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爆卖近 10 亿的「演唱会神器」,到底在红什么?
2024 年第一天,我就目睹了一个「心碎时刻」。
她手上拿着电影海报,手腕上戴着「友谊手链」,满心欢喜起了个大早到电影院看《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
然而一开场后,她却开始不时起身走出影厅,有时站在门口观看,有时又在座位上用手掩住耳朵,三个小时下来颇「不得安宁」。
我理解她的感受,因为我的耳朵也在痛。
▲ 超精彩,超沉浸,也超大声
但一如既往地,我说服了自己「忍过去」,毕竟「哪个年轻人怕大声的音乐啊!」
几个月后,我发现不怕大声的人未必一定是年轻人,倒很可能是听力已经出现了损伤的人,譬如我。
没想到的是,在大洋另一边,看着现场版「时代巡回演唱会」的观众也和我们有着同样的困扰。
只是他们找到了解决方案 —— Loop 耳塞。
▲ 友谊项链和 Loop 耳塞,看演唱会必备,图片来自 The Age
该品牌定价高达 20-55 美元,不接电,不会响,丢了也没有 find my 功能的耳塞,早已经成为了不少年轻人「演唱会必备」的潮流单品。
三年营收翻 11 倍,有一种潮流叫 Loop
在今天看来,这家比利时创业公司 Loop 的耳塞的走红是「理所应当」的。
它比海绵耳塞舒服,也更合适演唱会佩戴,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存在就是为了被他人看见。
你会看到人们脖子上挂着 Beats 耳机,就像是一个时尚单品一样,但耳塞和隔音保护,这些都太无聊了。
Loop 联合创始人 Maarten Bodewes 在接受 CNBC 采访时说道。
和传统耳塞不同的是,Loop 在视觉沟通上不走「藏藏掖掖」路线,就是要主动露出,从一开始有考虑其露出展现的外观设计,并且还在不断地在质感、色彩设计和配件上持续探索。
按《金融时报》说的,Loop 看起来更像是一种新型的「打孔」,而不是无聊的听力保护设备。
几个系列的产品都采用类似的环形设计,但如果细看,你就会发现不同系列都有着不一样的「视觉语言」。
面向睡眠场景的 Loop Quiet 圆环采用了硅胶材质,宣称即便是侧卧也不压耳,看起来绵绵实实的。
这款产品的降噪力度也是品牌中最高的,可隔音 27dB。
▲ Loop Quiet 的结构
面向现场演出场景的 Loop Experience 和社交场景的 Loop Engage 都将圆环换成了树脂材料。
Loop Experience 的颜色效果往「夜店风」看齐,主打以塑料呈现金属感的色彩。
Loop Engage 则多以「透明色彩」沟通其「社交」定位,因为 Engage 的宣传卖点就是「隔绝环境噪音,但让你能听清楚身边人说话的声音」,传达出一种「通透」的感觉。
Experience 和 Engage 除了把圆环换成树脂外,也在圆环中内置了专利「声学通道(acoustic channel)」。
▲ Experience 的结构
Loop 声称这个声学通道的长度和人耳耳道长度相当,可以有效地放大特定频率的声波,做到隔音同时又能让音乐和人声更好地被听到。
据体验,在 Livehouse 现场用 Loop Experience 的确会比传统的海绵耳塞更「透」。
于我个人而言,更重要的是 Loop 佩戴的感觉不像海绵那样「深」,而是和 AirPods Pro 的耳塞感觉更接近,佩戴久了也没那么累。
Experience 也有一个非常常见的吐槽 —— 它让用户自己的声音变得太大了!
