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vivo 首次在无线耳机里说 Hi-Fi,这像极了 10 年前的自己

公司

2022-11-09 17:32

十年前, vivo X 系列诞生,X1 第一次把专业 Hi-Fi 性能移植到小巧的手机中,开创 Hi-Fi 手机时代。

十年后,我们再度突破,行业首发全链路无线 Hi-Fi 技术,在仅有几克重的真无线耳机上实现了真 Hi-Fi 音质,引领行业进入全新的无线 Hi-Fi 新时代。

–vivo 产品副总裁 黄韬

科技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倒退。

初听这句自相矛盾的话,很多人可能会嗤之以鼻,但实际的例子又数不胜数。正在用旗舰手机连接高端蓝牙耳机听流媒体音乐的你,听到的声音素质,很可能比不上 20 年前用有线耳机听 CD 机音乐的人。

原因无他,自 MP3 播放器以轻巧便捷,取代重量体积都大得多的便携式 CD 机开始,于大众而言,音质已经开始让位于方便。

▲ 用到 2 颗旗舰 DAC 芯片的 vivo Xplay 5 旗舰版是手机音质的高峰

当然这里面依然有不少音质发烧友并不妥协于所谓趋势,也有 vivo 等智能手机厂商在手机当中加入独立 DAC(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数字模拟转换器)和音频运算放大器来加强音质,提供 Hi-Fi(High-Fidelity,高保真音乐)功能,也是一时间手机音乐音质的一次回潮。

▲ 采用「二级电源 + 二级放大」全新架构的 vivo X5Max 手机

到了真无线蓝牙耳机时代,方便再次占据了上风,失去了线缆的束缚,再辅以降噪功能,人们随时随地都能获得静谧和音乐,可谓两全其美,只有音质受伤的世界达成了。碍于此前蓝牙传输的带宽限制,真无线蓝牙耳机很难捕获到好的音质。

无线和 Hi-Fi 似乎南辕北辙,哪怕是曾经在有线耳机时代把 Hi-Fi 当做核心竞争力之一的 vivo ,第一次推出真无线蓝牙耳机的时候,也只是说提供高清音质。

努力数年,vivo 追上了 10 年前起跑线上的自己

与开头那句话相对,如果我说,vivo 产品的音质水平,回到了 10 年前,那估计不少人直觉上认为 vivo 不思进取不进则退;但是对 vivo Hi-Fi 历史有所了解的话,可能会淡淡说道:还有这等好事?

▲ vivo X1 手机

10 年前的 11 月 20 日,vivo 发布了旗下首款 Hi-Fi 手机 vivo X1,这款手机意义非凡,作为旗下 X 系列和 Hi-Fi 手机的双重开端之作,它搭载了 Cirrus Logic 公司的顶级 DAC 解码芯片 CS4398,再搭配另一颗 CS8422 芯片将音频输出信号质量进一步提升,配合无损音源和 Hi-Fi 耳机,vivo X1 的音质真正达到了业界公认的 Hi-Fi 水平。

▲ vivo 智能终端开发部总经理 王友飞

vivo 副总裁周围在 11 月 8 日举办的 vivo 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公布了全链路无线真 Hi-Fi 技术,而 vivo 智能终端开发部总经理王友飞也向爱范儿透露,vivo 新款真无线耳机将首发搭载全链路无线真 Hi-Fi,音质已经可以达到 10 年前 vivo 的 Hi-Fi 水平。

这是 vivo 第一次在无线耳机上提到 Hi-Fi 这个词。

对一件事的看重程度,不在于说多少次,而在于怎么做。

Hi-Fi 就是 vivo 近年来说得不多,但是并未中断的事业。

于是疑问就出现了,作为曾经手机 Hi-Fi 的领导者,vivo 为什么到今天才在真无线耳机里引入 Hi-Fi?

王友飞说:

从有线 Hi-Fi 到无线 Hi-Fi ,有 3 个技术难点要去解决。首先就是端(手机发射端)到端(耳机接收端)是不是无损传输,这是 Hi-Fi 音质的基础。

然后就是 DAC 解码芯片能不能满足 Hi-Fi 的指标,需要着重说明的是,vivo 手机 Hi-Fi 连接有线耳机,DAC 解码芯片是放在手机端的,但是到了 vivo 即将推出的真无线耳机产品上,DAC 解码芯片是放在耳机端。在寸土寸金的无线耳机里,这颗 DAC 解码芯片就不仅要低功耗,还得高性能,这个矛盾也有些棘手。

最后就是耳机的发声单元,有没有很好的表现力去承载 Hi-Fi 音质。

这三个难点不解决,vivo 也就没法在无线耳机时代提 Hi-Fi 这个词。

▲ vivo XE800 耳机,图片来自:head-fi.org

对于 vivo 来说,这里面第三个难点其实比较好解决,当时配合 vivo X1 发布的,还有一款 vivo 定制调音的拜亚动力 MMX 71iE 耳机,后来随着旗舰 Hi-Fi 手机 Xplay 3S 一起发布的 XE800 耳机更是音质最好的手机配塞之一。

