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冷门” 和 “拒绝热门”

公司

2012-10-26 09:19

Apple of one’s eye 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圣经里:

诗篇 17:8: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 , hide me under the shadow of thy wings;

《旧约• 申命记》( the Old Testament, Deuteronomy) 第三十三章的第十节:In a desert land he found him, in a barren and howling waste. He shielded him and cared for him; he guarded him as the ‘apple of his eye’。

这是一个历史比较久远的名词短语,在西方国家甚至非英语国家也有类似的说法。和东方一样,苹果在西方人的眼中是一种像征吉祥的水果,他们认为苹果可以给人带来好运,常食苹果也可以使人身体健康。所以 “apple of one’s eye” 就是指对某人来说十分珍贵的人或事物。同时这也是一部小清新电影的名字。

这句话的重点在哪?

对,这是对 “Apple” 的表白。

作为一位科技媒体的编辑,不难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只要文章谈及苹果,关注度必然高,当然这个关注度不一定是正面的。事实上对每一位作者而言关注度就是对自己的认可,自己的作品被人骂不可怕,可怕的是压根儿没人看。

那边那位读者说得好,多写点有关苹果的文章不就行了?像 John Gruber 那样专写苹果还能赚钱,不是很好吗?

请看。

这是读者对今年乔布斯祭日前我们一篇纪念文章的评论,不得不承认当时铺天盖地的纪念文章确实让人厌烦。但对几乎所有的科技博客或媒体网站而言,每天没个几篇苹果的文章简直就不好意思和人家打招呼。

放眼各大相关媒体,可以总结出几个 “核心” 关键词:苹果、Google、Android、Facebook、微软等等。当然这很正常,一个时代就有一个时代的标签,一个阶段也有一个阶段的热点,但不可避免的滑坡效应却不断为内容提供者带来挑战,甚至是灾难。

这里存在一个悖论:若想获得足够的关注度,必须添加这些比较吸引眼球的内容,甚至对某些媒体而言无论做的多过分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那些重视内容质量的媒体而言,这种行为不可容忍,必须要保持更大的覆盖面,并时刻以质量和深度为着力点。但不幸的是,对大多数读者而言,那些比较 “冷门” 的内容往往构成不了多大的吸引力。

在美剧《Eureka》中有这么一个情节:一个科学家专为政府开发 “假想敌” 武器,用来测试军方研发的飞行器的功能,对军火开发商而言若想获得订单必须击毁这些 “假想敌”。所以每次需要这位科学家参与的项目,都会以 “假想敌” 被击毁而告终,所有人都只会注意被测试武器,而忽略了这位科学家的成果。于是他终于无法忍受,变成了反派。

内容提供者同样面临这个窘境:一篇耗费作者大量精力的文章,可能会因为 “题材不够火” 而被忽略,而那些 “很火” 的题材也会渐渐被挖掘干净,最终遭人厌烦;许多值得挖掘的题材,“火起来” 固然好,但经常会石沉大海,而 “火不火” 似乎也和文章水平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因此作为媒体,必须维持一个很微妙的度——保证题材覆盖面和文章质量的同时又得兼顾眼球效应。这也是一个很难掌握的度,因为许多媒体在这个度上的失职,要么辜负了读者,要么毁了自己,要么两者兼而有之。

此前我听闻一个观点:“做内容就是娱乐大众。” 似乎之后的许多经历在一点一点证明这个道理——许多读者似乎更喜欢获得娱乐,而非知识。但我依然不太愿意相信。我愿意相信媒体是声音,是食粮,是人的延伸,也是社会的粘结剂。娱乐大众算不上什么责任,就像垃圾食品敌不过苹果,笑匠胜不了良师一样。

媒体还应该是丈夫,就算矛盾重重,也要像爱自己的妻子一样——爱读者,U R the apple of my eye。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句调侃的话:An Apple a day,拿不到博士学位。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