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人都能制造
在 Kickstarter 上,最近一部号称能够“高清晰打印”的 3D 打印机 The Form 1 在 项目上线后 2.5 小时内即筹集到 10 万美元的资金,达到了融资目标。现在项目融资额已经突破 50 万,破百万不是不可能。
不仅如此,MarkerBot 与 Deezmaker 分别在美国东海岸与西海岸成立了贩卖 3D 打印机的实体店,《连线》杂志、Ars Technica 等科技媒体隔三差五就会报道 3D 打印机动态。这一切表明,至少在美国,3D 打印机已经形成一股热潮。不论是媒体还是一部分群众都非常关注该领域的发展。
这股热潮最初由《经济学人》掀起。当它去年写了一篇以 3D 打印机为基本生产单元,可以掀起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文章后,3D 打印机开始走红。美国政府今年斥资 3000 万美元成立第一家 3D 打印机学院。这家学院位于俄亥俄州——一个典型的“铁锈地带”上。所谓“铁锈地带”,就是美国历史上重工业与制造业发达,但随后出现衰落、工厂大量关闭的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各州。
如果 3D 打印机真的成就第三次工业革命,换一句话说,“当人人都能制造”的时代来临,不言而喻,我们的经济活动与社会关系将会发生广泛而深刻地变化。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将更有发挥的空间。
蒸汽机发明之后,工业革命以英国为始,进而引爆全球。厂房、机床、工人,流水线,无论哪里,已经成为默认的生产场景。这种生产流程,实际上是将一个产品,切割成各个零件,让工厂批量生产各个不同的零件,然后再拼装起来。上至空中客车 A380,下至 iPhone ,都通过这种方式生产。而作为理想中的生产到单元,3D 打印机的拥有的一次成型加工能力,动摇了蒸汽时代延续到现在的机械化生产基础。
当我们把自动化的机械工人引入厂房,这种“一次成型”的生产思维已经开始萌芽。1958 年,中国第一辆汽车的外壳是由中国工人反复经过多次敲打制作而成。现在,汽车的外壳的制造简单了许多,准备好钢材,然后放入冲压车间,一次性将钢材变成符合车身外型的弧形金属板。加入弧形金属板可以作为单独一种供大众消费的产品,那么车身金属板的生产也可以视为一种“一次成型”的制造。其中的关键,是自动化的生产,以及它所导致操作流程的减少,人为干预的缩减。
3D 打印机的“一次成型”制造方式无需零件,也就无需厂房、机床、工人、流水线;只需要图纸,以及合适的原材料。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一种更为“自动化”的生产方式,倒入原材料,直接便可得到大众消费的产品。这中间,甚至连拼装的程序都不需要。这加速了生产,同时也拓宽了生产的空间。
“自动化”的生产思维也已经引发制药方法的变化。根据《经济学人》报道,美国马塞诸塞州坎布里奇的一间实验室开发一种新的制药方法,只要将原料药一次性放入机器,另一端便可直接生产出药丸——而过往,制药的流程严格按照机械化生产方式,从一个流程再到另一个流程,需要从不同国家进口不同成分的原料,运至化工厂合成原料药,再运往制药厂生产出成品。将“一次成型”扩展成一句话,那就是一次性将产品整体制造出来。
如果我说计算机加速了我们的表达,应该不会遭到反对。以物理实体所承载的无限虚拟空间,成功地允许我们通过编码的方式创造了更多表达的工具,不论是 Windows 中的画图,还是 Adobe 的 PhotoShop,抑或建筑行业以及现在 3D 打印机常用的 CAD。只要你想,你就能画。
计算机也是一种自动化工具,通过运算,在 PhotoShop 中调配出某种特定的颜色,已经无需自己挤颜料,然后混在一起。甚至还有人发明了取色器,可以将自己喜欢的颜色转变为代码保存。在数字世界,一切由编码构成,一切都可以通过代码自动运转。这种发展到了极点,就出现了 IFTTT 这种自动化处理工具。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计算机已经比以往的画家、插画家、雕刻家、艺术家手中的工具更加高效。但是,即使是在 CAD 上画出完善的汽车图纸,受机械化生产方式的限制,受线性制造方式的限制,人们无法马上根据图纸生产出一部汽车。有了 3D 打印机,计算机终于拥有相匹配的生产工具,想法从意识层面转化为现实层面的速度变得非常迅速。