所以在调试耳机发声单元这块,vivo 还是有比较充足经验的。

不过即便这样,今日也不同往日,现在的无线耳机不仅砍掉了那条线,还往往加入了主动降噪(ANC)功能,怎么协调 Hi-Fi 和 ANC 也要花不少功夫。

当然,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在于那条消失的线,耳机实体的线虽然没了,但是 Hi-Fi 的标准线却一直存在。王友飞说,CD 音质的码率是 1.4Mbps,这算是 Hi-Fi 的一个基础。

所以只有当无线传输的带宽达到了这个标准,在无线耳机上谈 Hi-Fi 才是有意义的。为了逼近这条线,vivo 做了什么工作呢?王友飞给爱范儿介绍了其中的奥秘:

我们这次使用到了升级版的高速通信协议,理论带宽是 6Mbps ,实际传输码流基本保持在 1.1-1.2Mbps 之间。和目标相比还差那么一点点,所以我们又跟供应商合作开发了无损编解码传输的技术,它的理论传输码流达到了 1.3Mbps,实际的动态传输码流确实能够达到 1.1-1.2Mbps,配合无损压缩,这样就能真正实现 CD 级无损音频传输了。

他还强调,从做第一代 Hi-Fi 手机开始,vivo 的 Hi-Fi 就有一个标准定义,只有无限接近真正 CD 音质,vivo 才可以认可这是 Hi-Fi 音质。所以,即便 vivo 在前两年出了几款真无线耳机,并且音质评价都不错的情况下,他们依旧不敢说那是 Hi-Fi 音质。

▲ vivo 无线真 Hi-Fi 技术要点

所以在解决了传输带宽问题,并且还在无线耳机里面外挂了独立 DAC 解码芯片,做到了无限接近当年 vivo X1 的技术参数指标之后,vivo 终于在自家的真无线蓝牙耳机喊出了「真 Hi-Fi」的口号。

参数不是音质的全部,音质也不是耳机的全部

技术参数指标达到了 vivo 认为的 Hi-Fi 标准,那 vivo 的无线真 Hi-Fi 耳机就大功告成了吗?

王友飞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以手机领域的影像竞争为例,各家手机拿到了同样的影像传感器之后,调校出来的成像风格却有所差异,有的偏冷,有的偏暖,有的柔和,有的锐利……

这说明在手机影像领域,主观审美,和客观参数是相辅相成,甚至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为前者服务。

同理,王友飞也介绍了 vivo 的音质观:

其实 Hi-Fi 不光是一两项参数指标所决定的,更多时候是偏主观的听感更为重要。

我们最开心的是,经过几代有线 Hi-Fi 的探索和我们对消费者的洞察,形成了 vivo Hi-Fi 的音质标准:高解析度的、清澈的,又有温度的那种声音。

高解析度、清澈、温暖的声音从何而来?谁来输出,来描述,来定义这些主观的感觉?

王友飞向爱范儿介绍了其中的幕后团队:vivo 金耳朵团队。

自 10 年前 vivo 决定开始做 Hi-Fi,就成立了这个金耳朵团队。用王友飞的话来说,这个团队的主要工作就是说「No」。由音频专家,Hi-Fi 发烧友,音乐从业者以及大众爱好者组成的金耳朵团队并不负责研发,只是负责评判研发的结果,判断耳机输出的声音是否符合高解析度、清澈和温暖,然后给出反馈,让研发继续调试。

这个团队有一项外人艳羡的工作内容:带薪听歌。

在 vivo 全球总部,有一间造价达到百万元,配备旗舰音箱和运放设备的听音室,金耳朵团队平日会在这里欣赏音乐,培养听感,交流对音乐和音质的认知。

▲ 位于 vivo 全球总部的听音室

只有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是自己喜欢的,大家喜欢的,才可能做出大众喜欢的音质。王友飞说:

vivo 定位自己,是人和数字世界之间的桥梁。我们就想把清澈的、温暖的、有情感的声音传递给消费者,让消费者享受非常愉悦的音质。

我们普通人接收信息, 70% 是靠视觉,还有 20% 多是靠声音,所以 vivo 会觉得声音还是很重要。消费者需要,我们就要把它做好。

如何表达出我们想要的声音挺不容易的,相比之下,表达我们想要的音频参数指标会简单一些。所以说,我们认为这十年来声音调教理念上的一些沉淀,是最重要的。

即便如此,沉淀固然宝贵,但若没有与时俱进,那沉淀下来的黄金也难以发光。

真无线耳机的消费者经过多年的教育,方便舒适已经成为核心产品力维度,降噪水平也是重要赛道,此外续航还不能崩,机身和充电盒也得便携。

所以,对于现在的 vivo 来说,参数不是音质的全部,音质也不是耳机的全部。

vivo 音频实验室,音箱阵列可以完全还原真实环境的声音

vivo 要处理好 Hi-Fi 和主动降噪的矛盾,以及 Hi-Fi 和续航的矛盾。

关于第一个矛盾,王友飞说,如果说是在真无线耳机上按照 XE800 的音腔结构进行复刻,做好音质其实很容易。但是如果新增了主动降噪模块,那么耳机里面的空腔就很小了,内部结构改变,复刻这条路就行不通了。