▲ 实拍:黑色的是 Experience 款,绿色的是 Engage 款
我朋友每逢吃东西前都要小心翼翼地摘下 Experience,不然会被自己咀嚼的声音吵死。
佩戴着 Experience 的时候,她也会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音量,因为之前试过讲话跟蚊子一样小声,别人根本听不见。
如果有计划购买的人,也可以在自己要去看演出前算好时间买,好在演出体验一下是否合适,不合适要算好时间退掉。最近,Loop 国内电商还上线了新推出的 Loop Switch,一款可在 Quiet、Experience 和 Engage 三种体验间切换的耳塞。
▲ Loop Switch 的结构更复杂,整体看起来也稍微笨重一些
从设计结构上来看,为社交而设计的 Engage 比 Experience 少一层膜,主打可以隔掉吵闹的环境声,但保持人声。
▲ Experience 和 Engage 的结构
经我这个听力已经有一点损伤的人体验,两款产品的差别并不太明显,隔音和舒适度都差不多,但 Engage 的颜色更合我眼缘一些。
让人痛苦的是,即便我已经买了自己看着很喜欢的绿色 Engage,我在写这篇文章时看到几个特别配色的联名款时仍然会心痒,想要拥有那些不同颜色的版本(当然,有控制住自己)。
▲ Loop 和独立设计师 Andrew Footit 打造联名款
我们之前在讨论 Stanley 保温杯走红的文章也已经感受过这样的诱惑,那是一种被称为「每种颜色都来一个式资本主义(one-in-every-colour capitalism)」的刺激:
是一种想把一个产品的所有版本都买齐的冲动,即便新推出的产品并不会在用户体验上有增量。
比 Stanley 色彩更诱人的是,Loop 是佩戴在身上的产品,顿时让它的装饰权重又上升了。
而在 Loop 已经红了几年的欧美市场,Loop 的视觉诱惑早已超出单个产品色彩的范畴,发展出一个小众的配饰市场。
▲ 官方挂绳,右图可见两边绳子会贴在一起,因为挂绳连接处有磁吸
从官方推出的限时配色收纳盒和防丢挂链,再到电商平台 Esty 上各种为 Loop 设计的耳环和项链,想要更多花样,总能找到选择。
乘着演唱会市场复苏和社交媒体传播的大浪,备受 Gen Z 和千禧一代喜欢的 Loop 在 2023 年营收达到 1.26 亿欧元(约人民币 9.93 亿元),是 2022 年 4200 万欧元(约人民币 3.3 亿元)营收的三倍。
在 2020 年,Loop 的营收只有 120 万美元(约人民币 869 万元)。
从「医疗产品」到「潮流单品」,Loop「因祸得福」的一生
年轻时,Loop 的两位联合创始人 Maarten Bodewes 和 Dimitri O 是爱一起玩,喜欢夜生活的好朋友。
临近三十岁时,俩人才发现去完特别大声的演唱会后,自己会耳鸣好几天,也才意识到原来去演唱会也得保护自己的耳朵。
▲ Loop 的联合创始人
然而,市面上的耳塞一眼看去,「难看」和「难用」常常肩并肩,就算真肯戴上去看演唱会,那保护的代价也是让音乐听起来更「闷」和「模糊」。
经过两年时间的业余学习和打磨,两人终于打造出了 Loop 耳塞的原型设计,并获得布鲁塞尔创业加速器 Start It@KBC 的支持:
我们在周五得知入选,我好像在周一就直接辞职了。
后面的事情没有一帆风顺,但却能算得上「因祸得福」。
Loop 在 2018 年推出首款产品时,走的销售渠道还是美国的连锁药房 CVS 和欧洲家电连锁 Saturn。
这听着虽然挺不「酷」的,但每年也还是有 10 万美元的营收,《连线》也说「你从来没见过那么好看的耳塞」。
▲ 任何型号的 Plus 版都会配套增加 4 个「静音环」(加上后可增加隔音 5 分贝)和 3 对海绵耳塞
直到新冠席卷全球,夜店和演唱会停摆,Loop 销量也大跌至原来 1/5。
为了生存,Loop 转换为 DTC(直接面向消费者)模式,同时开始将耳塞定位从「医疗用品」转移到「日常用品」类目。
在相对近期的采访中,O 都会将 Loop 和太阳眼镜类比:
我们喜欢将它(Loop)和太阳眼镜对比。
有太阳闪着你的眼了,你就会戴上太阳眼镜,毫不犹豫。
最终,如果人们戴 Loop 可以自然得跟戴太阳眼镜一样,我们就算成功了。
这里潜藏了个前提,那就是「噪音」就跟刺眼的阳光一样,生活里不时就会遇上。
而且,噪音也和刺眼的阳光一样,需要适度地阻挡,都是为了健康。
这是一个合理的前提,我们生活的环境的确变得越来越吵,大部分人也未必意识到听力保护的重要性。
▲ Loop 还推出了儿童款,它和成人款的区别只是配上了更小号的耳塞
Loop 的成功,除了要归功于产品设计上的出彩,更多也因为它迎来了一个「准备好」的时代。