《经济学人》感叹,“制造业工作的定义正变得越来越模糊。”这种感叹,以后我们会听到更多。当想法变为现实的速度加快,那么那些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将脱颖而出。艺术家、设计师,或者那些习惯了加工大量信息从而创造出某种东西的人群,社会地位将得到提高。我们将回到“工匠”时代,重新成为“拿着锤子的人”——旧时代的工匠,与现在的工人不同,他们不但了解零件,更了解整体,不但设计,也制造。他们的锤子?计算机与 3D 打印机。
为改善美国本土的就业,奥巴马成功劝说了一些美国企业搬回美国进行生产,Google Nexus Q 就是美国制造。然而,当 3D 打印机成为工业的基础,未来还会需要工人吗?也许不。如果你身处一个要求人人都成为工匠的时代,却要求自己成为工人,必然会带来悲惨的人生。人的成功从来不光是个人因素,“时势造英雄”。没办法,我们只能顺应时代,这必然为教育带来更多挑战。
在 TED 上,肯·罗宾逊爵士(Sir Ken Robinson)的演讲最受欢迎。原因不但在于他的演讲技巧,还在于他找到了现代教育的弊端,一个线性、割裂的体系——“我们不得不从基于工业化的,制造业的教育模式。 这个模式是基于线性的, 循规蹈矩的和批量生产的人们。 我们必须移到一个基于农业生产原理的模式。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的蒸蒸日上不是一个工业制造的过程,是一个有机的过程。而且你不能预计人类发展的结果;所有你能做的,就像种庄稼的,建造使它们开始开花的条件。”
互联网出现之后,就出现了“信息过载”。电力承载着信息以无可比拟的速度四处传播,也让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行业所发生的事情都汇聚在统一的信息池里,供人撷取——这种状态拉近了每个人之间的距离。在没有电的年代,如何认识一个外国人?一年时间大概写两封信。而现在,打开 Twitter,Facebook,来自异国的朋友就好像邻家小女孩一般在你耳边吱吱喳喳。因为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我们也更有整体感。若无电视,若无媒体,若无网络,如何知道 9.11?如何知道智利矿难?如何让全世界范围的人关注到为汶川大地震?将事物割裂来看待的思维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我们不是流水线上的蚂蚁。
我们的创造或许会变得非常深入,3D 打印机不光倡导分布式,整体化的生产方式,同时还改变了生产材料。我们的生产材料,不再是从简单的木头,因为我们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将木头多余的部分剥离,而是直接将木头变为椅子。如果“自动化生产”进一步发展,超越 3D 打印机的阶段,未来又将如何?也许我们能够自由排列分子,制造出自己需要的原材料。这个日子或许不远,人造金刚石是人类第一次合成矿物,实际上是将碳分子重新排列组合,成为另外一种形态。现在我们又在研究“石墨烯”,一种世界上最坚固的纳米材料。而在 2004 年之前,石墨烯还被认为是一种假设性结构,无法单独稳定存在,言下之意,不是一种已知大自然中存在的矿物。而这种材料,现在我们可以自己生产。石墨烯,是一种人造物。
我们称上帝为“造物主”,为他的创造力而深深折服。他的事迹在《圣经》里经过几千年的传颂。在《创世纪》第一章,讲述了上帝六日创造天地的故事:“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从圣经的角度看,创造力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无所不能的能力。从上帝还原到人,我们会崇拜自己的创造,从中看到一种神性。
我们也许会越来越热爱 3D 打印机,因为它就像是“上帝之手”。另一种形式的工具崇拜,以及骄傲自大的情绪可能暗中滋生。当一切都可以被改造,或是被创造。我们离上帝的距离也就不远了。但作为一个物种,从感情上,我们会更加漠视“大自然”中的其它物种。从自然孕育的人类,逐渐成为社会的人类,而这个方向将永无止境。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与现代绘画之间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形态。从前是在具体的意象与物体赋予不同的状态,从而表达一种中心思想,而现代绘画从毕加索开始曾更倾向抽象主义和表现主义,换一句话说,画家的角度不再向外,而是向内。现在画家已经可以画出跟照片几乎一样真实的画,但悲哀的原因正在于此,如果仅仅是单纯临摹物体,就永远都无法逃避“临摹照片”的罪名。这就是新技术所具备的能量,以及它所能影响的广度与深度。在新时代来临之前,我们做好了准备吗?
题图来自 Veronica Re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