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造出一台「对讲机」,是智界对汽车行业最大的贡献

董车会

08-26 21:20

每一位中国车主,大概都熟悉在小区或公司门口,与保安师傅的那场短暂「交涉」。

无论是拜访朋友,还是接送家人,你都得摇下车窗,报上要去的那栋楼和房号,还有你的手机号码。夏天是一股热浪,冬天是一阵冷风,不变的是这个小小的、却又无可奈何的仪式。

这个不大不小的仪式,现在有人想管一管了,智界 R7 和 S7 昨天上线了一个新功能——「隔窗对讲」。

有的人还在傻傻开窗,有的人已经给车装上了「对讲机」。

的确,这个功能看上去有点「小儿科」,但它背后的思考方式,恰恰是智界乃至其背后的华为,为这个内卷到极致的行业做出的一大贡献——甚至比清单里其他那些双零重力座椅、后排空间优化、ADS 4.0 等升级,更具启发意义。

在学会「对话」前,汽车先学会了「喊话」

车外语音这个功能能进入大众视野,特斯拉功不可没。

2020 年,马斯克通过一次 OTA 升级,给特斯拉解锁了一个堪称整活神器的功能——自定义扩音器。它利用了法规强制要求的行人警示系统(PWS)扬声器,将车内的麦克风与这个车外喇叭打通。

一夜之间,无数特斯拉车主化身段子手,他们的座驾成了会说话的「移动大声公」,无论是对着路人喊一句「不要玩手机」,还是在停车场播放一段预设的音乐,都让汽车的交互第一次突破了车厢的物理限制。

但这种交互是粗暴且单向的,声音只能从车内传到车外,车外说了什么,车内一概不知。这更像是一种娱乐性的喊话或警示性的广播,无法建立有效的沟通。虽然新奇,但离真正的「交流」还很遥远。

特斯拉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但真正让汽车从外部听懂人话的,还要看中国的造车新势力。

时间来到 2023 年,极越让车外交互迈入了新阶段——极越 01 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车外语音控车」。

想象一下,当你购物结束,双手提满战利品走到车前,只需动动嘴说一句「SIMO,打开后备箱」,后备箱便应声开启。甚至在狭窄的车位前,你可以先下车,然后潇洒地对车说一句「SIMO,自己停进去」,车辆便会自动完成泊车。

虽然极越走得早,但它总归是留下了一些东西。

如今为了这个功能,新势力们开始在车外——后视镜、翼子板、车头和车尾等位置,安装高精度的麦克风阵列。后来者小米 YU7 便是一个例子,它在车身四周布置了四组麦克风,确保能全方位清晰地接收来自车主的指令。

这时候,汽车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铁盒子,它学会了倾听。

但我们必须明确,这一阶段的核心是「输入」。交互的对象依然是车,目的是「控制」。人对车下达指令,车负责执行。它解决了「人与车」的交互问题,但还没能解决车内外的「人与人」的沟通问题。

从输出到输入,汽车在学会对话的路上,已经分别掌握了「说」和「听」的单一技能。

而把这两块拼图最终合二为一的,正是智界。

昨天上线的「隔窗对讲」功能,在技术原理上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毫无壁垒。但正是这次简单的配对,让车外交互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声音的链路第一次形成了闭环,汽车的角色也随之转变——从一个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沟通中介。

这是行业内第一次,真正针对车内外「人与人」沟通场景,拿出的产品化解决方案。虽然这只是一个小的软件更新,但它解决的是那些被我们长期忽略,却又真实存在的尴尬时刻。

最直接的,是在那些不想开窗的天气里,它为你保留了一份体面。无论是瓢泼大雨的停车场出口、尘土飞扬的工地门前,亦或是面对滚滚热浪和刺骨寒风,都不会破坏车内的温度与洁净。

其次,它在一些特定场景下,提供了一层安全屏障。想象一下,深夜独自一人回到小区的地下车库,一个陌生人上前问路。在过去,摇下车窗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但这也将自己置于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中。而「隔窗对讲」则让你可以在不打破物理隔绝的情况下,完成必要的交流。

