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底线” 模式可否颠覆音乐消费?

公司

2013-03-03 07:20

有这么一个人,在音乐界头痛如何为内容收费的时候,她反其道而行之,将自己的音乐免费在网上发放。当歌星和名流们和大众保持距离的时候,她却经常利用 Twitter 求助,到粉丝们家里当 “沙发客”,和支持者们一起开派对狂欢,甚至请他们到自己的巡演上高歌。

去年,她在 Kickstarter 上为自己的专辑筹集了 120 万美元,被《纽约客》描述为 “共产主义者”,她是朋克摇滚歌手 Amanda Plamer。不久前,她登上了 TED 2013 的舞台,讲述了自己逆向成功的故事:怎样让人们对音乐付费。

这是国内外音乐公司门正在头痛的问题:在互联网的盗版冲击之下,怎样让人们从口袋里面掏钱购买音乐,而不是满足于通过非法途径获得音乐内容。最近 10 年来,音乐产业面临严峻的侵权问题和内容付费问题。自从 2000 年起,全球音乐产业收入增长停滞。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Amanda Palmer 免费发放自己的音乐可谓是叛逆。有人质问,认为她是在支持和欢迎音乐盗版,在音乐界惨淡的境况上 “雪上加霜”。她是个搅局者,还是音乐付费方式的改革者?

ted2013

面对质疑,Amanda Palmer 认为自己只是在 “拥抱新时代”。对于在 Kickstarter 上的成功,她认为是来源于 “对他人的请求”。她几乎是以一种 “无底线” 的方式和粉丝互动——在外地时通过 Twitter 寻求帮助,在粉丝家里的沙发过夜,和 Kickstarter 的支持者们开派对,甚至让他们在自己的身体上作画。她对于自己创造的内容态度很开放。

大家都可以来听我的音乐,但我请求大家给予我们帮助。

传统的音乐付费方式,是先付费再体验。而 Amanda Palmer 的方式是,先体验,再付费。前者是想方设法从人们口袋里面掏钱出来,后者是让人们带着感恩之心自动将钱财倾注。《纽约客》认为,Amanda Palmer 的模式需要让人们警惕:

你压根不知道你在为他们工作。你以为你在跟朋友联系交际,你以为你在拯救世界,和乐队一起做音乐。这没错。不过,你也同样在为他们的做劳力,让他们不劳而获。这就是 Amanda Palmer 推动此(模式)的原因。

为这种 “阴谋论” 而恐惧我觉得太杞人忧天。在我看来,Amanda Palmer 只是在利用 “脆弱可见” 原则,让她自己以及周围的圈子更加愉快。虽然她在 “造福环境”,但是要推广这种模式并不容易。

Amanda Palmer 为什么乐于 “赠与” 和 “请求帮助” 音乐消费变革?从心理学角度讲,坦露自己脆弱并且请求帮助的人们更容易得到强烈的精神力量和快感。这个研究结果已经被美国休斯顿大学的研究者 Brene Brown 证实,她也在著作《Daring Greatly》上仔细论述了这一现象。

而由于她坦露的脆弱,也拉近了粉丝们(也是她潜在内容消费者)的心理距离。她实际上也使用了多种方式加强与他们的互动,将这种 “偶像-粉丝” 的弱连接强度增加了不少。人们因此更容易产生帮助 “朋友” 的想法而给以资金支持,而通过这样的行动,付款者也获得了 “帮助朋友” 的满足感。

问题是,资本主义都是利益作为第一出发点。而 Amanda Palmer 先提供内容再收费的模式却以纯粹的 “意愿” 作为驱动。这样的模式无法对投入和产出进行量化和预估,对于企业大规模运用来讲风险过高。而运作灵活的独立音乐人,自媒体,却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达 “让自己活得更好” 的目标,还可以让周遭的人获取感情上的愉悦,何乐而不为?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