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片可以不「爽」吗?vivo X FIRST 给了肯定答案
3 秒内能不能抓住观众,5 秒内能不能打动评委,10 秒内能不能击中算法?
短,正在成为社交媒体上内容形式的主流姿态。也正因为短,快节奏、高阈值、强反转,似乎成了短视频创作的不二范式。
作为一个创作者,你可以睥睨这套规则,却无法忽略它。
但在 FIRST 电影节的两天,我看到了短视频的另一种可能:它不靠堆叠信息、不追求情绪刺激,而更像一种对表达多样性的坚持,一种对爽剧法则的偏执反抗。
今年是爱范儿第四年参与 FIRST 电影节超短片单元,也是 vivo 赞助 FIRST 青年电影节的第六个年头。随着手机影像素质的跃升,今年获奖的作品完成度和成熟度都更高了,至少在术的层面,已经很少再有人去讨论手机「够不够用」的问题。
当「术」正在成为超短片中最不重要的部分,创作者们正在尝试回答一个更难的问题:
短视频,是否可以承载更复杂的表达?
「短」背后是什么?
在 300 秒的超短片中,叙事被压缩到了极限。交代背景、铺垫逻辑已经实属不易,要打动观众,创作者就必须在删繁就简与保留情感之间,找到某种专属于短片的张力。
所以今年不少作品,都在尝试去掉短视频惯常的套路——开场悬念、情节反转、情绪高潮,而转向某种更意象化的表达。
获得今年评审团大奖的《篱笆房,苹果园》正是一部打破套路的作品。与其说它是一部影片,倒不如说是一部影像散文诗。导演周白羽借助生成式 AI,将北京地铁站名转化为梦幻般的意象,在空间坐标与心理坐标之间,构建出若即若离的观看体验。
地名被剥离出原有的功能性,转而成为表达情绪的线索。我很难说它在讲一个什么具体的故事,但情绪的流动与空间的漂移,却真实发生了。
根据官方统计,今年提交的作品中,接近一半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剧情片,三成走向了抽象或实验的形式。
就像 19 世纪的印象派的诞生,落选者沙龙的反叛者们都不再追求宏大的叙事,也不再执着自己和学院派谁画得更像:莫奈用速写的方式在户外作画,追踪光影在荷塘、雪地、日出中微妙的变化。塞尚则指出,他从自然中绘画并不是为了描绘对象,而是为了实现一种感觉。

(户外速写成为印象派的主流创作方式)
手机与超短片的出现,也像印象派之于学院派:不是一种风格的诞生,而是一种创作理念的改变——当表达窗口只剩下几分钟,我们不再执着于讲完整的叙事,而是讲一个「足够复杂」的动人瞬间。
「短」带来的,不只是时间的压缩,更是语法的改变。
手机不只是低门槛,更是新语言
纪录片最初是为新闻服务的格式,却诞生了 Chris Marker 和贾樟柯。
新的工具,往往预示着新的观看方式,新的观看方式最终创造出新的语言。影像史上每一次技术的革新,真正改变的从来不是画质,而是视角、节奏与情绪的组织方式。
在过往,但凡提及手机电影,大多谈及它打破荧幕霸权、实现创作民主化的一面,而忽略了它背后可能诞生出的新语言的可能。
在今年的作品中,我明显感受到一种「手机特性」反哺表达的倾向:比起传统电影镜头语言的「稳、准、全」,更多创作者用手机拍出了亲密、摇晃、第一视角、超近景的视觉效果。
获得今年手机创作奖的《最贵的面条》是一部来自于真实生活的片子:一位小男孩用画出来的「假币」,在一家面馆持续九年的交易行为,成为他与师傅之间无声的契约。
片中使用了大量微距和广角镜头:镜子反光的跳跃、沾满面粉的皮肤纹理、孩子绘画时专注的眼神——几秒钟的特写镜头,足以触碰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这些极细腻、极贴身的瞬间,构成了一种迥异于传统银幕叙事的暧昧与新奇。也提醒着我们,复杂与深刻并不总是需要宏大的篇幅与夸张的情绪。
手机,在这里不是「也能拍」的替代方案,而是一种拍不出相同质感的新视角。
vivo 创造的不只是电影,而是新的青年文化
对 vivo 来说,联合发起并持续支持 FIRST 电影节超短片单元,未必能带来立竿见影的销量转化。但它依然年年到场,从未缺席。
与其说 vivo 是赞助商,不如说它是这场影像实验的共谋者。它不主导,但始终在场,并给予创作者充足的空间和尊重。
对于 Z 世代而言,手机早已不仅是通讯工具,而是一代人的书写工具。他们以影像为母语,正如千百年来以文字构筑的文化。

超短片评审之一鲍德熹
从自拍文化到 vlog 短片,从滤镜审美到专业工作流,手机既是日记本,也是剧场舞台。它不借助复杂术语,不依赖长篇铺陈,却同样能击中真实、传递情绪,甚至介入时代的经验。
不能再用「浅」或「快」来低估他们——影像并不比文字肤浅,短也不等于轻薄。就像诗歌比散文短,却往往更密,超短片的张力,也恰恰来自对「深度」的极致压缩。
回到开头的疑问:在注意力经济的夹缝中,能否存在「不讨好观众」的短视频?能否存在没有反转、没有爽点、没有共情引导的表达?
vivo × FIRST 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我们注定活在一个只能讲「短故事」的年代,vivo 和 FIRST 这场实验足以证明——表达的深度,不一定与时间成正比。
甚至我们可以反过来说:正因为时间变短,表达才必须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