这份安全感,远比任何华丽的内饰都来得实在。

不动一颗螺丝的创新

「隔窗对讲」的巧妙之处,正是在于它实现创新的手段。

近几年的汽车行业,早已习惯了一种肌肉式的创新路径,比拼硬碰硬的硬件规格。激光雷达一颗不够,就再上几颗超广角雷达,芯片从单颗卷到双颗,车内屏幕的尺寸和数量更是逐年攀升。每一次产品迭代,似乎都必须伴随 BOM(物料清单)成本的上涨,才能证明自己的进化。

而智界的这次更新,成本几乎为零。

实现「隔窗对讲」所需的核心部件——车外的麦克风和扬声器,早已是新一代智能汽车的标配。它们的存在,原本是为了实现哨兵模式的语音警告、极越那样的人车语音交互、乃至融合泊车时的指令收集。这些硬件,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处于「沉睡」或单一工作的状态。

华为做的,就是通过软件和系统层面的打通,扮演了一位唤醒者的角色。它没有增加新的硬件,而是将这些早已存在的、功能分散的硬件,重新编排和调用,赋予了它们一个全新的使命。

有些时候,车企高举「软件定义汽车」的大旗,是为了掩盖别处的不足,但有些时候,它还真就是字面意思,比如这个「隔窗对讲」。

软件定义汽车,雄辩地证明了,当汽车的硬件基础趋于成熟和标准化之后,一部分价值增长点,正从看得见的物理部件,转向看不见的软件代码。

必须承认,这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了。在过去几年,它更多体现在「缝缝补补」——修复系统 Bug、优化 UI、增加几个聊胜于无的小功能。这可以说是软件定义汽车的 1.0 时代,车企的核心任务,是先让汽车拥有「可被远程升级」的能力。

而「隔窗对讲」这类功能,可以说是软件定义汽车 2.0 时代的产物。

其实这种「不动螺丝的创新」早有先例,比如特斯拉的哨兵模式,用辅助驾驶摄像头解决了整车安防问题;魔毯悬架用同一颗摄像头解决了乘坐舒适性问题。

这些功能的核心,不再是升级,而是「再创造」。即,利用已有的硬件,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软件算法进行重新组合,去创造出那些在车辆设计之初都未曾规划过的新功能、新体验。这意味着,你买到的这台车,它的能力边界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工程师们的创造力。

当然了,前提是别给用户创造伪需求,软件定义汽车不是把火山小视频和雷石 KTV 往车机里塞,而是发掘真正的需求。

这种「再创造」的思路,恰恰是当下整个汽车行业最稀缺的东西。

这几年,不少车企像参加军备竞赛一样,将硬件规格的堆砌,当成了定义产品价值的唯一路径。但用户体验的提升,却远没有参数增长得那么快,那些被市场和竞争对手推着走的品牌,尤为如此。

很多时候,这些硬件在日常用车场景中的感知度极低,甚至沦为了发布会上的营销噱头。当所有人都挤在这条赛道上时,同质化的泥潭便不可避免。

而「隔窗对讲」所代表的,正是另一条更聪明的赛道——以用户为中心的场景创新。竞争的焦点,不再是「我的车比你多了什么硬件」,而是「我的车比你多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

这肯定不是偶然的灵光一闪,而是贯穿始终的一种产品哲学。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条逻辑主线:优先从软件层面,调用存量硬件,去解决高频场景下的细微痛点。

这正在重新定义智能与豪华。

过去,豪华是真皮、实木和厚重的关门声。后来,智能是算力、雷达和冰冷的参数。而现在,真正的科技豪华,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体贴。它能够预判你的尴尬,并提供一个不动声色的解决方案。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说这个「对讲机」,是智界乃至其背后的华为,对行业最大的贡献?

它的贡献,不在于技术壁垒有多高,而在于它所代表的产品思维——一种以人为本、由软件驱动、追求巧思而非堆料的创新范式。在整个行业都陷入牛角尖的时候,它用几乎零成本的方式提醒我们,创新还有另一条康庄大道。

这种思维,是当下汽车行业最需要的醒酒药。它提醒所有从业者,技术的终极目的是服务于人。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