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是如何制造 Surface 的?
Surface 刚刚上线预订就受到热捧。根据 Ubergizmo ,Surface RT 32GB 版的已经售罄,依然打算入手该平板的用户需要耐心等待三个星期之后,才能再次下订单。可谓开门红。
七天前,鲍尓默在年度致股东的信中确认,微软要变为“一家硬件和软件公司”。要支持这样的战略转变,背后没有对应的团队是不可能的。完成 Surface 设计的 Studio B 因此受到关注。
在 Surface 预购开放不久,微软很快放出一段讲述 Surface 设计过程的短片《The making of Microsoft Surface》。整段影片采用了“写实主义风格”,展现了 Studio B 小部分风貌,比如里面用的 3D 打印机等等,更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到底微软的 Studio B 是如何设计制造 Surface 的?
本周一,ArsTechnica、SlashGear、The Verge 以及其他媒体拥有参观 Studio B 的机会。Windows 与 Windows Live 部门总裁 Steven Sinofsky,以及 Surface 的总经理 Panos Panay 接待了他们。其实,和放出短片的目的一样,微软希望告诉消费者关于他们如何制造硬件的故事。
比如说,在 Surface 屏幕尺寸的选择上,设计团队充满纠结。10.6 英寸是不常见的尺寸,10.1 与 11.1 更为常见。Studio B 原本也打算使用常见的屏幕尺寸,这能够为生产带来便利。然而,在经过测试后,他们发现若屏幕为 10.1 英寸,那么 Surface 的键盘保护套上的触摸板面积就变得过于狭小,难以操作;若屏幕为 11.1 英寸,舒服则舒服矣,但由于屏幕面积增大所带来耗电量的增加,Surface 就不得不增大电池的体积,从而导致体型的增大。这又是 Surface 设计团队不愿意看到的。于是经过多次测试,他们找到了屏幕大小、操作手感、电池续航之间的平衡点——10.6 英寸。
同样,屏幕的分辨率的选择也让人头痛。到底要不要向苹果看齐,在 Surface 上提供“视网膜”分辨率?若要提供“视网膜”屏幕,那么机器就必须提高 GPU 的性能,而更高性能的 GPU 则要求更高的电量,而设计团队无法容忍设备无法使用一天的时间。此外,目前网络内容不适合高分辨率,即使是采用 1920 x 1080,屏幕当中也会出现大片空白。而且,“视网膜”屏幕更反光,对比度却更低。总之,经过权衡之后,他们最终为 Surface 的屏幕选择了较为普通的分辨率 1366 x 768。
根据 Surface 团队在 Reddit 上的回答,Surface 的屏幕反射率(也就是反光)为 5.5%-6.2%,,新 iPad 的为 9.9%。
就现场体验而言,Touch Cover 的表现让人惊奇。Panay 称要适应它完全平面的表面, 需要四到五天的时间,但有人发现只要知道自己的手按着哪里,那么就可以流畅地打出一段字来。一名 Surface 团队成员称,他使用 Touch Cover 平均一分钟可打出 86 个字。
用于固定支架的铰链,是微软自行定制的部件之一
微软称 Surface 有 200 个自行定制的部件,似乎想说明它自身具备为追求完美用户体验,而不择手段的精神。不过,如果你了解在 Studio B 中陈列的原型数量,那么可以说,在 Surface 上,微软的确煞费苦心。Surface 的原型数量众多还表明产品设计的迭代周期短。Sinofsky 和 Panay 分享了经验,他们采用了与中国工厂一样(或极其相近)的工具来制造,这样就能保证当 Studio B 作出一个设计决定之后,工厂那边能够很快地将原型制造出来。
数量众多的原型
Panay 说,“我们真的打算为 Windows 带来最佳的硬件体验…我们希望这个硬件是 Windows 的延伸。”团队在设计硬件之时,首先从软件角度出发,然后才思考相配的产品形态。并且,为了保证“用户第一”的设计目的,他们努力从经典的设计语言中抽离出来。他们会问,到底怎样设计才能让机器易于把握?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然后一步步发现最终的设计。Surface 的设计,看上去是“由下朝上”的一个过程。
不过,Surface 这种具备两种身份的设备,容易让人担心它“样样都行,样样都做不好。”Sinofsky 在回答媒体提问时非常有技巧,“我已经用了 Surface 很长一段时间。我用过很多平板电脑;Surface 不是一部平板,但它是我用过的最好的平板。我还用过数量不少的笔记本电脑。Surface 不是笔记本电脑,但它同样是我用过的最好的笔记本电脑。它是一种新型的设备。”
目前 Surface 仍处于预购期间,它是否能够支撑起微软的转型?只要深入的体验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