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反直觉的设计,反而是雷军造车成熟的体现
小米的第一辆电车,造得有点叛逆。
原本以为 SU7 会成为另一台特斯拉:外形富有未来感,极简化的人车交互,能用语音的绝不动手,能用屏幕的绝没有物理按键…… 雷军也能完成从「雷布斯」到「雷斯克」的进化。
结果,小米汽车给人的感觉,似乎偏离了电车发展的主旋律,无论是外观造型、内饰细节,还是交互操控,不难看出 SU7 身上有很多传统油车的影子。
这些反直觉的设计,也颠覆了我们对小米以往的看法:一家造手机的互联网公司,竟然能把车造得这么老道。
*注:本文围绕小米 SU7 Max 版展开讨论
电车叛徒,实体按键的信徒
新能源车有很多标志性的设计:狭长的示宽灯、难以评价的渐变绿车牌,还有莫名其妙就消失的门把手。
要数争议最大的一项,还得是越来越少的实体按键。
不知从什么开始,电动车就和中控大屏牢牢绑定在一起,为了区别于传统油车繁琐的按键和众多的旋钮,许多新能源品牌把大部分的人车交互放到了屏幕中。从官方的角度解释,「一屏可抵万键」:
- 减少了杂乱的实体按键,内饰变简单了,从视觉上让车内空间更宽广;
- 将传统的按压交互变成了语音和触控,在一块屏幕里就能完成绝大部分的功能操作,集成度更高,功能也更多;
- 传统按键是功能升级的枷锁,一个键位往往只能对应 1~2 个功能,而屏幕则可以通过 OTA 不断更新优化,不容易过时。
这也是众多新能源车企大量甚至彻底取消实体按键的原因,个别厂商做得更激进,连档位都放在了屏幕里。
按理来说,小米作为手机厂商下场造车,会把屏幕的权重提的非常前,将手机和平板的触控交互带到车上,一来能彰显自己的长项,二来也顺应了整个新能源市场的发展趋势。
但是小米 SU7 却和主流背道而驰,保留了非常多的实体按键。
光是方向盘,SU7 就设置了 10 个按键(6 个按钮+4 个旋钮),而且每个按键的按压、滚动触感,都有一定的考量。
以音量调整键为例,SU7 的是一个滚筒,虽说材质为塑料,但用拇指拨动时,能明显感觉到内部轴承带来的顿挫,在防止误触的同时,又有很清脆的触感反馈。
这种手感,很像前些年大火的指尖金属减压玩具,也和电竞鼠标上开启阻尼的滚轮十分相似。
不仅如此,SU7 的中控台也很「老派」。
▲ 杯架旁边的四个拨杆,分别控制「空调温度」「空调风速」「电动尾翼」「空气悬架」
小米把汽车最常用、以及 SU7 最有特色的调节键,都放在了手边。不用盯着屏幕翻开一级二级菜单寻找,就像传统燃油车一样,熟练之后盲操就能搞定这一切。
盲操,能极大程度地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也能尽可能少地让驾驶员分心。触摸屏需要视觉辅助输入,这可能导致驾驶员在操作时目光离开道路,增加安全隐患。
集成化、极简化、科技感都是电车带给汽车工业设计的突破与活力,但是大胆创新并不代表摒弃过去,传统设计也并不一定指向过时,实体按键就是最好的例子。
被贴上落后标签的按钮,恰恰能缩短人车交互的过程,在脑子想着把空调温度调高的同时,手就已经按照肌肉记忆摸到了温度调节按钮,有动程的按压触感,也能最直观地做出反馈。
类似的操作,只需一步就能完成,全程不用眼,有种「知行合一」的效率感,这对于司机十分重要。
小米在按键的设置上下了不少功夫,除了「保留」以上的传统按钮,还把一些非必要但重要按键的「选择权」交给了用户。
依靠米家生态多年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小米在中控屏四周设置了多个拓展接口,外接的物理按键可以实现多种多样的功能。
十年前 Google 模块化手机 Project Ara 的「昙花一现」,如今竟出现在小米的产品上。
可拆卸的模块化设计,使得用户可以根据个人的操作习惯和喜好,来把车变成最适合自己的工具,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语音和屏幕。
坐上去不大,听起来不小
SU7 的风阻系数是 0.195 Cd,号称全球量产轿车最低。
平滑一体的流线型车身在降低风阻的同时,也牺牲了一定的后排空间。以我 177cm/80kg 的体型坐在后排,在保证前排乘客正常坐姿的情况下:腿部空间 3 拳半,头部空间 3 指。
