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似曾相识 “自媒体”

公司

2012-12-17 07:30

“我们希望能够与这些真正具有洞察力的社会栋梁人才联手协作,借助腾讯平台向社会展现他们的作品、思考、独立人格,所有这些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将会集中沉淀与展示。”

本周末,腾讯在海南省举办第二届腾讯文笔峰会。在会上腾讯副总裁孙忠怀宣布 “全新自媒体平台”《大家》上线,并列出了该平台的主要特点:

首先,它是一个集合了签约作者和媒体授权作品的专栏产品,有一定的进驻门槛;其次,它不是一个碎片式表达的工具,我们更欢迎 1000 字,10000 字,或者更多;第三,这里没有一言堂或者所谓的主流,这里应该是真正的百家争鸣,兼容并包,鼓励真正的思想交锋;第四,这里没有免费的作品,所有发表在这里的作品,都将是腾讯直接或者间接支付稿酬,以体现我们对作者、作品的尊重和价值认同。

目前而言,已经有 48 位作家与腾讯签约,其中包括闾丘露薇、袁伟时、杨恒均、信力健、宋石男、孔庆东、冉云飞、五岳散人等一批在网络上有影响力的人。

《大家》的主编贾葭称,《大家》平台不但建立在与 “一个 韩寒” 的成功经验,还借鉴了国外的 Pheed、BuzzFeed 以及《纽约时报》等模式。后续,《大家》将提供移动应用、微信账号运营、腾讯《爱看》内专栏的展现等等。

今年 6 月 11 日,腾讯网宣布与韩寒深度合作,在腾讯推出《一个》电子杂志,同时宣布韩寒以及《独唱团》全体成员加入腾讯微博的消息。《一个》的策略是,每天推出一篇原创优质的文章——后来《一个》的应用上线,则拓展为一张照片、一篇文字、一个问题。韩寒在发布 Android 版《一个》应用时,透露应用的成本约为 250 万,但也透露了已经吸引了不少广告,包括 NIKE+Running 的广告。

当时韩寒的《一个》应用发布后,引发了一场对 “自媒体” 的论战——什么是自媒体?自媒体是未来媒体的 “奔头”?自媒体会不会威胁传统媒体?传统媒体要如何应对自媒体?等等不一而足。尽管这场讨论,至今仍然处于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的阶段,但至少反映了一件事:大家都觉得媒体未来将发生变化,而自媒体是可选项之一。

根据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所提出的 “We Media” 研究报告,自媒体的定义是,“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换言之,个人在比特世界里的公共平台上,成为了新闻、资讯的频道,才能称之为自媒体。

韩寒并不承认《一个》是自媒体。他的看法不无道理:作为一份电子杂志,《一个》的内容来自他的编辑团队,不仅仅他个人。只不过,《一个》的成长,离不开韩寒本身的号召力。国内人们将《一个》称之为自媒体,已经逐渐脱离原本对 “新闻渠道” 的定义,而增加了 “个人影响力变现” 的色彩。

自媒体并非新鲜玩意。几年前,新浪为了吸引众人的眼球,利用人们喜爱看明星八卦的心理,拉了一批名人在新浪博客安家,于是新浪博客成为很多人的 “自媒体” 平台。在微博时代来临之前,韩寒、徐静蕾、萨苏、洪波、洪晃等等已经在大众中拥有不小的影响力。撇开新浪不谈,在世界范围内,John Gruber 的个人博客 Daring Fireball 是报道苹果新闻中最给力的 “自媒体”。

腾讯的《大家》称自己是 “最好的专栏管家”,从这一句自我描述中,便可看出,在自媒体大潮中,它的角色相当于掘金者手里的铲子。而集结了几十位签约作家的《大家》,也不过是邀请了具备影响力的个人在一个平台上写专栏。但与新浪博客良莠不齐的质量来说,《大家》在作者的选择上,能够一定程度上保证内容的精致。

由于近年来手机终端的进化,自媒体可传播的渠道又多了几条:从前是博客,现在是电子杂志,微博、移动应用和微信公众号。《大家》比起新浪博客来说,拥有更多的传播渠道与手段——或许更能帮助签约作家积累个人名望。

对于四大门户之一的腾讯网而言,《大家》是腾讯网完成自身转型的其中一个步骤。在微博时代,提供 “不那么碎片化” 的内容,个性化的写作来吸引读者的目光,激发他们的认同。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削弱竞争对手的好主意——韩寒、袁伟时等人都原本都是新浪博客上有名气的博客作者。

现在还不知腾讯将如何运营《大家》里的内容。但我们不妨将眼光放在海外,Twitter 的创始人 Evan Willams 几个月前所引入的 The Medium 的核心假设是,普通人希望阅读其他普通人发布的内容。网站下有各种各样的主题,一切文章都是围绕着不同主题而创作。读者可以基于自己的兴趣,关注其中几个主题。

Marc Arment 之前在 iOS 的 Newsstand 中发布了电子杂志《The Magazine》,一个月出版两期,一期四篇文章,价格 0.99 美元,将付给作者稿费。最初 Arment 说,如果《The Magazine》两个月内无法实现盈利,就停刊。不过,在第二期杂志发布之时,Arment 已经实现了盈利的目标。

The Medium 和《The Magazine》对内容十分重视。为提高内容质量,前者聘请了知名文学经纪人 Kate Lee 担任内容总监,后者聘请了《经济学人》和 Macworld 资深专栏作家 Glenn Fleishman 担任执行主编。似乎 Twitter、微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 “信息快餐” 已经产生一丝厌倦。

题图来自 mediaite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