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遥远的现实
数年前一个懒散的午后,我与朋友坐在咖啡厅里漫无目的地闲扯。桌上的手机传来低电量警示音,朋友对我说“如果有无线充电就好了”。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市场上其实已经有“所谓的”无线充电产品出现了,只是这种无线充电产品与我们的想象还有不小的偏差。上个月,随着诺基亚 Lumia 920 的发布,无线充电又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但这项技术依然无法撕下“所谓的”标签。
关于当前的无线充电,苹果副总裁 Phil Schiller 认为“毫无便利性可言”。因为这项技术并不能够帮助用户从对插座的依赖中解脱出来,只不过插在插座上的东西从有线充电器变成了无线充电基座。我们理想中的无线充电应该与 Wifi 网络类似,随时随地畅连无碍。但目前的无线充电仅支持近距离充电。也就是说,手机并不能从基座上离开,堪比平底锅离不开电磁炉。
无线充电的开山之作是 2009 年 Palm Pre 的“点金石”,原理是电磁感应。人们在充电基座端安一个绕在铁芯上的初级线圈,在手机端安一个绕在铁芯上的次级线圈。由于两者完全依靠磁通路连接,所以铁芯不需要闭合,空气会在中间充当导磁介质。初级线圈通电后,次级线圈上也会产生感应电流,实现手机的无线充电。可能是担心干扰信号,无线充电功能之前都依赖“无线充电外壳”完成。用户在充电时先给手机套上无线充电壳,之后才能放在无线充电基座上充电。充电过程不仅麻烦,手机还被要求摆在固定的位置上(充电组件对齐才能充电)。
经过近 4 年的发展,以 Lumia 920 为代表,无线充电组件与手机实现了一体化,手机充电时的摆放位置也愈加自由(充电组件对齐时的充电效果更好)。自由是有代价的,代价是增大手机的内置充电组件体积。手机内部空间对于手机厂商的价值毋需多言,省下的空间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打造 iPhone 5 这样的轻薄产品,也能够使用更大容量的电池。谁愿意牺牲轻薄和续航呢?
说起无线充电技术的未来,呼声最高的应当是远距离无线充电技术。关于远距离无线充电技术的新闻频频出现,但这些技术(原理各不相同)的市场化要考虑充电效率、辐射影响、信号干扰、成本造价等诸多层面问题。假设问题终究能够得到解决,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要等多久?我们不得而知。除了将期望寄托于未来科技外,我们也希望近距离无线充电技术能够普及。如果酒店、机场、电影院等公共场合和我们家中都安有无线充电基座,这绝对是一个好消息。
与远距离无线充电技术遥遥无期相比,近距离无线充电技术的普及也有些遥不可待。Venturebeat 的一篇文章指出,无线充电产业和其他新兴科技一样都面临着“鸡生蛋,蛋孵鸡”的问题。如果无线充电的基础配套设施没有普及,手机厂商就不愿意牺牲手机内部空间生产带有此功能的产品(比如 iPhone 5);如果没有用户群体作为支持,商家更不愿掏钱安装无线充电基座。
Venturebeat 还指出,这个产业面临的问题比鸡和蛋要更复杂。无线充电产业不像 NFC 有一套统一的标准,目前该产业内以 Powermat 和 Qi 为首至少存在 6 套不同标准。Qi 的后台 WPC 与手机厂商广泛结缘(包括诺基亚,具体名单参见 这里),而 Powermat 的联盟伙伴主要是 Teknion(世界最大的机场设备制造商)、通用汽车等能够有能力普及无线充电基础设施的企业。除了缺乏统一的产业联盟外,电池续航能力与远距离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也对此产业产生了一定压力。十年后,我们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可能就会被性能强 10 倍以上的锂-空气电池取代。如果手机电池的容量被扩展到 20000 mAh ,充电是否便携就不太重要。如果哪一天远距离无线充电技术成功市场化,现有的近距离无线充电设备将不得不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无线充电产业有着光明的前途,但我们无法指望它在短期内取得多大的成就。也许是未来太光明,所以现实只好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