对于一辆定位为 C 级的轿车,这样的后排表现肯定够用,不过和「宽敞」还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当音响打开的时候,整车的空间,突然变大了一点。
我们试的这台 SU7 Max 是标配 25 个扬声器的 7.1.4 声道( 4 个低音扬声器、7 个中音扬声器、7 个高音扬声器、2 个头枕扬声器、1 个重低音扬声器、4 个天空扬声器)。
虽然没有在官方的配置表里看到这套音响系统的总功率有多大,但就外放效果而言,和蔚来新款 ES8 的那套全景声十分相似(总功率 2230w,23 个喇叭),感觉整个人是泡在外放的音乐里的。
小米 SU7 的喇叭罩上没有贴牌或是联名,而是标为「xiaomi」的自研音响。
声音很通透,高中低音层次分明,合适音量的低音也不会引起过多的门板、地板共振。到底能达到哪些专业品牌的水平我们不太好下结论,但它确实是一套表现不俗、能提升驾驶乐趣的音响系统。
依靠这套音响,SU7 的音效互动成了车上的一大彩蛋。
小米把切换驾驶模式的音效,用游戏交互的方式做了出来, 和 X-box 主界面的项目切换音效很像,也很上头。
很多网友也和我们有同感。配合着类似游戏手柄的阻尼旋钮,驾驶模式的切换成了一款现实中的赛车游戏。
另外,车上的模拟声浪也是一个亮点,它不是简单的调整音量大小,而是根据车速和电门瞎猜的幅度,实时调整声浪的缓急。
在音响的加持下,关窗听声浪,甚至有种排气声轻微冲击耳膜的真实感。
作为一台电车,在失去了离合、换挡等操控乐趣后,SU7 用更年轻和潮流的方式,延续着操控快感。
四不像,也都像
体验完实车,明显感到 SU7「油电混合」的设计理念:在电动车的技术基础上,延续了很多油车的元素。
而且从众多细节里,不难发现小米的第一辆车,像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孩子。
首先,从去年 12 月底工信部公布的第一张外观图,到如今试驾评测后的全面曝光,必须要承认的是,SU7 有很多的致敬元素。
从最开始的全车轮廓:
到车灯设计:
再到尾灯样式:
以及内饰的细节(方向盘、中控表):
在对优秀设计采样的基础上,小米也融合了很多新势力已经走通的道路:
还有雷军在发布会上着重强调的小米汽车商城,也是 NIO Life 今后的有利竞争者。
蔚来官方曾说过,NIO 商城是这么多业务中为数不多能盈利的版块。
由此可见,雷军用市场已经「验证为真」的设计,和「反电车直觉」的元素,结合着所有前辈和友商的经验,组成了独一无二的 SU7。
恰恰是这些反直觉的地方,体现了雷军造车上的成熟。
相比之下,那台永远不会问世的苹果汽车,走了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
苹果汽车的雏形,最早出现在 2022 年初的一部名为《天鹅挽歌》的官方原创电影里。
苹果对汽车的构想,全部都是超越时代的未来感:自动驾驶、没有方向盘、车内交互全靠 AR 设备……
甚至在一项苹果的专利文件里,Apple Car 还被拿掉了车窗,所有的外界环境都将以「VR 再现」的方式展现在乘客眼前。
苹果不缺创新和设计,但或许是超前的理念,导致了进行十年的「泰坦计划」化成了泡影。
即使苹果汽车真的能按原计划于 2028 年落地量产,但传统的驾车习惯和市场的接受程度,也很难让 Apple Car 在「油电交替」的时代风口,成为市场里的新势力黑马。
小米汽车,在智能化、集成化、极简化盛行的当下,用「反直觉」的方式,规避了「倒在起跑线」的风险。
其实,从 SU7 的设计和定位不难看出,小米在汽车行业不是革命者,雷军也并没打算刚入局就「掀桌子」,实体按键的保留、选择权的归还、成功产品的集大成等等都在说明,它只是一个追随者,和现有方案的改进人。
但恰恰是这些反直觉的地方,反而顺应消费者和市场的考量,说明雷军在这三年里,对新能源市场做了细致入微的调研。
谁能想到,对遮阳天窗的宣传,竟然还能以特斯拉作为标准单位进行比较。
就产品本身而言,小米 SU7 很难像当年的小米手机一样火遍大江南北,老少皆宜。
但它对用户痛点的把握和鲜明的个性,必定会收获一些只属于它的「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