所以最后 vivo 采用了两轮调试的方式进行研发,先是在有线状态下模拟带主动降噪模块的音腔状态去调试 Hi-Fi 音质;然后把线砍掉,在无线状态下又调试了 20 多轮,历时好几个月才通过了金耳朵团队的认可,然后也和一些接受灰度测试的用户以及媒体进行了沟通,最终获得了比较一致的好评。

至于 Hi-Fi 和续航的矛盾其实也是需要不断地「磨」。光找到一颗功耗低,参数满意的 DAC 解码芯片还不够,还得根据 vivo 自己的听感要求,带着理念和供应商进行沟通,不断调试,最终才能量产。

解决了这两个矛盾,王友飞还透露,这次 vivo 的真无线 Hi-Fi 耳机在降噪上也会有比较大的惊喜,同时还会加一些健康指标的检测功能,这款耳机甚至还可以作为一款无线游戏耳机使用,最低延迟能够达到 55ms 的水平,满足普通玩家玩竞技游戏的需求。

不光是 vivo 智能终端开发部总经理王友飞对这款产品寄予了期望,vivo 产品副总裁黄韬也认为这是 vivo 在 Hi-Fi 上取得的一个里程碑:

我们开创性的打通端到端无线 Hi-Fi 全链路,实现 CD 级无损音频传输、超低失真的音频解析系统以及超宽频高清单元,突破传统无线耳机有损传输及解析力不足的瓶颈。

这是 vivo 声学赛道的重要战略升级。很快,用户就能体验到即将发布的全球首款真 Hi-Fi 无线耳机,一定会给你超越想象的「原声沉浸体验」,让你亲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听觉盛宴。

vivo 听音室的部分设备

Hi-Fi 十年,vivo 再出发

兜兜转转,vivo 即将带着一款旗舰级的无线真 Hi-Fi 耳机回到最初的 Hi-Fi 起点,如开头所言,科技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倒退,但终究,这种倒退又会迎头赶上。

宏观看,不光是科技,还有社会的发展,无疑都是进步趋势的,甚至是洞中一日,世上千年的感觉。

但是只要落到微观层面,进步又往往是螺旋式的,这就是进步真实的细节。

vivo 音频实验室

过去十年里,vivo 做手机有线 Hi-Fi 做了 4 代,从 1.0 到 4.0。这里面有经验,有沉淀,当然也有路标。

如果说现在是 vivo 无线 Hi-Fi 的 1.0 版本,那是否意味着后面 vivo 会沿着路标继续走下去呢?

王友飞给了爱范儿非常肯定的答复:

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在无线 Hi-Fi 这条路上不断创新,然后推动行业前进,就像当年我们做手机有线 Hi-Fi 一样带动整个行业。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那我觉得 vivo 是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最终的受益者是消费者,他们享受到了高品质的音质。

当然时过境迁,旧的路标在那里,但是交通方式也已经今非昔比。

在无线耳机上,也还有无数的可能性等着 vivo 去实验,王友飞介绍说,比如连接方式是否可以突破蓝牙的限制,LE audio、Wi-Fi 或者 UWB 等等,或者其他低功耗高带宽的方式都有可能;再比如动铁单元适合高频,动圈单元适合低频,但是目前频段衔接不够平滑流畅,音色也有差异,但是多单元其实也可以再尝试改进。

再比如新出现的 MEMS 扬声器,它体积小高频也好,是不是跟动圈搭配更好?动圈的振膜,是不是也可以随着镀层复合膜的发展也进步?

vivo 智能终端开发部总经理 王友飞

除了硬件的革新之外,vivo 和王友飞还关注着另外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其实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方向:计算音频。Hi-Fi 就是高保真还原,那么最终是要还原了就可以。至于过程当中,是通过计算音频方式,还是通过高码流的无损压缩,再把这个压缩解开,其实只要效果达到就可以。

无损编解码的还原,这里面也是计算音频的一部分。所以未来随着芯片算力,AI 智能的进步,甚至是存算一体的设备,计算音频有可能发展出更好的音质出来。

就像影像上面,硬件上的影像传感器尺寸和镜头光学素质,手机没法跟单反比,但是计算摄影能够让路人也拍出大片,这就是计算和 AI 的帮助。

当 vivo 重新以另一种方式来到十年前自己定下的起点的时候,才发现未来更加广阔,真无线耳机让这个市场变得空前壮大,同时这款小小的设备以自然无感的方式成为了我们身体的外延,无线真 Hi-Fi 这个词终于被 vivo 提出并实现。

也许,「真无线耳机不必强调音质」的论调,就是一头存在于房间里的大象,不是它不够重要,而是大家在自欺欺人而已。

王友飞表示,好音质难以言说,更能描述好音质的是表情:

我们有个项目经理,他主要管理项目,对 Hi-Fi 其实不太懂,但是等我们这款产品真的调试到大家认可的状态,让他戴上一听,看到他那个惊讶的表情,我就觉得,成就感来了。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在命运的塑料大棚里,每棵被喷了过多农药的白菜心中,都曾经有一个成为无公害有机蔬菜的梦想。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