做起,比如向当地人了解情况。

信息差并不只带来危险。「打卡」遇到「照骗」景点,又何尝不是一种苦果?

从社交平台选择打卡方式后,又在社交平台向外界展示生活,最终形成一个闭环。

早在 2015 年,「极限自拍」就反映着这一现象。根据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对于很多人来说,如果拍摄一张危险的自拍照能赢得非常多赞和评论,那就是值得的:

点赞数是衡量一个人有多受欢迎的指标。在今天,仅仅放上一张自拍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人都在这么做。于是你拍的照片越极端,你就越有可能脱颖而出,得到好多赞和评论。

在爱范儿所在的 TIT 园区内,也有网红为了出片效果,踩在玻璃桌上或爬到楼顶拍摄广州塔。

其实,这本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平台的流量导向有其原罪。

「豹变」采访的资深互联网营销人士王凯指出,一方面,越小众、越惊险刺激的内容,流量可能越高;另一方面,平台一般采取机器审核+人工审核,「黄赌毒」等内容较易检查,但网红打卡地在出事前很难筛选出来,不好贸然禁止用户分享。

社交平台为人创造、为人服务,也「反向驯化」着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一边积极地展示自我,渴望被外界知晓,一边也让展现方式更千篇一律。为了脱颖而出,往更小众的方向拓展,然后再次千篇一律。

平台促使希望被关注的人们挖掘各种「与众不同」,再往上添加层层叠叠的语言和视觉滤镜。

而不明真相的人们,又被打卡或炫耀心理所困,将他人的标准当成了自己的准则,没有戒心地前往一探究竟。

让危险可见

危险频发,平台已有所反应。

在小红书搜索「龙槽沟」「矿洞探险」等关键词,均有「旅游出行,安全第一」「造型很美好,安全更重要」等提示,此前的种草图文也已经消失。

但覆盖范围更广的「野景区」「野温泉」等关键词,并没有任何提示。

「野游」景点不在政府规划的范围之内,基本都有潜在的风险。不过,如果平台事无巨细地管理如此大体量的数据,也并不现实。

在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指出,对于互联网平台而言,追踪到所有存在风险的「网红景点」有一定难度,但平台方针对网红景点有义务进行主动的风险提示:

平台方可以通过视频和评论中的关键词进行算法提取,从而对存在高风险的网红景点进行分析判断,向用户发出警示。

▲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此外,当这类风险种草帖子被多人投诉时,平台也应给予审核,比如「由于山里天气不稳定,龙槽沟被当地禁止进入,只有翻山越河才可以」等有明显安全隐患的内容。

安全隐患,不只在小红书出现。今年 7 月,TikTok 面临多起诉讼,理由是平台上的「昏迷挑战」(Blackout Challenge)鼓励用户勒住自己直到昏迷,导致几个 15 岁以下的孩子死亡。

The Verge 指出,各类挑战一直是 TikTok 体验的核心部分,有些挑战仅仅涉及简单的舞蹈动作,而其他挑战则不那么温和。

社区生态的恶化,或许是流量导向的 UGC(用户生产内容)平台在增长过程中必然遇到的困境。

当 TikTok 的「挑战」试探危险边缘,小红书的「种草」走向了猎奇和小众。

营销类笔记造假、虚假滤镜景点过多等问题,也一次次将小红书送上风口浪尖,使得小红书经常和中产、炫富、消费主义等词语挂钩,和它所强调的「真诚分享」背道而驰。

然而,悲剧的发生有多个责任方,未听劝告的游客、不负责任的网红、忽略风险提示的小红书平台……社区的底线,也应由各方共同提高。

▲ 图片来自:红星新闻

对于「昏迷挑战」,TikTok 发言人声明:「昏迷挑战早在平台存在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且从来都不是 TikTok 的趋势。我们对用户安全的承诺保持警惕,如果发现相关内容将立即删除。」虽然略为傲慢,但也是事实。

在小红书种草开发程度低、配套设施不成熟的「野景点」前,悲剧也曾经发生,平台让它们更容易被数以亿计的受众看见和传播,更容易让我们在从众之时忽略美景之外的危险。

不论是平台、网红还是用户,敬畏自然应是所有人最基本的价值观。

题图来自:Unsplash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