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如何重新发明教育?

公司

2013-02-21 07:30

故事一则: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新研制的药才能治好她,而配制这种药需要花费 2000 元。丈夫 Hans 四处借钱,最终只凑得了 1000 元。他恳求药剂师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遭到拒绝。汉斯别无它法,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偷走了药。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来自于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在将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孩子们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进行道德判断的标准和 “道德水平”。

这个故事之所以被人们 “喜闻乐见” 的主要原因,在于这种开放式的、自由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被儿童所接受,确切说来应该是更容易被每一个 “人” 接受。

Lawrence Kohlberg

但是——教师对学生了解与否,哪些知识该启发,哪些应直接灌输,启发之后是否继续护航……诸如此类的问题难以被兼顾,往往顾此失彼。换个角度看,在庞大的学生基数、多样的社会需求和少得可怜的教育投入这 “三座大山” 的压力下,这种 “细致入微” 的教学模式和在现今 “一丝不苟” 的教育体系天然地存在矛盾。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对我们诟病已久的教育模式进行补充,甚至取而代之?或者,我们能不能重新发明一次教育?

几个案例:

  • 麻省理工学院(MIT)在短短三年内,借力一个全球性的大学联盟,将最初试水性的 50 门免费在线课程(开放式课件)迅速扩大到 1700 门课程。截至本月,MIT 的开放课件招徕了惊人的 125 万用户。网络教育公司 Coursera 通过增加互动视频,家庭作业和同侪学习顶尖大学的课程等方式,在从 2012 年 4 月首次亮相距今短短 10 个月的时间里,积累了超过 250 万的用户。
  • 网络公开课起源于 1969 年的英国,近些年来,耶鲁、哈佛、MIT 等名校开设的公开课在网络上开始流行,到了 2010 年初,这种风潮敲开了国门。目前,四大门户均已经推出自己的公开课业务,而这些 “门户系” 网络公开课平台主要任务就是将各类名校公开课搬到其平台上。

在以上案例中,人们只是在利用技术手段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补充,不足以称之为 “发明”。

在这个问题上,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们已经进行过大量的思考和实践,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也都有自己的见解,毕竟教育是扼住人类命运咽喉的一双大手,牵扯住了我们每个人的神经,不可小觑。蒙着一层浓厚的 “无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我们会纠结于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我们会吐槽应试教育却又掣肘于此,有太多的观点值得推敲,有太多的模式亟待践行,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fair

本文的重点在于,我们如何真正 “发明” 一套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操作方法?不用想得太远,在虚拟世界里,萌芽已经破土而出。

我并不是在高估虚拟世界的分量。在我看来,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作用是具有相当的侵略性甚至是毁灭性的,它的力量足以推倒 “教育” 的定义,衍生出一套还待推敲的理论体系。若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我们需要从两个分支来进行推演,这便是两个问题:“教什么” 和 “怎么教”,文雅一点的说法就是对课程论教学论的探讨。

教什么?

在实践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存在着几个不同的方法论,其中在上个世纪 “火” 了一阵的 “儿童本位说”十分具有代表性。

它是指课程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儿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儿童身心发展为出发点制定教学方式,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从卢梭的《爱弥儿》到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再到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处处渗透着儿童本位理念的基因。

相对的,还有一种 “不那么好” 的方式——知识本位说

“知识本位说” 是一种知识选择的方式,指在知识选择上特别重视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知识是完美的”这是知识本位说的核心理念,在这种理念下我们每个人毕生都是在进行着 “补完” 的过程,这是一个没有尽头,且谁也逃脱不掉的过程。但有人质疑它将本来宽泛的教育概念狭隘化,把知识传授等同于教育本身。

但我们对 “知识” 的定义是不是过于窄化了呢?如果将人类认知到的所有信息翻译为某种语言,那么这些知识在此刻是不是完美的呢?即便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但对世界的认知是不是还是得来源于这些 “趋于完美” 的知识呢?

god

我们怎么面对知识?

受限于技术瓶颈,我们无法在虚拟世界还原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但我们却在上网的时候不停地做着这么一件事——获取信息。

这是一种被动的、漫无目的的 “受教育” 行为,我称之为 “信息本位”的被动学习模式。如果我们对这些信息加以筛选和分类,再借助搜索引擎等工具的帮助,让我们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有价值的情报,也许可以实现 “情报本位”的被动学习模式。

所谓 “情报” 是指被传递的知识或信息,是运用一定的载体越过空间和时间传递给特定用户的,用于解决科研、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所需要的特定知识和信息。那么只要我们能够确定物质世界的全部细节都能够翻译为某种语言,那么情报本位的学习模式就有可能实现。

有没有哪种信息不能被编码?据我所知,没有。

怎么教?

对方法论的理性探讨,和一本科幻小说基本上没什么差别。为了不妄作不负责任的预测,将目光放到现实,寻找未来的影子似乎更为妥当。

相对于其他的形态,我认为 Quora 是个离未来最近的典型。

quora

Quora 是一个很火的问答网站,由 Facebook 前雇员 Charlie Cheever 和 Adam D’ Angelo 于 2009 年 6 月创办。上个月 Quora 开通了博客功能,用户通过桌面设备和移动设备都可以使用该功能,并且能够关联到 Quora 的问答版块。这样其他人就可以通过关注好友、标签、话题等方式看到你的博客。” 而在去年年末,Quora 的 CEO Adam D’Angelo 表示他希望建立 “一个虚拟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位于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

对此 Angelo 还表示:

“人类绝大多数的知识尚未被搬到网上,它们还在以经验的形式存储在人的大脑中,或存在于只有专家能读懂的书籍和论文中。”

尽管这种方法很粗糙,但正是这种概念,能够调动人们将碎片时间收集起来,换取情报,主动将自己投入一个庞大的教育系统中。这,便是颠覆。

“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