疫情后,欧美市场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和需求大幅提升。神经多样性和心理健康更多出现于日常对话,网友们甚至一度走入极端「人均 ADHD」。
在审美上,以 AirPods 为代表的真无线蓝牙耳机,也让人们早已习惯「大家耳朵都戴着点什么东西」。甚至 Loop 的周边,还有种 AirPods 配饰潮流移植的感觉。
然而,我们都知道,当好看或好玩的产品一旦搭上「健康」的快车,我们很有可能会快速开进「消费陷阱」,将那个产品本身视为目的,而非手段。
生活需要降噪,但不一定要是 Loop
大家从开头的故事也许就能看出,我是一个很容易陷入「逞强」的人,譬如说要自己克服客观存在的噪音压力去享受演唱会这事。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吵闹的餐厅,车站,人行道等场景。我都觉得吵,但也总觉得自己可以「忍过去」。
直到世界卫生组织(WHO)做的应用「hearWHO」告诉我,我的听力只有 60 分,并且我们听力一旦受到损伤就永远都没法恢复了,这我才知道后悔。
▲受过教训的我,现在已经吃火锅都记得戴耳塞了
据 WHO 统计,全球近 50% 的 12-35 岁人群,会因为用电子设备听歌音量过大而面临听力损伤风险(爱听歌却因为听歌损害听力,每次看都觉得很讽刺)。
按推荐标准,如果暴露在超过 85 分贝下的环境长达 8 小时,或在 100 分贝的环境里待 15 分钟,对个人听力来说都是不安全的。
回到生活中,一般演唱会现场的音量大概在 110-120 分贝间,人们平常对话大概 40-60 分贝,地铁也能去到七十多八十分贝。
▲ 现在我的 Loop 最常用的场景主要是在地铁或者商场等公共场合
值得强调的是,听力损伤只是噪音带来最直观的伤害。
有研究指出,噪声每上升 1 分贝,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 3%;在 70 分贝到 90 分贝的噪音中生活 5 年,人患高血压的危险性会增加 2.47 倍。
除此以外,夜间的噪音控制尤其重要。
按照我国环境噪音容许范围标准,夜间的噪音不应超过 30 分贝(相比之下,白天是 40 分贝)。
如果我们在睡觉时听到噪音,即便没被吵醒,大脑也会激活听觉皮层和杏仁核,让身体进入「战斗或逃跑」的应激反应。
这些应激反应会让身体释放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让血压升高,也会让身体产生会导致血管内壁氧化反应和炎症的有害分子,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几率。
如果可以,最优解当然是到更安静的环境生活和工作。但如果暂时没法改变环境,我们也还是可以戴上耳塞。
如果你本来就有降噪耳机,那就很好,只需要多留意一下是否有额外未考虑到的情景有过度噪音存在。
▲ 我的「降噪三件套」
如果是为了睡眠或刚开始尝试耳塞,也没有听歌需求,那从最经典的 3M 耳塞到个人认为压迫感更小的安耳悠耳塞,都是相对低成本的尝试选择。
如果你是音乐行业从业者或者现场音乐超级爱好者,那像 Loop Experience、Eargasm 和 Vibe 这类专门为音乐场景设计的耳塞都可以去探索,有需要甚至可以去做专门耳模,定制耳塞。
▲ Eargasm 耳塞
不然为了对音乐的爱而损害了我们感受音乐的重要感官,也实在有点讽刺。
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对噪音和听力保护的意识。
现在手机上有很多可以测分贝的应用,而 Apple Watch 上甚至直接有内置应用,轻轻一点就可以知道当下声音分贝。
在这些数值之外,更需要关注的还是自己的感受,那些你莫名感受到的不适,噪音也有可能是「帮凶」。
英国大型眼镜和助听器连锁店 Specsavers 的首席听力学家 Gordon Harrison 分享说:
作为人类,我们总在寻找那些提醒我们去行动的警报或刺激 —— 如果有噪音,我们大脑就会分配一部分资源去处理噪音,帮助我们过滤这些噪音。
这个过程会消耗我们的能量,也会影响我们专注的能力,让我们感到疲惫。
▲ 儿童照料者也不一定要「强忍」高分贝的孩子们
Loop 一个想将「耳塞」作为生活方式的品牌,其中一大「功劳」就是告诉大众,需要隔音的场景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多。
需要戴上耳塞的不只是施工现场的工人,还有照料幼儿的家长,在开放办公室里试图专注的打工人,以及在热闹商场里等餐厅叫号的消费者等等。
照料好自己的听力健康和精神健康,无论是不是戴 Loop,都是最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