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配不上游戏?

公司

2012-12-04 01:24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明・魏学洢《核舟记》

每次读到《核舟记》,脑海中自然浮现出泛舟江上的情景。魏学洢描写得好,而令其创作出传世之作的核舟也是令人称道的艺术品,可惜无缘一睹。王叔远用简单的工具就可以用一颗桃核还原场景,这得需要多高的技艺。

因而当我看到 3D 打印时,不免担心新技术的出现将削弱人们对这种技艺的尊敬。尽管 3D 打印目前使用的材料并不包括木材,但通过 3D 打印,却可完成费时耗力所追求的镂空等手工技艺,前者也许能达到更完美的效果。

遭到新技术动摇的除了雕刻艺术,还有其他艺术。

渐渐地,艺术这个词开始与游戏沾边,但有人反对,认为游戏配不上艺术之称。游戏开发者 Sophie 就提出问题:Can art be games?Sophie 坦言自己并不精通艺术,其生活基本以互联网为主,无法理解艺术为何物。因而买了一幅赝品名画,试图理解艺术品。她根本不知道者画是干嘛用的,直到朋友教她挂在墙上,而理解的途径就是 “盯着它看”。她无法进行交互,也没能从中产生情感交流,获得成就感。她不禁认为,所谓的艺术品不过是某个旧时代的产物,不能与游戏相提并论。

当我们说到科技产品时,我们更常用的字眼是用户体验。而 “用户体验” 和 “艺术” 的相关联是苹果所带来的,在去年 iPad 2 发布会上,乔布斯这么

“只有技术是不够的,这种理念已经融入了苹果的 DNA——是科技与人文艺术的结合,与人性的结合,造就了合乎我们心意的产品,这在后 PC 设备上体现的更加明确。”

艺术有什么用?艺术能引起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呈现某一画面或者调动一种情绪,这种共鸣放在科技产品中,就是良好的用户体验。就这个角度,游戏无疑是一种艺术,而且是艺术的综合体,它包括了美术、音乐等艺术形态,而人机交互无疑是精神共鸣的行为表现。可以想见,科技的进步也将带来更多艺术形态。

但如果就此否定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则有失偏颇。

艺术的本质是人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人” 不仅仅是受众,也指艺术家。在纪录片《毕加索的秘密》中,我们可以看到毕加索在创作过程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正是艺术家思想表达的过程。当毕加索画一头牛时,第一稿是具象的,而后我们可以看到 “牛” 概念在他笔下慢慢转变,最后出现几笔线条完成的牛。只看终稿,我们往往无法理解画家的用意,只有深入了解解构主义后,才能明了这几笔线条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照相机普及后,写实主义油画创作依旧。

Sophie 也表示,她看到《最终幻想 X-2》中 Yuna 演唱会时不禁流泪,如果有艺术品也达到同样的效果,她会重新考定义艺术品的价值。

冲击艺术形态的往往不是科技,而是商业。不可否认,不少民间手工艺术在工业制造批量生产的背景下,无法进行商业化转型,渐渐没落,乃至消失。但同样的,商业也能成就艺术,比如顶尖奢侈品品牌的商品,就是艺术家的表达。

如果某天你看到那小小的核舟,我想你会感受到王叔远与苏轼、黄庭坚、佛印同游的惬意。

 

题图来自:雅昌艺术网(注:题图核舟非王叔远的作品)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我最怀念的,不是那些终将消逝的东西, 而是鸟鸣时的那种宁静。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